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基因工程是把目的基因与适当的载体相连接形成重组DNA, 并引入到适当的寄主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 外源DNA 导入技术是将供体总DNA的片段, 在自花受粉后一定时期内, 使其沿着花粉管通道或其他方法进入胚囊, 转化受精卵或其前后的细胞. 基因工程方法思路清晰、原理清楚、目的明确, 但操作繁琐, 费用高; 外源DNA导入技术简便易行, 费用低, 但目的性不强, 工作量大. 如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可降低费用, 提高整合率. 综述了两种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及在实际应用中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3.
4.
采用醇溶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外源DNA导入技术选育的春小麦变异株系的单株及其受体种子的分析结果:小麦各变异后代电泳谱带在15 ̄19条之间变动,受体谱带为16条。多数谱带与受体相似,也出现了受体所没有的新谱带。各后代的谱带着色深度,谱带宽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其差异的出现与外源DNA导入有关。同时说明,种子醇溶蛋白电泳技术可用于外源遗传物质导入小麦变异后代的鉴定。  相似文献   

5.
青菜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DNA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青菜株系75F5、14号大白菜、紫阳等三个品种的总DNA及质粒pAct1-D DNA导入青菜605品系,收获青菜种子。种子发芽后分别提取约两周苗龄的小苗总DNA,并经EcoRⅠ酶切,以gus基因片段为探针做子杂交,证实了外源gus基因已整合到青菜605品系中;田间观察还获得了一株与供体大白菜花形相似的变异株。  相似文献   

6.
导入野生大豆DNA小麦后代的农艺性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野生大豆总DNA导入小麦,获得了转基因小麦,其后代的农艺性状有较大的变化。田间实验分析了变异系小麦植株与对照植株在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面积及株高、穗粒、穗重等性状上的差异。t检验结果显示,变异系小麦在叶面性状及产量性状上的差异是显著的,外源DNA的导入改善了植物的农艺性状,并在后代中表达,为选育高产、优质的新小麦品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5年外源DNA导入方法的研究说明利用外源总DNA导入植物体的分子育种方法简单易行,是变导性状稳定快的生物育种新技术。尽管机率很小(约1/1000),随机性大,但能促进育种工作有更新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黄瓜外源 DNA 导入技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黄瓜的花器结构及开花习性,研究了通过花粉管通径将外源DNA 导入黄瓜子房的方式以及DNA 溶液的浓度、用量、pH 值和黄瓜花粉粒的渗透压等因紊对导入效果的影响.采用花粉与DNA 溶液混合授粉和子房微量注射均可成功的获得10~(-2)~10~(-3)的高遗传转化率.证明了应用外源DNA 导入进行黄瓜分子育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以普通小麦和硬粒小麦为受体、以亲缘关系不同的7个材料作供体,研究了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植株的当代结实率。结果表明:(1)受体为普通小麦时,在授粉后4-8h转化植株的结实率较高;受体为硬粒小麦时,时间上较为分散。(2)不同供体的转化植株的结实率差异较大;不同浓度的外源DNA导入后的当代结实率也存在较大的差异。(3)在不同的缓冲系统中,PBS系统的转化植株的结实率高于SSC和TE系统。由此可知,在不同条件下,利用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植株,其结实率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导入大豆总DNA改良大麦籽粒营养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和基因枪法将大豆总DNA直接导入大麦。采用微量凯氏定氮法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进行大麦后代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含量分析。结果显示:(1)经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大豆总DNA获得的大麦后代有6个单株籽粒蛋白质含量明显超过对照(12.91%),它们是18.23%,16.61%,16.42%,16.58%,16.22%和16.38%,占总数比例的7.06%;(2)经基因枪法导入大豆总DNA共获得12个单株籽粒蛋白质含量明显超过对照(13.29%),它们的蛋白含量分别为16.70%,16.52%,17.9l%,19.59%,17.44%,18.56%,18.46%,17.3l%,16.5l%,18.8l%,18.8l%和19.02%,占总数比例的8.33%;(3)籽粒氨基酸含量分析显示在高蛋白变异后代中,随着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的同时,籽粒总氨基酸和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也有明显提高.经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导入大豆总DNA的后代籽粒赖氨酸等6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与总氨基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本试验结果充分说明,直接导入大豆总DNA有可能提高大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及质量。  相似文献   

