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前中国设施农用地利用现状存在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制度不完善以及变相违法用地等问题,同时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得设施农业用地量快速增加,也给耕地保护和设施农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必须加强和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坚持农地农用.笔者采用空间分析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在寿光市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中国设施农用地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铜仁市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为例,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考虑影响农业生产各种因子的基础上选取参评因子,构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采用特尔斐法专家讨论确定参评因子的权重,利用土地潜力评价方法对其开发成农业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按其宜农的适宜程度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结果表明:在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中,宜农地所占面积相对比较高,中度、勉强适宜开发为农用地的土地面积占绝大多数,分别占到了宜农地总量的26.98%、43.19%。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对其开发利用可以为该市农业发展提供土地储备。  相似文献   

3.
考虑到农用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方向的耕地优先性,建立了耕地优先导向下农用地后备资源潜力评价方法,以安义县为实证研究区,选择其他草地(043)、内陆滩涂(116)以及裸地(127)作为评价对象,构建了农用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安义县农用地后备资源潜力。结果表明,安义县农用地后备资源中宜耕地为1 088.98 hm~2,宜林地为1 256.51 hm~2,宜园地为448.62 hm~2,不宜地类为588.03 hm~2,耕地优先导向下农用地后备资源潜力评价方法兼顾了农用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中耕地的优先性及农用地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化获得了长足发展.人口、产业等向城镇集聚作为这一过程的显著标志,使得城镇建设用地数量急剧扩大,农业用地面积相应减少.基于此,首先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认为城镇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之间的博弈是土地集约利用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然后,深入剖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建设用地争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要素,重点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掌握山区土地整治项目投资空间分异规律,建立投资快速模型,以提高国土资源部门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效率。从贵州省已实施土地整治项目中选取四种土地整治类型的典型案例,以典型案例数据为基础数据,利用SPSS软件为工具,系统分析不同区域不同土地整治类型的空间分析,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土地整治项目单位建设规模投资差异较大,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农用地整理;2)农用地整理的单位建设规模投资区域差异不明显,土地复垦、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等3种类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区域差异;3)各土地整治类型投资估算线性回归模型为:农用地整理:y=2.56x+186,土地复垦:y=6.9x+38.11,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y=5.06x+9.22。  相似文献   

6.
区域农用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温州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建立了农用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协调度评价模型,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及管理调控等方面确定了33项评价指标,提出了农用地可持续利用动态评价和调控的模式.利用建立的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对温州地区农用地利用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温州市域农用地利用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状态,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较多.最后对农用地可持续利用的调控措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基于跨区域贸易,耕地和设施农用地以虚拟资源的形式在省际间流动,然而现有知识对设施农用地和耕地的远程利用格局及二者的利用差异知之甚少。在具备外部性的农地资源治理中,亟需考虑资源利用的远程耦合效应与资源组合利用的交叠效应。该文基于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将耕地和设施农用地并置分析,以追踪区域消费和区域间贸易引致的虚拟耕地和虚拟设施农用地利用状况。研究发现,中国大部分省份耕地和设施农用地面积和实际消费量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平衡状况,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实际消耗农地量远大于区域农地资源量,而内蒙古、黑龙江、山东等农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则存在相反的利用情形;虚拟土地流动模式方面,主要流动路径为从欠发达地区到沿海发达地区,黑龙江和内蒙古为虚拟耕地主要流出地,山东、内蒙古和河北为虚拟设施农用地主要流出地,相较于虚拟耕地,虚拟设施农用地的流动更依赖地理距离;尽管存在农产品贸易上的比较劣势,发达地区的农地利用质量仍然高于耕地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地区。该文的发现为农地资源的跨区域治理提供了经验资料。  相似文献   

