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研究注浆改造前后对五沟煤矿1010工作面开采的影响,利用Flac3D数值模拟,选取合适的注浆孔间距,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围岩应力变化和移动破坏规律.结论表明:注浆孔间距的布置宜45 m至50 m为宜,发现注浆改造后煤层的应力及位移变化比改造前有所减小.因此,进行注浆改造数值模拟对煤层的安全开采提供了有效的评估依...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注浆改造前后对五沟煤矿1010工作面开采的影响,利用Flac~(3D)数值模拟,选取合适的注浆孔间距,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围岩应力变化和移动破坏规律。结论表明:注浆孔间距的布置宜45m至50m为宜,发现注浆改造后煤层的应力及位移变化比改造前有所减小。因此,进行注浆改造数值模拟对煤层的安全开采提供了有效的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3.
苏维涛 《科技信息》2011,(23):I0376-I0376,I0221
通过综合分析葛泉矿9#煤带压开采水文地质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带压开采防治水技术路线;将井上下结合的钻探技术、物探技术、化探技术付诸工程实践,形成与带压开采技术相适应的井上下结合的综合探查技术体系;对煤层底板隔水层及本溪灰岩含水层的注浆改造可行性进行分析与论证,研究煤层底板注浆改造的工艺流程及相关技术参数,形成了一整套以煤层底板注浆改造为主体的带压开采综合防治水技术,具有系统完整性和综合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张凯  侯世宁  李飞  朱英丽  高俊 《科技信息》2010,(25):332-332,317
永夏矿区开采主采煤层二2煤时均受到底板太原组灰岩水的严重威胁,采用煤层底板注浆改造技术可以有效预防煤层底板突水,其技术关键是对底板含水位置准确探测。利用井下瞬变电磁技术探测煤层底板的赋水性特征,确定注浆改造重点区域,并检验注浆改造效果,并可以进行巷道超前探测,预防突水事故,在永夏矿区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桩底桩侧联合后注浆的承载力特性研究很少,制约了该新技术的推广。文章通过对室内模拟试验和数值分析对管桩不同注浆方式的承载力特性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普通砂土中桩底注浆、桩侧注浆、联合注浆以及不注浆预应力管桩的承载力机理,观测了浆体在土中的分布情况,分析了不同注浆方式对承载力和沉降量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得到了较理想的结果,为管桩联合后注浆技术提供了借鉴意义,对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中,由于大断面隧道所承受的浮力大和泥水对浆液的稀释及通过富水复合地层等不利条件,同步注浆效果大受影响.本文结合正在施工的盾构隧道施工情况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盾构原有注浆设备和管路优化改造,由传统的同步注入单液水泥砂浆改造为同步注入复合浆液,达到了同步注入速凝浆液的目的,并通过在施工中加强过程控制和采取辅助措施,解决了因同步注浆效果差造成的管片上浮及开裂等技术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梁文森 《科技资讯》2013,(4):74-74,79
结合本市市政道路的路面拓宽改造工程,对市政道路白改黑中补强压密注浆的施工技术进行阐述。在具体的施工技术改造过程中主要对旧路进行了改造及评价,同时做好施工准备工作,主要内容包括:钻孔技术的安排、浆液的准备、有关注浆的施工工作、整个工程的检测以及评价、面层加罩等几个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8.
超化煤矿随着开采性深部延伸,底板水压增大,底板水害威胁已成为影响安全开采的主要因素。通过底板注浆加固,将灰岩含水层改造成为隔水层,并通过加固前后的物探对比,检验孔验证,确保注浆改造效果,有效的解除工作面底板水害威胁,为工作面安全回采保证。  相似文献   

9.
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时变半球面扩散模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假定注浆浆液为粘度时变性流体且浆液沿半球面扩散的前提下,应用达西定律对盾构管片注浆扩散半径及浆液对管片产生的压力进行了理论推导,得到了浆液扩散半径及对管片产生的压力的计算式.通过具体实例,对比分析了考虑浆液粘度时变性和不考虑浆液粘度时变性2种条件下注浆压力、注浆时间、浆液初始粘度、土体渗透系数对浆液扩散半径及浆液压力的影响,得到了浆液压力的分布形式.分析结果表明,注浆压力和土体渗透系数较大且注浆时间较长时,浆液的粘度时变性对浆液扩散范围和压力的影响显著;可通过调整注浆压力、注浆时间、浆液特性来调整注浆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隧道在已有桥桩附近施工时对桥桩产生的影响,依托深圳市葵坝路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桥梁段,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法研究隧道动态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以及桥梁桩基变形的规律,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为了进一步得到控制地表沉降和桥桩变形的最优注浆加固方案,通过改变注浆范围提出不进行注浆加固、原注浆加固以及优化后的注浆加固3种方案,并对这3种加固方案下地表沉降和桥桩变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注浆加固方案不但能够有效控制地表沉降和桥桩位移,而且能减小注浆范围,是最佳注浆加固方案。  相似文献   

