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人文主义可以界定为当代所有的关于对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的观点的总称。这些观点大致可区分为三种类型:(1)“传统型”或“正统型”;(2)“激进型”或“反叛型”;(3)“中间型”或“折衷型”。这三种科学人文主义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科学与人文主义的融合,都有我们应当加以认真总结、借鉴和吸取的合理因素,但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与偏颇。对科学人文主义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科学与人文主义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切实推进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人文主义--论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种形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关注"人"和"人的经验",但对"人"和"人的经验"的不同理解,又构成不同形式的人文主义.探讨和研究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种典型形式,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现代人本主义的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人文主义,不仅有助于多角度地深刻理解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及其演变,而且也有助于多角度地深刻理解人文主义视野中的科学与人文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走向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整合的当代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初,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创始人石里克曾满怀信心地说,他在哲学领域中完成了一次康德式的革命,即彻底打碎了传统哲学以茂密的体系构造为标志来体现哲学的进步和发展,而代之于对人的认识的意义阐述和科学证实,彻底摈弃一切毫无意义的形而上学假定。石里克的论断意味着20世纪哲学的重大转向,标志着从传统哲学向分析哲学即科学哲学的跨越以及科学主义思潮的形成。自那时起,科学主义的旗帜在哲学的灰色天空中高高飘扬。然而,科学主义思潮的形成及其传播,并不意味着现代哲学的科学主义化,以胡塞尔为代表的唯意志主义、以萨特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4.
科学史与人文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对人文主义阐释,来考察科学史与人文主义的和者主要依据著名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的研究成就,从四个方面来说明,科学史研究是人文主义传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学史特别关注科学家的思想和生产,它旨在弘扬人的创造性;作为一门思想史,它还是沟通科学与人文主义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科学人文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萨顿首倡的科学人文主义,在西方各个领域得到重视和发展,在中国也受到了特别关注,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快速演进,其创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继承弘扬了萨顿的核心思想,既克服了科学主义的缺点,又超越了西方传统人文主义的狭隘性。具有开放性、人本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等显著的中国特色,从而是“中国科学人文主义”,它对指导未来中国社会实践,对促进科技、社会和人的全面而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卡尔纳普的科学人文主义致力于在新时代理性重建启蒙的人文理想,这主要体现于以下三方面:(1)通过批判神学和形而上学世界观,理性重建肯定人性自律的科学世界概念;(2)通过清除近代科学的形而上学残余,理性重建科学自治的主张;(3)通过消解传统习俗中的道德偏见,理性重建倡导生活自主的科学人生观.卡尔纳普的科学人文主义捍卫了人性的自律,推进了人类心智的启蒙,为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和对话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当代西方人文主义的文化整合思潮作了评析和反思。文章认为,当代西方人文主义者把人文文化看作是整个文化的基础,将科学消解于人文文化,或用人文文化来统一科学,其结果是走到了与科学主义正好相反的另一个极端;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汇合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上的汇合,它们应当汇合于既超越狭隘的科学主义,又超越陕隘的人文主义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中,自然辩证法是针对理、工、农、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政治理论公共课,定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授课对象与学科性质决定了其文理融合的独特属性。笔者基于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调研,认为自然辩证法本身兼具科学理性与人文特质;而自然辩证法教学,则是从实践层面引导理工科研究生体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关联,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沟通、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重要桥梁与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
石里克论自然科学、精神科学和世界观的构建韩林合一、引言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在德国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将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文化科学或人文科学)严格对立起来的强大思潮。狄尔泰(WilhelmDilthey,1833—1911)、文德尔班(Wilhelm...  相似文献   

