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0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基于这一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争议案件除了行政赔偿诉讼案件可以适用调解外,其他行政诉讼案件不适用调解。但在司法实践中并非如此,很多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都采取调解的手段促成原告撤诉或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有效降低了行政案件的信访投诉率,维护了社会稳定、和谐。但是由于调解制度在立法上的缺陷,不可避免地出现有违行政审判立法精神等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诉讼调解理论的分析,提出我国行政诉讼中引入调解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不适用调解"是行政诉讼特有的原则,该原则从订立到实施都遭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质疑和不满。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撤诉的司法解释,使行政诉讼法确立的不适用调解的原则有所松动,使行政和解制度在我国的建立看到了曙光。本文从行政和解制度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行政和解制度在我国的可行性,进而提出构建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尽管“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已成为行政诉讼的特殊原则之一,在现实的行政审判中却存在着大量通过法院协调、调解结案的案件。由于没有法律和制度的规范,导致相对人利益的损害。通过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的原因分析和对他国和解制度的考察,在我国行政诉讼领域建构调解制度是具有可行性的。并由此探讨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应遵循的原则,适用的范围和程序。  相似文献   

4.
是否应该把调解制度引入到行政诉讼中,离不开中国的国情。应当以历史的、法律的、政治的、实践的思维和眼光,展示和阐明行政诉讼中调解制度的均衡论。如何保障公权力不被任意处分,是研究是否应该把调解制度引入到行政诉讼中的一个立足点。是否应该把调解制度引入到行政诉讼中,还要看这种引入是否与行政诉讼法的目的和任务相违背。行政诉讼法引入调解制度的观点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政方针是一致的。法律的制定和修改,要考量成本的投入和效益的产出。是否应该把调解制度引入到行政诉讼中,要均衡引入的利与弊。调解制度引入到行政诉讼中,产生的利益更大一些,可以引入。调解制度在行政诉讼发展中既要均衡又要制衡。  相似文献   

5.
调解是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但我国目前法律规定了行政诉讼以不调解为原则,而在行政审判实践中却存在着大量的调解现象,这种立法与现实,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引发了我们对在行政诉讼中适用调解制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行政理论与实务界的焦点问题,由于传统理论和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本身的缺陷,行政诉讼原告资格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行政诉讼发展的重大症结,根据我国行政法制度设计,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问题是一个关乎公民权利能否获得行政救济的前提性问题,对其界定关系到行政诉讼之目的、行政诉讼之价值取向。在我国原告资格的核心是"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对其界定是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认定的核心。本文拟从日本对"法律上的利益"、台湾对"权利或法律上之利益"的界定进行分析,试图更好地解释我国行政诉讼法所称"法律上利害关系",使其更加适应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7.
《行政诉讼法》关于调解的一般禁止与诉讼实践中法院广泛采用的“协调和解”使得成文法关于调解的制度设计形同虚设。因此,为了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应当充分肯定司法实践中关于“协调和解”的有益经验,并针对行政诉讼调解进行制度化的构建;在构建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时候,应当明确调解的原则、适用范围和程序。  相似文献   

8.
张全 《科技信息》2009,(8):357-357,360
案卷排他性原则在限制行政机关的权力和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益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目前我国的《行政程序法》迟迟不能制定出台,建立普遍约束行政活动的行政案卷制度尚需时日。行政案卷制度是否能够落到实处,往往有赖于行政诉讼的制度设计是否体现了案卷排他性原则的内在要求。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了行政程序中案卷排他性原则及其要求的基础上,阐述了在行政诉讼中设立案卷排他性原则的必要性,最后在分析我国行政诉讼法对案卷排他性原则的规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行政诉讼中适用案卷排他性原则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已进入修改的议程,修改我国行政诉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扩大我们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能够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标准,所以行政行为不仅是一个学理上的概念,更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在修订我国《行政诉讼法》时必须在该法律里面明确规定行政行为的内涵和外延,以达到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防止实务中对行政行为的错误理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被写进我国《宪法》,已经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而法治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政府依法行政,政府的行政行为应当受到强有力的监督与制约。司法机关对政府行政行为的审查是对行政权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最有效手段,司法权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变更构成了对行政权的有效制约。而我国《行政诉讼法》中司法权对具体行政行为权的变更之适用范围极窄。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各国行政诉讼中的司法变更权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中的司法变更权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11.
简易程序是一种相对于普通程序而言较简便易行的审判程序,1989年颁布的《行政诉讼法》没有设立简易程序,行政诉讼法施行后的近二十年间,行政诉讼制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当初排斥适用行政简易程序的客观基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设置行政诉讼简易程序非常必要。本文从立法和司法实践等六个方面对设置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可行性进行了粗浅探析。  相似文献   

