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吴起油田长6油层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物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量取心井砂岩样品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镜质体反射率分析,研究了吴起油田长6油层组储层的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认为导致该区储层物性差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是机械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但溶蚀程度较低,使该区长6油层组储层物性较相邻地区同一层位要差.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长4+5储层砂岩成岩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研究了甘谷驿油田长4+5油层砂体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研究表明:该区长4+5储层储集砂体成分主要以长石砂岩为主;储层砂岩的成岩作用处于晚成岩A期,早期的压实作用、多种矿物胶结作用是使物性变差的两个重要成岩作用;而溶蚀作用,特别是长石的溶蚀是使储层物性变好的重要成岩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长8储层的砂岩成岩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分析,对西峰油田长8储层砂体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区长8储层砂体成分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层砂岩的成岩处于晚成岩A期,早期的压实作用、多种矿物胶结作用是使物性变差的两个重要成岩作用,而溶蚀作用,特别是长石的溶蚀是储层物性变好的重要成岩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4.
根据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研究了安塞油田楼坪区长10砂岩储层岩石类型、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长10砂岩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填隙物总量可达14%,且主要以浊沸石、碳酸盐矿物和粘土矿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以残余粒间孔和各类溶蚀孔隙为主。研究区长10砂岩储层经历的成岩作用类型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以及溶蚀作用等。其中,具破坏性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而具建设性的成岩作用主要为溶蚀作用。成岩作用对孔隙度影响的定量计算结果表明,压实作用与胶结作用造成的孔隙度损失分别为14.11%和13.76%,而溶解作用造成的孔隙度增加量约为3.65%,孔隙演化趋势整体表现为孔隙度先急剧减小后缓慢增加。  相似文献   

5.
通过铸体薄片、压汞、扫描电镜等多项测试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子北油田毛家河区长6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成岩作用、储集类型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及各类溶蚀孔为主,孔隙结构以中孔微细喉型、小孔微细喉型为主.研究区长6储层物性受沉积微相、孔隙结构、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不同沉积微相储层的物性差异较大,孔隙结构的各项参数与渗透率间具一定的相关性,机械压实与胶结作用是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溶解作用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6.
综合应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恒速压汞等技术和储层综合评价方法,对安塞油田楼坪区长10致密储层成岩作用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长10储层岩性以灰色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碎屑颗粒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较低;孔隙类型主要以粒间孔、长石溶孔和浊沸石溶孔为主;喉道以细小孔-微细喉为主;储层属于典型的低孔-(超)低渗致密储层;长10储层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以及溶蚀作用,其中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属破坏性成岩作用,溶蚀作用属建设性成岩作用,长10储层砂岩目前处于中成岩A期;依据研究区沉积特征及成岩作用,将楼坪区成岩相划分为5种类型,其中绿泥石胶结相、绿泥石胶结-长石、浊沸石溶蚀相是主要的有利成岩相带。  相似文献   

7.
安塞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藏储集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更好地勘探安塞油田长6油藏,研究影响石油富集成藏的因素。方法通过岩心观察、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及阴极发光、粒度分析,对安塞油田长6油层组岩性特征、沉积相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该区长6油层组油砂体累计厚度较大,粒度细,沉积相变快,储层物性纵、横向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影响石油富集成藏的储集因素包括岩石学组分、沉积相、砂体展布、成岩作用及物性等;沉积相是最主要的因素,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主要的储集体。结论安塞油田下一步勘探重点应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带上寻找次生孔隙发育区。  相似文献   