10.
马赫:维也纳学派的先师和逻辑经验论的始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赫:维也纳学派的先师和逻辑经验论的始祖李醒民逻辑经验论或逻辑实证论①是本世纪20—5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哲学流派,是第一个真正的科学哲学运动,其核心是以石里克为首的维也纳学派。马赫作为一位启蒙哲学家和自由思想家,对维也纳学派和逻辑经验论的形成与发...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科学还是人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社会科学对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的归属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在这个问题上可能存在的四种看法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社会科学特点的多面性,尤其是它在科学和人文之间的“中介性”和“过渡性”,由此也引申出对科学和人文的含义及关系的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12.
萨顿新人文主义科学教育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劼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97-100,104
萨顿认为,科学史的研究和学习,有助于公民科学素养的养成.可以帮助人们建构新人文主义,使科学得以理性的发展;可以培养人们对科学的信仰和科学批判精神;会告诉我们对成长中的青年应当宽容;有助于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波兰尼的意会认知理论指出,人类知识大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个人知识”,这种知识是“两种文化”的桥梁,它的“支援成分”是不可解蔽的。波兰尼的理论是有缺陷的,解蔽科学知识不仅必要且有可能,SSK试图沿着波兰尼的线路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然而,其结果却导致了“科学知识只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结论,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因此被彻底消解了。这种解蔽显然是过犹不及的,其后果是在客观上对萨顿、波兰尼等人倡导和实践的科学人文主义的叛逆与反动。  相似文献   

14.
从逻辑维度而言,科学传播的本质是改变思维方式。在每一种科学传播的背后,都隐藏其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思维方式。传统科普关注科学知识,其背后是演绎主义思维;公众理解科学关注受众态度,其背后是面向公众的修辞学思维;反思性科学传播关注传播机制,特别是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其背后是元认知的批判性思维。大科学视域下的科学传播新时代,要求把公众作为平等的理性对话者,从以一方为中心的“缺失”模型演进到以论证为中心的对话模型,以期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反思性均衡”。为此,科学传播必须超越绝对的理性主义和相对的修辞学,秉持一种批判的理性主义精神,才能建设一个良构的科学传播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与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解读相比,马克思传统的科学性解读在国内的处境及研究与它的应有的地位极不相称。那么作为一种科学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在国外的研究处境如何呢?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在国外访学期间,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发现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形成了如下共识:将实践范畴作为严整的(社会)科学探索;马克思传统中的科学研究与哲学升华的相互依赖;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及辩证法对于唯物史观的逻辑优先性;严整的(社会)科学探索作为哲学理解的基础性地位等。在此基础上,国外形成了几种代表性的研究领域: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科学哲学思想的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哲学在前苏联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际和共产国际之间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科学哲学中的延续;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初步探索等。  相似文献   

16.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国内外相继兴起过科学发现问题研究的热潮。这一研究热潮激动人心之处在于,它一反逻辑经验主义关于科学的发现与发明的二分法,将科学发现纳人哲学认识论的研究范围。这就抓住了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因为“科学方法论的中心问题有两个方面:如何发现和如何证明?”(江天驻)国内外探讨科学发现问题采取了大致相同的策略:国外“发现之友”们十分重视案例研究,因为他们遵循“科学实际上是怎样的”方法论原则(历史主义学派),而抛弃了“科学应当怎样”的方法论原则(波普尔)。国内学者则更明确地提出:先作案…  相似文献   

17.
"科学理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科学哲学研究中讨论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作为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最具影响力哲学家之一的维特根斯坦,在其前期哲学中就有对这一问题的体认和思考。维特根斯坦的科学观,既是对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真理符合论的继承,也是对传统的一种超越与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维特根斯坦强调唯我论与实在论的内在一致性和对唯我论的认肯,他的科学观又彰显出一种人文主义维度。  相似文献   

18.
墨家科学理性的形成及其中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墨家的科学理性及其形成,人们往往采取认识论的途径,直接诉之于其经验、逻辑或生活实用的说明.本文根据价值理性的定向与统摄作用,认为其形成主要是因为墨家的宗教意识撑开了其人文关怀与经验认知之间的张力,而其中绝则是传统的现实关怀及其收摄作用所致.因而,只有在人文关怀与科学理性之间保持足够的张力,才能成为双方相互促进乃至各自独立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从古希腊直到19世纪,西方理想人(性)的培养即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相当广泛的科学内容。其中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和声学)是主要的和核心的科目。古希腊思想是在首先探寻自然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后来对“认识你自己”及其道德生活的诉求;中世纪中、后期对自然的研究及其相关的智力活动的兴起。推动学术和思想的复兴。才有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运动的发展。科学研究及其教育的实质是人的心智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它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基础性的。  相似文献   

20.
“第二届科学与信仰国际学术年会”于2005年8月7-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信仰、知识与环境”。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与信仰研究中心、国际人文与科学学会(美国)、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国政教授、国际人文与科学学会会长王忠欣博士、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会长余谋昌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周桂钿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兼科学与信仰研究中心主任刘孝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刘晓力教授等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