11.
李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9):12458-12464
抽采钻孔的封孔质量是决定抽采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封孔参数则直接影响封孔质量。为了研究抽采钻孔的合理封孔参数,在分析山西王家岭矿巷道围岩应力及裂隙分布的基础之上,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抽采钻孔的始封深度、封孔长度和注浆压力等关键参数以及封孔效果进行了全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煤层抽采钻孔的合理封孔参数为始封深度不应小于4 m,封孔长度范围为8~12 m,注浆压力应达到3 MPa。现场应用表明,在始封深度和封孔长度均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采用3 MPa注浆压力封孔的钻孔封孔质量良好,而常压注浆封孔部分钻孔封孔质量达不到要求,进一步验证了封孔参数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同类条件下的煤层瓦斯抽采钻孔封孔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时清 《科技信息》2007,(36):311-311,334
本文主要阐述淮南矿业集团新庄孜煤矿62113(底区)工作面利用粉煤灰与黄泥混合制浆、灌浆的实践,以试验和实践为基础总结出粉煤灰制浆防灭火的原理、工艺、技术参数,厚煤层工作面利用倾向钻孔、穿层钻孔灌浆防灭火的原理、工艺、参数、灌浆时间等,对于类似条件矿井灌浆防灭火理论和实践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淮南矿业集团朱集矿主井在掘进过程中遇到基岩破碎带,该破碎带在距地表400~442 m的位置。由于破碎带厚度大且含水丰富,采用地面预注浆加固破碎带岩体,使用分支孔对注浆孔进行施工;根据注浆深度、段高的划分、注浆压力等确定注浆量。在地面预注浆施工技术应用后,朱集矿主井破碎带堵水率达到99.2%,起到了很好的加固堵水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浆液输送时阻力与动力的匹配,泥浆灌注后在采空区中的分布以及浆材对泥浆分布的影响等方面对黄泥灌浆效率不高、防火效果不好进行了分析。得出要提高灌浆的效率必须有合理的动力与阻力匹配,要提高灌浆的效果,就必须在保证浆材质量的前提下,以合理的灌浆方式和合理的灌浆量来保证灌浆质量,从而达到灌浆应具有的效果。图3,表1,参1。  相似文献   

15.
对混凝土路面板下灌浆技术的原理、灌浆材料的选择、施工机械的配置、现场施工管理和施工工艺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与分析,同时对该技术的工程效果、社会与经济效益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为灌浆技术的应用推广作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6.
首先介绍了龙厦铁路象山隧道4号斜井岩溶区段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结合现场进行了现场试验,以左线DK30+026~+056段的注浆循环为例,在注浆参数、材料选用、注浆顺序、施工工艺、机具设备配置以及注浆效果评定等方面,对岩溶地段全断面超前注浆加固技术做了介绍,为今后类似工程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预应力管道压浆浆体材料源头质量和压浆施工实时监测两个方面介绍管道压浆施工质量控制技术以及工程应用。压浆浆体性能、尤其是泌水性能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利用压浆施工记录仪监测灌浆压力、出浆压力、流量等施工工艺参数,可加强压浆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注浆堵水是煤矿治水的重要技术方法之一,在注浆工程中,需通过分析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来确定相应的注浆参数,包括注浆的材料、压力、方式、注浆量和扩散半径。本文通过分析炭煤矿采九工作面的突水资料,着重阐述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确定注浆参数。  相似文献   

19.
光面爆破岩体损伤和开裂面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断裂与损伤力学理论,讨论了炮孔围岩中的应力场、损伤场和主裂纹开裂长度与炮孔内爆生气体膨胀压力的关系,从而可根据对围岩稳定性的要求和尽可能增大炮孔间距,提高施工速度,降低生产成本的原则来设计、优化爆破参数、装药结构和选择合适的炸药,指导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20.
注浆材料形成的固结体将原来松散的煤岩体固结形成一个整体,注浆效果是保证注浆工程质量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对于注浆工程具有重要意义。详细阐述了五种注浆效果评价方法,并对其注浆效果评价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与分析。指出注浆效果评价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需要提出注浆效果评价方法以及定量性指标;未来应研发新型物探技术,减少周围环境对于物探结果的影响;未来应该多种评价方法综合运用,边注浆边评价;未来注浆效果评价应针对不同的注浆工程提出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