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曹禺、奥尼尔是 2 0世纪上半叶成就巨大、卓有影响的剧作家。虽然他们所处的民族、文化背景迥异 ,然而其剧作悲剧观念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曹禺剧作受奥尼尔剧作影响颇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作为具有浓厚悲剧意识的剧作家,曹禺和奥尼尔的悲剧都蕴含基督教文化的色彩——"世界末日"与"新天新地"的再生。世界末日的黑暗景象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直接化作对充满了污泥浊水的社会现实及苦难人生的描绘和鞭挞;同时他们又向人们展现一个充满爱和善的"新天新地",悲剧呈现出理想国与黑暗世界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3.
曹禺、奥尼尔是20世纪上半叶成就巨大、卓有影响的剧作家.虽然他们所处的民族、文化背景迥异,然而其剧作悲剧观念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曹禺剧作受奥尼尔剧作影响颇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曹禺研究与同类著名作家研究相比,进展很大,达列了相当深入的程度,特别是一些年轻学者,在曹禺研究上突破了政治规范层面,多方面地深入发掘曹禺剧作的文化哲学内涵,拓展了曹禺研究的领地,开拓了新的研究格局。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新的研究格局。  相似文献   

5.
一九一九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已经六十周年了。在五四时期发生的文学革命运动,也经历了同样的岁月。六十年采,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正在胜利地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样地,六十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今天,我们在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的时候,回顾一下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历史经验,对于继承和发扬五四文学革命的光荣传统,更好地发展当前的社会主义文艺,仍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曹禺早期剧作表现出对被压抑了的人性潜能非常态释放的持续关注。在旧的文化体系坍塌而新的文化体系尚未成型的大变动时期 ,“失衡”成为开始觉醒的人性无可逃避的宿命。对于种种“失衡”的刻画同时也是对于伦理道德金钱第一系列新旧事物的深刻反思 ;对于人性发展种种可能的极端描写 ,同时也是对于个体感性真实的捕捉和张扬。从危机中发现生机 ,从“失衡”中寻求平衡人性的支点 ,就成为曹禺早期剧作中一以贯之的鲜明主题  相似文献   

7.
《雷雨》时代的曹禺,深受二希文化精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古希腊悲剧命运观念的认同以及对基督教受难意识、复活精神的靠拢。《雷雨》的产生,正是这位剧作家深刻的忧患意识、强烈的个性解放思想与二希文化精神融合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以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 4部话剧为考察范围 ,分析叹词在话剧语言中的句法分布 ,探讨叹词在话剧语言中的表意功能 :(1)、强化人物情感的表达 ;(2 )、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3)、推动情节发展。由此推知 ,叹词与拟声词不同 ,应为独立的一类。  相似文献   

9.
当前学界对五四文学和十七年文学这两个彰显了巨大内蕴的身体观的阶段研究却略显单薄,甚至忽视了它们在文学上的比较价值。为此,本文将对五四和十七年文学中的身体观的阐述作横向的对比解读,试图从他们的异同中探索文学发展的某些轨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0.
对人类命运和生存方式问题的探索是曹禺剧作的一个中心主题。作家通过他的作品中悲剧人物不甘于做命运的奴隶,想挣脱命运的枷锁但终不免悲剧的生命历程,试图发掘出人类悲剧命运的根源,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困惑。但半个多世纪以来, 人们已习惯于按照某种时代戏剧规范和模式去阐释曹禺的剧作,导致了我们对曹禺剧作长期的误 读。本文主要以《雷雨》《日出》《原野》为代表,对曹禺戏剧的命运观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以便 更为准确地把握作者对人类命运问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阐释郭沫若“五四”时期文化、文学观念、文化思想史研究、文学创作实践的一些特点,说明他在当时对于融化传统文化、文学有价值成份问题已有自觉的理性思考。这种思考与复古派、东方文化派固守传统文化封建主义旧质的保守主义态度绝然不同,而对早期《新青年》派不无偏激的建设新文化观则是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学史的关键词,五四文学革命基于文学史的革命逻辑,五四白话文则试图展现一幅摆脱革命逻辑约束的五四文学新景观。五四白话文是五四时期多种文学参与力量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的整个过程中充斥着偶然与必然,有序与无序,革命与改良的纠缠。研究五四白话文的目的在于为五四文学寻求文学性的文学史定位,尝试构建复杂的文学史观,探寻以科学观念指导下的宽容心态切入文学史研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曹禺的《雷雨》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并深受作者自己的喜爱,一个未被人们发掘出来的原因是它再现了一个古老的原型——祈雨仪式。在无意识的驱使下,曹禺以现代话剧的形式把古老的祈雨仪式再现在人们面前,不仅让人们重温了祈雨仪式中蕴涵的人类文化精神,也为人们树立了一个在人生旅途中必须不断审视自我、拯救自我、完善自我的范例。  相似文献   

14.
现代传媒理论认为,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转型是和传播媒介密不可分的,媒介在其中甚至起到关键性、主导性作用。检视文学的发展即可印证这一点。从口耳相传到刻在甲骨之上,文学克服了声音稍纵即逝的局限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从而成为历史性存在,纸张的使用和活字印刷的出现又使文学在共时性维度得以大面积传播,从而扩大并巩固了文学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雷雨》到《北京人》,曹禺以戏剧来探索人生的轨迹中,显露出一条基督因素渐行渐远,但始终若隐若现的线索。曹禺对现实人生关注力度的加大及其对现世幸福的执著,决定了其对基督思想的远离趋向,而其童年记忆及其对形而上探索的坚持,却使他难以斩断与圣经世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五四”以来 ,中国文学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文学的接受是不容忽视的 ,这种影响不仅使“五四”文学发现了“人” ,注入了“爱的精神” ,带来了现代文体的革命 ,而且也确立了现代文学的基本走向。本文对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五四”文学的关系 ,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17.
同欧洲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用人道主义的武器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宗教神学一样,在五四前夕,我国一批受西方新思潮影响的进步知识分子也曾祭起过人道主义的法宝,用以反对封建旧思想、旧道德,进行思想启蒙,产生过一定的进步历史作用。自一九一五年《新青年》创刊起,他们就明确地提出,中国要摆脱愚昧落后状态,“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他们强调: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学是指在网上原创或改创的、经网络传播的文学,在文学空间、文本形式、交流形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传统文学的差异性。不能说网络文学是对传统文学的全方位超越,但它的确克服了传统文学中许多克服不了的难题,应当引起人们更多的理性关注。  相似文献   

19.
黄翀 《海峡科学》2004,(12):105-105,107
中国传统文学的独特风貌早为世界所公认、所惊叹!中国文化两大思想——儒家和道家,对传统文学独特风貌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但儒家比较注重社会的礼法秩序,而道家更强调一种超越礼法秩序的形而上风范,从而在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把握上,道家有其超脱世俗、与众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以“五四”后的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相对应,分为新旧两个阶段,这一界说已被文学史家所共识。作为两种文学的文质分野,是以传统文学“道学”的消泯和“五四”新文学“人学”的建构为视界;而“人学”的人本和文本两个层面所达到的审美高度,构成了“五四”文学的新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