8.
榆中县农用地分等调查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燕凌 《甘肃科技》2009,25(18):7-9
农用地分等调查是土地类型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土地研究的重要手段。榆中县农用地类型调查运用常规地理调查方法,揭示了榆中县地区土地类型的基本环境、发生机制、分异规律,以及各个农用地类型的数量、特征、分布和演替规律,并表注于专题地图。榆中县农用地类型调查基本摸清了榆中县农用地类型资源家底,能够为农用地评价、土地规划与管理、农业综合区划等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农用地景观生态功能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农用地景观生态评价科学理念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农用地景观生态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进行综合测算,得到土地利用巨系统中的林地、耕地、草地等六大子系统的景观生态功能指数,并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农用地特殊而优越的景观生态保护功能,提出了合理配置农用地资源,建立农用地转用的景观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耕地资源也随之不断减少,土地整治工作尤其是农用地整治项目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文章以淄博市为例,系统分析了农用地整治潜力内涵及概念,并根据其土地利用现状,对农用地进行整治潜力分析和测算,为农用地整治规划目标的确定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邓二委 《科技信息》2012,(30):168-169
义县未利用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本文将未利用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集中连片的区域,以乡镇为单位,通过计算重点区域评价指数高低,来划定耕地开垦的重点区域,并指出该重点区域的区域范围及土地开发利用整理方向,为统筹安排区域内耕地及各类农用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促进未利用地开发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顺利完成国家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设计开发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信息系统.系统的设计采用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编程技术,系统的计算原理依据国家农用地分等与定级规程确定.该系统包括数据处理、地图制作、统计分析等7个模块,能迅速实现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计算,并具有分层分类数据库综合管理功能.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便,可推广性强.该系统已在湖南省农用地分等定级项目中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汇总成果数据量达10GB,如何高效地管理并应用这些数据成果,成为农用地分等汇总工作中必须攻克的一道难题.传统的图纸管理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应用的要求,为有效利用农用地分等汇总的成果,建立稳定、高效、强大的农用地分等汇总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介绍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汇总成果数据的基本情况,基于组件G IS开发方法建立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汇总信息管理系统,从架构与功能实现上对广东省分等汇总成果进行无缝集成管理.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农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地形复杂,人口众多,土地压力大,目前农业用地资源紧张,人均耕地0.055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中坡耕地占很大比重,水土流失严重;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业和渔业产值偏低;农业用地重用轻养现象严重,后备资源短缺,针对上述问题,应大力发展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中心,同时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新型生态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浮山县寨圪塔乡1996年~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型,对1996年~2009年间农用地利用变化幅度、速度、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找出这14年间寨圪塔乡农用地利用变化的特点,从而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及其空间布局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农用地分等及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的研究—以东海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农用地分等属于试点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尚处于研究阶段,而成熟的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软件在全国更是一个空白。针对这一状况,本文以东海县为实例展开研究:首先阐述了农用地分等技术路线和方法,然后从分析GIS软件系统开发入手,介绍了MapInfo Professional和Borland Delphi及其集成技术,初步建立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县级行政单元为评价单位,对广西农用地集约利用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农用地处于高度集约利用状态的区(县)主要分布在合浦县、港北区、宾阳县、港南区、玉州区、柳江县、覃塘区、兴宾区等地区;农用地处于中度集约利用的区(县)主要分布在灵山县、钦北区、北流市、浦北县、钟山县、钦南区、桂平市、平南县、博白县等地区;一般集约和不集约主要分布在桂西北地区、梧州市、八步区等区(县)。研究结果基本符合区域农用地利用实际,对广西农用地高效集约利用和广西农用地资源利用区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影响内陆河流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有序性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生态位理论及生态位势、扩缩指数、土地利用信息熵、土地利用程度等评价模型,研究近37年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适应性规律。结果显示:(1)农用地生态位最高,扩张性最强。农业水土开发及绿洲农业发展始终控制着流域物能转化及时空分异格局,但2000-2013年增速明显趋缓,农用地扩张的边际效益不断下降,以农业为主导的土地利用规模效益不复存在,非农化成为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动因。(2)非农化进程缓慢而不协调。农业人口及农业用地持续向城市转移,特别是非农化成为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但土地非农化慢于人口及经济城镇化,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反映出玛纳斯河流域以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导向的土地非农化进程面临更多挑战。(3)土地生态位的无序性不断增大,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不一致,土地利用的非农化转型面临严峻的生态安全挑战。  相似文献   

19.
 基于柴达木盆地的地理、气候、水资源和盐生植物等自然条件,综合分析了该地区发展盐湖农业的资源基础,重点讨论了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以盐渍化的土地为主,区域内积温较多、热量条件较好,咸水、微咸水资源及动植物资源丰富;农业用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0.17%,有大量宜农土地未被开发,撂荒面积大;草地占土地面积的46.64%,但海拔、气候、交通等条件限制其利用;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87%,破坏较严重;盐碱地占总土地面积的11.68%,且资源丰富,几乎未被利用。柴达木盆地资源基础丰厚,开发潜力巨大,建议在该地区建立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盐湖农业,加强盐生植物研究,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结构制约着土地利用效益。在分析六安市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土地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增加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的调整目标,针对人增耕地减、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等突出问题,提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调整后,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明显增加,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