12.
我国行政首次判断权原则深受美国"行政诉讼案件成熟原则""首先管辖权原则"以及日本"行政机关首次判断权原则"影响.以478份相关行政判决书为分析样本,可知该原则在我国行政判决中主要适用于政府信息公开案件、行政职责履行案件以及行政补偿(赔偿)案件.法院在适用该原则时仍存在错误理解适用前提、概念混同以及缺乏适用限制等问题.基...  相似文献   

13.
行政诉讼对于行政执法是非常有效的监督手段。行政机关对每一起案件作出处罚,采取每一种行政管理强制措施,都存在通过行政诉讼检验其执法行为正确与否的可能。因此,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增强对新形势下行政诉讼的认识,切实做好应诉工作。一、理性直面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该法第十一条受案范围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除不可诉的行为外,只…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章对行政诉讼参加人的诉讼地位作了专章规定,其中行政诉讼法第27条规定了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情况。关于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诉讼地位问题,目前法学界尚无定论,有的人认为行政诉讼第三人应和民事诉讼第三人一样,可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也有的认为在行政诉讼中不存在和民事诉讼中有独立请求权一样的第三人,只存在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等等。笔者认为,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具有自己本身的特点,不能把他们和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相混同,为了更好地解决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诉讼地位问题,本文就行政诉讼中第三人和民事诉讼中第三人的异同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提起行政诉讼是原告依法享有的重要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照该条保护诉讼权的规定 ,与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人只要认为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仅益 ,并符合该法第 41条起诉条件的规定 ,就可以启动行政诉讼程序成为原告。但由于种种原因 ,原告在诉讼过程中或出于自愿 ,或不得已行使只有原告才享有的撤诉权利 ,导致行政诉讼程序的结束 ,因此 ,原告是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和消灭的主…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制约行政机关在实体法律关系中的行政权力.保证法作关系主体间的平等关系,我国《行政诉讼法》在证据问题上作了严格的规定。木文试图围绕行政诉讼证据的规则与行政诉讼证据的内容形式之间的关系和行政诉讼证据的特点以及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的特殊性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适当参考借鉴英美国家有关这方面的规定,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诉讼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人民法院成行政法官在行政诉论活动中,由于行政诉讼法律 规不够不尽,使得法院或行政法官在行政诉讼中得自由量权对不断涌现的行政争议,行政纠纷进行裁决就成为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8.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行政案件可以适用变更判决。在行政权无限扩张和膨胀的今天,行政诉讼的变更权则是司法权介入行政权的最突出表现,是法院行政审判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并完善司法变更权有利于行政权进行监督和制约,而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司法变更权是有限的。文章通过分析司法变更权的涵义和国外的立法经验,反映司法变更权的必要性和适当性,提出需要扩大行政诉讼中变更判决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赵爽 《华东科技》2023,(8):76-79
行政授权在最初行政诉讼法颁布之后便成为一个热点问题研究。行政授权中牵扯到行政管理部门对于行政权力的集中与分散,但是其中关于行政授权监管的问题还是值得去深思。尤其在近些年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行政诉讼法修改之后,关于授权规范在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中获得了新生,本文试图探讨数字经济下行政授权的监管所产生的问题以及进行法律方面的规制。  相似文献   

20.
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实施至今已两年,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作为新增加的规定制度,在实施的两年多时间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受到学者、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2016年4月,"贵州省副省长出庭应诉案"作为中国首例副省长出庭应诉的案件,是目前我国级别最高的行政机关长官出庭应诉的行政诉讼案件,该案发生后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也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的实施和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从行政机关负责人的范围、出庭职责、行政机关委托代理人以及负责人不能出庭应诉的事由等问题展开论述,并对上述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