11.
以花生DNA为供体,大豆为受体,在大豆自花授粉后,采用液滴法和注射法导入花生DNA,在受体大豆植株后代中获得了多种变异类型。为探讨外源DNA 导入技术的可靠性,将具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质粒pCaMVneo 用同法导入大豆。所收获的种子发芽后培养于一定浓度的卡那霉素溶液中,其中部分植株对卡那霉素表现抗性,可继续生长发育。分株提取这些植株的DNA,以质粒DNA 为探针,进行斑点杂交.供试的14个植株中出现了13个阳性斑。实验结果证明质粒DNA 已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并获表达,从而间接地证实了授粉后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DNA 的技术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2.
BYDV CP基因转化小麦原生质体及转基因植株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与PEG介导的直接转基因方法相结合,使高频率分裂的小麦济南177悬浮细胞系原生质体与具有分化能力的小麦济南177胚性意伤组织原生质体融合,形成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融合细胞;同时,利用PEG对原生质体的直接转基因作用,将带有抗病毒基因(BYDVCYgene)的质粒Ppp15与带有抗性选择标记基因的质粒严PBlActSN导入融合细胞中.经抗性筛选获得抗潮霉素(Hm)的阳性克隆并再生植株.对再生植株作PCR检测表明,CP基因已整合到转化植株的基因组中并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13.
以小麦品种济南177、384、471的幼胚和济南177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质粒为pPPI2[含大麦黄矮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和GUS(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pPPI5(含CP基因)+pEmuGN(含GUS基因),用高速基因枪轰击钨粉质粒进入幼胚和胚性愈伤组织细胞.GUS基因的瞬间表达平均频率幼胚约为42%,愈伤组织为18.5%.转化处理后用PCR扩增技术检测植株中CP基因是否存在并稳定遗传.检测结果表明,来源于幼胚的T0代转化频率为2~9%(1993~1994年),并获得T1、T2和T3代稳定表达的转化植株.用愈伤组织转化,其转化频率3月龄者为0.4%;2年龄者为零.潮霉素(Hm)用于对转化幼胚和愈伤组织的筛选,低浓度时不能抑制非转化细胞的生长,高浓度则使细胞受伤害,不能再生正常健壮的植株  相似文献   

14.
利用春小麦在冀东生育期短的特点,以冀张春三号小麦为试材,对影响产量的主要栽培措施(播期、播量、施肥期、施肥量及群体结构等)进行探讨。从而找出投入少,收效大的最佳栽培系列指标,实行规范化的种植,使春小麦生产达到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小麦水稻为实验材料,用简便快速的方法对小麦水稻中的DNA进行分离与纯化,同时用紫外光谱进行测定,并对测定方法进行了条件试验,为小麦水稻中DNA的测定提供了经济、简便、可靠、容易掌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降低总费用,缩短总工期为目标,提出一种确定矿井建设最优施工方案决策关键线路法.通过对矿建工程特点的分析.建立了确定最优施工方案的模型;编制了电算程序;并对山西某矿井进行了计算.通过计算证明这种方法不仅可行而且经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利用反义RNA技术研究了调控PARP酶基因的表达对外源基因整合稳定性的影响。将PARP基因cDNA的部分序列反向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SMG中,将重组质粒分别导入携带有外源基因的细胞中,地塞米松诱导反义PARP基因的表达后,进行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仍保留在基因组中,这意味着外源基因的丢失并不是由于单一PARP酶活性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18.
遥感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制图科学的一次飞跃发展。遥感制图比常规制图有更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省时间,省人力。本文总结了遥感技术编制乌江流域1∶2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研究方法、工艺流程、成图效果及卫片的判读解释工作。对乌江流域土地利用地类量测出一组最新的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