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前世界上正在流行的疫情,最初被称为“猪流感”,后来名称有了一些变化,出现了几种名称:国外称为“A(H1N1)”,中国称为“甲型H1N1”,还有的国家和地区称呼为“墨西哥流感”“北美流感”等等。作为一种对疫情命名的科学术语,“猪流感”并不科学,“猪流感”的名字不应该再叫下去了。怎样命名最为科学,怎样称呼最为准确,  相似文献   

2.
2009年4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引起各国高度重视。这一疫情的命名经历了从“猪流感(swine influenza)”等词到“甲型H1N1流感(influenza A(H1N1))”的变化。本刊对此命名变化的来龙去脉以及“甲型H1N1流感”的含义进行了梳理与解读,并就命名问题征询了一些专家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本次流感的病原体是一种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基因重组后产生的新毒株。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初期将此次流感称为“猪流感”,但本次流感流行表现为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没有发现在猪之间传播。  相似文献   

4.
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命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流感的病原体是一种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基因重组后产生的新毒株。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初期将此次流感称为“猪流感”,但本次流感流行表现为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没有发现在猪之间传播。  相似文献   

5.
2009年4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引起各国高度重视。这一疫情的命名经历了从"猪流感(swine influenza)"等词到"甲型H1N1流感(influenza A(H1N1))"的变化。本刊对此命名变化的来龙去脉以及"甲型H1N1流感"的含义进行了梳理与解读,并就命名问题征询了一些专家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自2009年4月以来,一种新型流感病毒造成全球流行,它的命名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文章简要回顾了这株病毒的流行情况,分析了历史上引起全球流行的流感病毒的命名,简述了流感病毒的分类原则和分离株的命名规则。作者倾向于在科学界使用“猪源H1N1流感病毒”这个名称,而在日常交流中可以简单地称之为“2009 H1N1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7.
从“猪流感”到“甲型H1N1流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9年4月13日,墨西哥出现首例疑似感染“猪流感”死亡病例。随后疫情迅速扩散,至5月底,已有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英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出现确诊病例,全球高度戒备。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起初在各种报道中被称为“猪流感”(swine influenza)。在中国媒体报道中,还一度使用了“人感染猪流感”“人类感染猪流感”等词。  相似文献   

8.
2009年4月13日,墨西哥出现首例疑似感染“猪流感”死亡病例。随后疫情迅速扩散,至5月底,已有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英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出现确诊病例,全球高度戒备。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起初在各种报道中被称为“猪流感”(swine influenza)。在中国媒体报道中,还一度使用了“人感染猪流感”“人类感染猪流感”等词。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09,(11):4-5
2009年4月13日,在墨西哥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后.世界卫生组织在第一时间密切关注此事,发出警告,把这一事件定义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之后,甲型流感快速蔓延。为让读者了解并积极参与预防此病,本刊选摘了一组稿件。下面是CCTV(新闻会客厅》节目的选录。  相似文献   

10.
村华 《科学大观园》2006,(16):95-96
对流感一无所知,曾使人们误以为这种病是上帝的惩罚,并把它命名为“Influenza”,意即“被魔鬼侵入”。今天,科学已经证明流感是病毒感染所致,是可以治疗的,但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人类历史中,曾多次记录下与流感类似的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材料,目前得到确证的第一次流感大流行是在1918年的欧洲大陆。  相似文献   

