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文金 《大自然》2010,(5):66-70
最近几年,我经常在云南的曲靖地区开展野外地质考察。由于泥盆系中的早期脊椎动物化石门类齐全、原始类群种类多、在鱼类尤其是肉鳍鱼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中意义重大。2007年以前,我的考察重点都是这里的泥盆系、特别是下泥盆统,主要考察并发掘其中的鱼类化石。  相似文献   

2.
Eospalax亚属的地理分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支序生物地理学中的累进定则,分析了Myospalax(Eospalax)的5种鼢鼠地理分布的变迁.该类群以秦岭东段为起源及演化中心,再沿由南向北、自东而西的途径进行扩散.在栖息环境上,该类群从适应亚热带气候环境向适应干冷草原环境转变.依累进定则,最原始的种类罗氏鼢鼠(Myospalaxrothchildi)分布于演化中心;较进化的中华鼢鼠(M.fontanieri)和甘肃鼢鼠(M.cansus)自东而西分布;进化水平最高的斯氏鼢鼠(M.Smithi)和高原鼢鼠(M.baileyi)则分布在处于边缘地带的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地质事件和化石资料为该类群地理分布的历史变迁过程提供了一定证据.  相似文献   

3.
禾本科是一个包含着600余属10000多种的大科.它不仅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而且与人类的关系也极为密切.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无不与禾本科植物有密切的关系.禾本科植物的起源问题由于化石和其他有关资料的不足而至今还没有弄清.我们认为禾本科植物起源于热带,尤其是南美洲热带雨林地区和亚洲热带,例如,东南亚群岛和南半球的新喀里多尼亚岛等地的山地之中部和下部.起源的时间大约是在中生代白垩纪的早期或中期.它的可能的祖先是原始的占百合类由虫媒花向风媒花过渡并伴随着花被、雄蕊的简化,通过粉质胚乳类的须叶藤目,尤其是该目之域外草科演化到禾本科.  相似文献   

4.
 白垩纪缅甸琥珀中内含物研究是当前古生物研究的热点之一。隐翅虫形态多样、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目前是动物界最大的一个科。近些年,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种类丰富多样的隐翅虫化石,为研究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的演化提供了重要材料。通过对保存精美的隐翅虫化石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隐翅虫科昆虫的起源和演化,而且有助于认识早期陆地生态系统中昆虫与真菌以及昆虫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高等真菌和社会性昆虫的早期演化历史。先进的成像技术和分析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深入认识缅甸琥珀昆虫的形态功能,理解远古昆虫与周围环境的复杂关系,进而重建远古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5.
从植物种类的分布及生态型的角度分析了包括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的棘豆属植物的起源及分布结构,提出华北棘豆属植物与西伯利亚属同一起源中心,内蒙古是华北地区棘豆属的发育中心.  相似文献   

6.
基因组的多倍化在鱼类演化中起过重要作用。国外已有约170个种、亚种和类型的鱼类被证明或推断为多倍体,涉及14个科,其中有些科被整科地视为四倍体起源。核型的比较表明我国鱼类中同样存在进化多倍体,数目已达28个种、亚种和类型;核DNA值的测定结果进一步确证了这一事实。鱼类多倍体可能主要通过间接途径也可能通过杂种繁殖系统起源,但直接起源方式也许还不能过分排除,特别在我国古代。鱼多倍体一般有比亲缘两性二倍体更强的适应和生长繁殖能力,有进一步演化的能力,但对雌核发育多倍体尚难全面下此结论。研究鱼类中的多倍性现象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的工作表明,热河生物群中的鸟类主要属于早白垩世的中晚期(131~120 Ma),延续了至少11 Ma,但主要的辐射发生在125~120 Ma间。依据已发表的化石,按基干鸟类(basal birds)、反鸟类(Enantiornithes)及今鸟类(Ornithurine)三个演化阶段进行介绍。进一步揭示了鸟类出现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辐射事件。这一大的辐射还表现在鸟类形态、个体大小、食性和生态习性等均出现了显著的分异。对热河生物群鸟类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分析表明,早期的鸟类以食昆虫为主,尔后才出现了特化的植食性和肉食性(如食鱼类)的种类。树栖的适应对鸟类飞行的起源及其早期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样,适应湖岸生活方式对今鸟类的起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环境变化为出发点去探讨人类演化是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生态环境、气候、东非裂谷的地质运动都对古人类演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早期的古人类化石许多都发现在东非裂谷湖边,以裂谷湖的生态变化为出发点去审视古人类演化,无疑具有创新性意义.东非裂谷湖中图尔卡纳湖处于一个关键地段,笔者通过对古人类化石发掘地的统计分析,提出了图尔卡纳湖人类起源假说,将人类起源地设定在东非的图尔卡纳湖可以合理地解释人类演化的许多重要问题.探讨图尔卡纳湖盆地的古环境变化,对研究人类起源与演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被子植物在早白垩世的起源和辐射演化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的甘肃酒泉盆地发育长序列下白垩统湖相沉积(图1),被古生物学界作为广义热河生物群的代表地区之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张明震博士等通过对酒泉盆地南缘旱峡剖面下白垩统详细的孢粉学研究,发现多个典型早期被子植物花粉类  相似文献   

10.
石珊瑚演化的18S rDNA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石珊瑚目一些现代种类的18S rDNA,构建石珊瑚的系统发生树,并且对石珊瑚目中一些亚目和科属的演化关系进行分子生物学和传统的比较形态学的对照研究,以期为石珊瑚起源和演化提供新的证据。研究表明: 1) 石珊瑚的早期演化至少有两个主要演化分支,这支持以前的形态分类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结果。尽管这两方面研究所得出的分支不尽相同,但都说明石珊瑚目的亚目一级有强烈分化; 2) 石珊瑚目的5个亚目不全是单系发生的,对Wells的传统分类提出了质疑。此项分子生物研究虽与大部分种的属和科级根据形态生物学的归属相符合,但还有些科的归属还有分歧,如Faviina亚目中的Rhizangiidae科和Faviina亚目中的Dendrophylliidae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