8.
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物性资料观测的孔隙及成岩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直罗油田比6储层的孔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明确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控制因素。直罗油田长6储层的孔隙类型以长石、岩屑、碳酸盐胶结物溶蚀产生的次生孔隙为主,微喉为其主要的渗流通道。该区主要的成岩作用为压实及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沉积环境对储层有着先天性的控制作用,压实及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使储层原生孔隙迅速减少,储层物性变差,溶蚀作用改善了砂岩的孔隙结构,但程度并不大,最终导致本区长6储层低孔低渗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靖安油田大路沟区长6油层组储层成岩作用与成岩相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靖安油田大路沟区长6油层组储层主要为湖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岩性主要为长石细砂岩、中—细砂岩.根据大量的铸体薄片、X衍射、扫描电镜、镜质体反射率等分析资料,研究了大路沟区长6储层砂岩的成岩作用类型、成岩阶段及成岩演化序列,分析了各种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在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划分出了绿泥石-浊沸石胶结相、绿泥石-方解石胶结相、方解石胶结相、泥质胶结相及浊沸石-长石溶蚀相等5种成岩相类型,其中以浊沸石-长石溶蚀相砂体物性最好.依据所建立的主要成岩相类型与测井曲线的对应关系,研究了各小层砂体的浊沸石-长石溶蚀相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0.
通过观察大量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结合样品测试数据做综合分析。在沉积环境和沉积框架下系统地分析与研究安塞砖窑湾地区长61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成岩阶段以及成岩相。认为研究区长61储层为一套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微相,储层主要岩性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结构和成分成熟度中等。其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A期的晚期阶段。可划分为5个成岩相,物性由好到坏依次是绿泥石胶结-溶孔残余粒间孔相、水云母胶结-粒间孔-溶蚀孔相、碳酸盐胶结-弱溶蚀孔相、浊沸石胶结-弱溶蚀孔相、压溶-压实相。不同成岩相的划分对于研究区储层评价以及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长8成岩相及其对储层类别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县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重要的产油层段之一,储层性能除了受沉积环境的影响之外,还受成岩作用、尤其是成岩相的控制.综合利用储层铸体薄片、压汞、扫描电镜和物性分析等资料对富县地区长8油层组碎屑组成、胶结物组分和储层孔隙结构、物性特征、成岩相及储层类别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了储层成岩相分布规律及其对储层类别的控制作用.得出以下结论:研究区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5种成岩相:绿泥石薄膜胶结相、泥质胶结相、石英及长石胶结相、碳酸盐胶结相和长石溶蚀相.储层物性分布规律明显受成岩相控制,绿泥石薄膜胶结相和长石溶蚀相区储层物性最好,为Ⅱ类储层,为研究区最有利储集层发育的相带;泥质胶结相及石英、长石胶结相区储层物性稍差,为Ⅲ类储层;泥质胶结相及碳酸盐胶结相区储层物性最差,为Ⅳ类储层,即非储集岩.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长6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镜质体反射率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长6油层组的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阶段进行了研究,揭示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在空间上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下寺湾地区长6储层主要处于晚成岩A期,主要成岩作用有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裂缝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强烈是导致该储层早期孔隙丧失的根本原因;晚成岩阶段铁方解石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物性非均质性严重的主要因素;溶蚀作用、绿泥石衬里、破裂作用对储层物性起建设性作用;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残余粒间孔、长石溶孔和岩屑溶孔,次为微孔隙及裂缝孔隙.最后,分析储层成岩演化序列和孔隙演化史.  相似文献   