11.
从术语学角度对“甲型H1N1流感”定名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几点启示。第一,应注意协调术语词汇意义与概念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否则将会产生危害极大的误导性术语;第二,术语定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语言、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科学定名应建立在概念体系之上;第三,在引进国外术语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从术语学角度看“甲型H1N1流感”的定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术语学角度对"甲型H1N1流感"定名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几点启示。第一,应注意协调术语词汇意义与概念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否则将会产生危害极大的误导性术语;第二,术语定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语言、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科学定名应建立在概念体系之上;第三,在引进国外术语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今春在墨西哥最先发现的人流感已波及全世界数十个国家,但学者们对其命名尚存在不同意见。以下是笔者的个人看法,仅供参考。从基因组成来看,该病毒含有来自猪、禽、人三种不同物种的流感病毒基因。这一复杂的基因交换最初是否是在猪身上完成尚不清楚,首个人类病例是否是被来自猪的病毒感染也不清楚。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禽流感病毒疫情的发生给全球带来了重大威胁。对流感病毒蛋白,特别是流感病毒RNA聚合酶复合体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对揭示病毒复制机制以及开展相关药物设计都具有重大意义。流感病毒RNA聚合酶是由PB1、PB2以及PA亚基组成的负责流感病毒的RNA合成以及维持病毒生命周期至关重要的分子机器。其中,PB1是该聚合酶的RNA合成亚基,PB2负责获取宿主mRNA用于病毒mRNA合成,而PA亚基功能则不清楚。本研究报道了来源于禽流感病毒RNA聚合酶PA亚基羧基端与PB1氨基端短肽复合体的三维晶体结构。该结构揭示了PA与PB1亚基相互作用方式,并分析了PA分子在RNA结合等方面的功能,对进一步研究PA功能以及开展针对聚合酶PA分子的药物设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可塑性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特征,即神经系统通过改变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强度以适应外界环境或自身活动变化的动态特性。可塑性贯穿于神经系统的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包括神经系统的发育、学习记忆、修复再生以及毒品成瘾等[1—5]。神经系统可塑性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机制是神经科学研究的最重要领域之一。神经元活动依赖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是形成各种生理和病理可塑性的分子基础[6]。其中,神经元活动依赖的CREB(cAMP-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靶基因转录,比如BDNF(脑衍生的神经营养因子)等基因的表达对于可塑性的维…  相似文献   

16.
妖婆曲线     
学过解析几何或者微积分的同志,可能遇见过三次曲线X2Y=a2(a-Y),它的图象如下图所示。这种曲线在我国数学教科书上叫做“箕舌线”,大概是以其形状来命名的。有趣的是,它的英文名字却叫做witch,译出来就是“妖婆”。为什么会取了这么一个古里古怪的名字呢?说来话长,它和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一位女数学家Agnesi有些关系。Agnesi于1718年生于意大利的米兰。她自小就有“神童”之称,少年时期就学会了拉丁、希腊、希伯来、法语等9种语言,并且无师自通地阅读了Newton、Leibniz、Fermat、Descartes、Euler、Bernoulli兄弟等著名数学家的著作。Agnesi共有21个弟妹,她是大姐,于是自然地当上了弟妹们的义务家庭教师。大概从她20岁开始,就立志准备编写一本数学分析的巨著。于是日以继夜,广泛收集材料,刻苦钻研,有时碰上一个难题从白天想到晚上,在梦游中才获得解答。通过10年艰苦努力,终于把书写成,于1748年在意大利出版。出版后立刻轰动了学术界,全书共四大卷,被誉为当时微积分学最全面、最精辟之著作。Agnesi因此也受到了意大利女王Maria Theresa的赞尝和特别奖励,后来还担任过Bologna大学的荣誉讲师、自然哲学和数学会主席等职务。Agnesi写这部书的最初目的只不过是给弟妹们当教材用,没想到出版后竟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这部书先后被译成法文、英文,广泛地用作大学教材。Agnesi在这本书中对上面提到的三次曲线X2Y=a2(a-Y)作了极为精辟的研究,并称这种曲线为“正矢曲线”。1801年(Agnesi去世后两年)英国Cambridge大学教授John Colson翻译此书为英文。因为“正矢”一词的意大利文versiera又有“魔鬼的妻子”的意思,这位教授先生未加深究,信笔一挥,竟把它译成了英文的witch(妖婆)。于是以讹传讹,“妖婆曲线”的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连Agnesi也不明不白地获得了“妖婆”的称号。  相似文献   

17.
术语链接     
流感(influenza):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流感具有发热、头痛、咽痛、乏力、鼻塞和咳嗽等临床表现,病程约2~7天,通常咳嗽很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可引起肺炎、支气管炎、心肌炎、心包炎等并发症.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有明显的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流行甚至世界范围大流行,并导致严重并发症和死亡.  相似文献   

18.
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观念在中国天文学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结合考古学和考古天文学的新发现和新的研究结论,并重新分析解读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得出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观念当产生于国家建立之际黄河中游两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尧都陶寺和禹都王城岗--的日影观测实践.这两个地点观测到的夏至日影分别为1.6尺和1.5尺,也就是<周髀算经>和<周礼>所记载的两个夏至日影长度;通过对早期长度和距离的分析证明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接近当时的1000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文明史上日影测量和大范围地理测量相继开始的特殊时期,由此产生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理论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