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陕北黄土高原山杨林的类型和演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3.
陕北黄土高原白桦林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白桦林是黄土区顶极森林群落破坏后的次生林代表之一,共含五个群丛,它们是:白桦—柔毛绣线菊—大披针苔;白桦—胡枝子—大披针苔;白桦—榛子—大披针苔;白桦—沙棘—大披针苔;白桦—胡颓子—大披针苔。它们将全被辽东栎林演替,辽东栎更新的临界光照强度是相对光照强度的3%左右。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飞播油松林的形成与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组成、成分消长以及群落结构变化的特征,并分析了影响飞播油松林的形成与演替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5.
陕北黄土高原辽东栎林的类型和演替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相似文献   

6.
陕北黄土高原臭柏群落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认为臭柏群落进展演替是在活动基质(流沙)上开始,终止于固定基质,其实质是在臭柏群落作用下,基质物理和化学特征以及水条件向着有利于植物生活的方向发展。在逆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对基质作用微弱,水条件变劣,耐旱的微观植物群落起着主导作用。整个演替过程,是植物群落作用下土壤性的内因动态演替。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人工油松林小流域产流产沙研究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野外定位观测方法研究了31龄人工油松林和荒坡灌草小流域的产流产沙过程.结果表明人工油松林小流域年均径流总量为2495.0m3/km2,年际变化幅度较小;荒坡灌草小流域的年均径流总量为5164.0m3/km2,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两个小流域的水文特征值差异较大,表明人工油松林系统对水文特征值的影响大.人工油松林小流域的泥沙趋势稳定,洪水含沙浓度极低,侵蚀模数仅为0.5t(km2·a),荒坡灌草小流域的泥沙过程与洪水过程基本相似.3a平均侵蚀模数为1053.9t/(km2·a).小流域的洪水流量和输沙量之间为线性函数.  相似文献   

8.
老顶山人工油松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海拔1200—1300m处的28年生油松人工林生物量进行了研究。乔木层的生物量采用回归模型预测,其为:油松W树干=2.316(D2H)0.658,W(枝条)=1.313(D2H)0.989,W叶子=1.412(D2H)0.831和W(根条)=1.589(D2H)0.753,灌木和草本植物用表测数据计算。结果表明:6月份人工油松林的总生物量为43.470g/ha,其中乔木层35.679吨/公顷,林下灌木及草本层7.791t/ha。  相似文献   

9.
本文全面的概述了初等变换的类型及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全面的概述了初等变换的类型及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北京松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油松天然林和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冀北地区的油松生物量与胸径的关系,利用树木年轮宽度计算出过去33年中两种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并用当地的气候因子(温度与降雨)与生产力做相关分析,经多元逐步回归,得到了气候因子与生产力的回归方程。结果显示:①该地区油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从1980年的50.52 t/hm2和7.74 t/hm2增长到2013年的173.23 t/hm2和114.49 t/hm2,33 a中平均年净生产力分别为3.72 t/(hm2·a)和3.23 t/(hm2·a); ②气候分析表明两种林分乔木层生产力与气候因子均有密切关系:单月气候因子中上年8月温度、当年2月温度和当年6月降雨与油松天然林乔木层净生产力显著正相关; 当年5月降雨和当年1、2月温度与人工林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松山地区油松天然林乔木层生产力年际变化主要受5—7月降雨和年均气温的综合影响,人工林则更多受1—4月平均气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坡沟系统径流泥沙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概化的坡沟系统模型,采用室内放水冲刷试验,对黄土高原坡沟系统径流侵蚀产沙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坡沟系统的产流产沙速率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产流量随放水量的增大呈明显的指数函数变化趋势,且增长率有增大趋势;产沙量随冲刷流量的增大呈幂函数增大趋势,增长率却逐渐减小;冲刷流量相同时,产沙速率随冲刷历时呈现出波动式的双峰增长趋势;在实验流量和时间范围内,坡沟系统的累积产沙量随累积径流量呈现出非常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坡土地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坡面积广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的生产力很低.随着人、地、粮予盾的不断尖锐,开发沟坡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已势在必行.黄土高原沟壑区沟被土地资源只要因地制宜,综合开发,有可能获得较塬面土地更高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坡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及开发意义,提出了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坡土地资源的开发模式及开发的具体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陕北黄土高原油松人工种群结实与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调查了陕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油松人工种群的结实特性、种子生活力、幼苗更新和生长状况等基本特征,分析影响油松人工种群生殖及更新的因素,确定了油松人工种群的天然更新边界.结果表明八个地区的油松都具有结实能力.对不同地区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测定表明地区间差异不显著.由北向南,随年降水量的增加,油松球果长、宽、单果种子数、种子长、宽、千粒重逐渐增加.有活力种子的数量可以满足天然更新的需要.北部地区,种子落地后不能萌芽成苗,中南部地区种子落地后能萌芽成苗,但只有南部地区幼苗幼树生长良好,林下更新有效.影响油松人工种群更新的环境因素分析表明降水最是最主要限制因素.油松人工种群天然更新分界线应该在年降水量550 mm的等降水线左右.未来油松人工林培育应立足于降雨量大于550 mm的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不宜再扩大油松人工林面积.  相似文献   

15.
地图符号构成元素的结构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分析地图符号视觉变量的基础上,提出地图符号构成元素的新概念.指出地图符号构成元素由位置、形状、色彩、尺寸、网纹、方向和注记组成.探讨了符号构成元素的设计模式和设计程序  相似文献   

16.
扶风黄土台塬全新世多周期土壤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陕西扶风新店村剖面的土壤学和地层学研究,以及磁化率、全铁和粒度成分分析,认为:周原黄土台塬表面完整的土壤剖面表现为多期发育的复合土壤,是由于全新世季风气候变化,导致以风尘堆积占优势的成黄土期与生物风化成壤占优势的土壤发育期相互更迭造成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农业耗作是下层古土壤(SO^2),其主要发育时代为8500-6000aB.P,青铜器时代先周文化时期的耕种土壤是上层土壤(SO^1),其发育时代是5000-3100aB.P.,这个发育良好的复合土壤又被黄土层(L。)所埋藏覆盖,因而就成为古壤;黄土(L。)是过去3100多年来以降尘堆积为主形成的,它在堆积增长的同时被不断地耕种利用发展农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地区清代城镇化发展的途径与方式,为该区现代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方法文献资料分析与实际考察相结合。结果发现黄土高原地区清代城镇化发展的3种力量,即政府、晋陕商人和域外商人(包括外国资本势力)及其政府所领导的自上而下和晋陕商人为主体的自下而上的两种城镇化发展途径。结论政府干预和地方商业集团的发展是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特殊的地方资源开发是吸引外资并由此带动城镇化发展的积极力量。要加快该区域现代城镇化发展应该借鉴这些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