13.
综合运用物性资料、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以及阴极发光等测试方法,对环江-刘峁塬地区长4+5砂岩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有利成岩相带进行了研究,划分出四种成岩相,其中绿泥石薄膜胶结+粒间孔、长石溶孔相和高岭石胶结+粒间孔、长石溶孔相是储层发育有利的成岩相带,水云母胶结相次之,铁方解石胶结相最差。油气地质意义表明,长4+5砂岩储层生、储、盖配置合理,成藏条件优越,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可作为下步重点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4.
林师瑶 《河南科学》2014,(10):2079-2083
综合利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测试手段对准噶尔盆地哈山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储集层成岩演化特征进行研究.侏罗系八道湾组储集层储集性能既受沉积环境的控制,同时也受成岩作用的影响.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不同的沉积岩石相的成岩作用略有差异,八道湾组总体埋深较浅,压实作用弱-中等,保留了大量的原生孔隙,为后期油气大面积的侧向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溶解作用为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长石、碳酸盐岩胶结物的溶蚀是湿地扇扇中辫状河道砂岩相形成深部"甜点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盐定地区长8油层组成岩作用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鄂尔多斯盆地长8油层组是受成岩作用影响的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通过对研究区砂岩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及物性资料的分析,长8油层组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其次是长石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和次生溶孔为主。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和重结晶作用;其中绿泥石胶结和长石、浊沸石溶蚀能有效的改善孔隙,有利于储层发育,而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则使原生孔隙减小和储集层致密。成岩作用更受到原始沉积物组分,沉积环境,结构及孔隙间的流体性质,埋藏作用等多种因素控制;而这些因素又与大地构造背景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16.
曹凡峪油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是曹凡峪地区主要的产油层,通过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分析资料,对曹凡峪地区长6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类型、成岩阶段划分和孔隙演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6储层发育细粒长石砂岩,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硅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曹凡峪长6成岩阶段为晚成岩A期早期。将研究区长6储层砂岩划分为5种成岩相,分别为绿泥石膜-方解石胶结-溶蚀孔隙相、方解石胶结-残余孔隙相、硅质胶结-粒间孔隙相、绿泥石胶结-残余粒间孔隙相、绿泥石膜胶结-溶蚀孔隙相。储层孔隙演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原生残余粒间孔是研究区最好的储集场所和空间。有利成岩相和沉积环境的结合形成了研究区物性相对较好,产量较高的储层区带,也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安塞油田长2、长3浅油层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安塞油田长2、长3油层组储层的微观特征,为改善开发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及阴极发光等进行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结果砂岩储层物性明显受埋藏-成岩作用事件的影响,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压溶、胶结充填和溶解作用等。压实-压溶及胶结充填作用是导致砂岩孔隙丧失的主要原因,其中碳酸盐胶结物和石英、长石加大是造成砂岩物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晚期成岩阶段有机质分解形成的酸性流体及表生成岩作用阶段的大气降水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原因,从而使砂岩的物性得到改善。另外,在压实过程中碎屑颗粒周围形成的绿泥石衬边阻止了部分石英、长石次生加大及碳酸盐胶结物的沉淀,使部分原生粒间孔隙得以保存。结论安塞油田长2、长3油层组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和次生粒间溶孔,孔喉结构主要属中小孔中细喉型和小孔微喉型,属于中上等和中等储层。  相似文献   

18.
综合铸体薄片、物性特征、岩心相等资料,系统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段油层组的储层特征,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成岩相类型的划分;在此基础上优选出有利成岩相,以优势成岩相为主要依据,对区内有利储层成岩相带分布规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受成岩作用影响,研究区长8段储层可划分出4类成岩相,分别为杂基充填相(致密非储层)、碳酸盐胶结相(致密非储层)、绿泥石膜相(优质储层)和溶蚀相(相对优质储层)。孔隙演化规律的定量分析结果进一步优选出绿泥石膜相为研究区最有利成岩相。此外,平面成岩相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有利成岩相带在平面上连续性好,分布区域较广,整体呈条带状分布于西北部环县地区和东南部合水地区,是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19.
根据岩心观察描述、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毛管压力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板桥-合水地区长6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等进行深入研究,确定了研究区长6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储层岩性主要以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储层以溶蚀孔最为发育,粒间孔次之;孔隙结构主要为小孔-微喉型,具备典型低孔、特低渗储层特征。沉积相类型对储层物性特征有重要影响作用。研究区主要的成岩作用为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大大减少了储层的原生孔隙,使储层物性逐渐变差;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使储层物性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0.
西湖凹陷黄岩构造带花港组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多种分析测试资料,对西湖凹陷黄岩构造带古近系花港组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岩石薄片资料分析显示黄岩构造带花港组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为中等。在薄片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分析测试资料,认为研究区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储层成岩演化阶段整体上处于中成岩A期;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该区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其中碳酸盐胶结物不仅占据着原生孔隙,且充填了次生孔隙,溶蚀作用则属于建设性成岩作用,产生的大量次生孔隙有效改善了储层物性,并在3500m左右形成了次生孔隙发育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