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张迪  李英玲 《科技资讯》2010,(7):207-207
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各年龄组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十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比例迅速增加;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2.
周玉兰 《科技信息》2011,(28):281-281,284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表明: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增长,但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主要是由应试教育、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习惯及学校体育方面等因素引起的。通过中考加试体育,在高中试行加试体育,合理安排学生膳食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等对策,以期能改变学生体质的现状,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3.
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与体育密切相关的体能素质、肺活量等体质指标在95年下降的基础上进一步出现了下降。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青少年学生的体能素质近二十年来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非常及时的。阳光体育运动不是另起炉灶另搞一个活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必须密切联系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课间活动等,必须以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  相似文献   

5.
根据教育部2000年、2002年、2004年三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分析,我国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总体是好的,但是,仍然在反映体能的某些素质、肺活量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肺活量水平处于连年下降的趋势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本文从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现状和影响体质与健康的主要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经过论证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进措施,旨在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我国国民体质检测结果以及各高校对在校大学生体质的测试,发现大学生部分体质呈现下降趋势,并且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以及耐力素质已连续多年下降。针对体质下降原因进行研究,进一步提出开展休闲体育对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童云波 《科技信息》2009,(25):I0252-I0252,I0290
当前新课程改革后,体育课的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很多时候过分以兴趣、娱乐教育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不太喜欢的身体素质练习。2006年公布的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学生肥胖、近视等问题相当严重,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这就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面前的新的问题。如何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韶关市1 160名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经分析认为,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直接原因在学生自身参加体育活动少,但根本原因在于学校领导、班主任、体育教师、家长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及其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有效的干预措施予以解决,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9.
李强 《科技资讯》2011,(11):217-217
在当今以独生子女为多的高校中,从教育部每两年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的监测结果显示,仍存在着学生体能素质和肺活量下降的突出问题。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国家最高文件的规格,强调各级教育部门应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如何在高校工作中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应加强健康的理念,从"以学生为本"出发,遵循科学规律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教养其锻炼身体的习惯养成。  相似文献   

10.
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长期以来持续下降,从现行的教育体制缺位、学校体质教育的缺失、学校体育工作不力和现代生活方式转变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质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的建议:改革与完善教育体制下的学校体育考试制度;推动学校体质教育的改革及发展;积极培养家长、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社会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湖南省大学生体质长期变化趋势,从1985—2010年6个《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中摘录了湖南省19~22岁大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指标,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显示:1985年后的25年,湖南省大学生身高、体重等身体形态指标持续增高;肺活量持续降低,且2005年后降速增大;50m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等成绩下降,速度、力量素质减退;1 000 m和800 m跑成绩持续下降,与全国大学生的变化趋势不同,2010年也未见降幅缩小、降速降低的迹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不足是影响其呼吸机能、身体素质下降的直接原因.建议学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  相似文献   

12.
司丹丹 《科技信息》2012,(4):281-28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数据统计法等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面分析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直接原因,并探讨解决对策。结果显示:青少年体能下降的原因主要由社会环境和观念、教育观念和制度、学校体育等原因造成。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价值观,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是提高青少年体能的基本基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冯丹云 《科技信息》2011,(12):I0263-I0264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它是国家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个体在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标准》的实施对促进和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不断增强体质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国家体质监测数据表明,尽管青少年的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二十年来持续下降,超重肥胖学生的比例在不断地增加。各校也正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供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参考数据,以辽宁科技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据2010年国民体质测试要求和方法,对其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指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学生体重呈增长趋势,肥胖人数增加,速度和耐力下降.分析表明,与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场地和设施缺乏有关,体育课程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建议,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着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从整体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曲靖师院2005级公共体育课学生2005~2006学年体质健康测试,全面掌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为体育课教学改革和体育活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处于中等水平;男生体能状况处于中上水平;女生体能素质状况处于中下水平;学生总体身体形态、心肺功能一般.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从纵、横两方面对比中国青少年体质现状,结果得出:青少年体能下降原因主要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学校体育走入误区、锻炼方法不当等造成的。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健康第一"的价值观和学校体育是提高青少年体能的重中之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罗文锋 《科技资讯》2009,(6):227-228
青少年学生体质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才兴国战略的实施。调查表明,近20年我国青少年学生随着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的持续增长,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也在持续下降。客观分析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原因,既有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原因,也有家庭和青少年个人的因素。为有效遏制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趋势,必须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蒋进军 《科技信息》2011,(17):294-294
教育部2002年发表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学生的身高、体重、营养、卫生保健等状况均呈提高和改善态势,但体能素质、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措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其中一项便是把初中体育列入中考项目之一,并且中考体育的成绩占中考成绩的比重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9.
课业负担过重导致的学生学习时间过长和体育锻炼不足,容易引发体能下降、睡眠不足和视力下降等体质健康问题。在历次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容乐观的背景下,"减负"工作势在必行。研究认为:通过动态调整学生负担的均衡性,减轻语、数、外等学科的学业压力,加强体育等实践性内容的时间和负荷,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科学和有效的"减负"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0.
我国学校推行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明确学校体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事业中的不可或缺性.没有健康体质的人才和没有健康体质的民族都不能称为人才强国.本文从学校体育教育的视角出发,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以及体育如何回归教育的功能进行探讨.回归体育教育的本质,使学校体育文化、体育氛围的形成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