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梁成 《广东科技》2007,(6):144-145
意境,是主观与客观、虚与实、情与景,也就是"意"与"境"的高度统一,是从有限达至无限的体现宇宙生命之道的艺术境界.中国园林中的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意情意景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  相似文献   

2.
白亮 《科技信息》2007,(19):240-240
为了追求师法自然的天然趣味,中国古典园林中大量地使用了各种隔景手法,创造了类似山水画般的完美意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园林最根本、最核心的是意境美,造园格调是最终追求。从园林意境的概念、历史、创作手法及表达方式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园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4.
同属东方园林体系的中日古典园林,都是优秀的园林艺术,虽然两者本质上都是自然山水园,但是由于地理环境、思想文化背景、历史发展情况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中日园林都十分注重用花木营造自然氛围,不过中国园林建筑成分较重,显得人工味较浓;而日本园林建筑一般偏于一隅,显得自然意趣浓厚。意境创造上中国园林极力表现花木繁盛、欣欣向荣的喜悦之景,而日本园林营造的是静谧幽玄、伤春悲秋之美。  相似文献   

5.
郝建英  李恩磊  程静 《科技信息》2010,(32):357-357
“诠释就是再创造”是中国古人的普遍思维和创作原则,对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此。梳理了历代凸显诠释精神的哲学、美学命题,关注与园林相关的文学元素的发展沿革,述评其在园林创作中的重要意义,指出点景题名、象征隐喻作为重要的园林创作手法,在解释古代文化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文学语言元素与园林相结合,形成一种开放结构,能在理解与解释当中接纳新的意义。深化和传播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6.
士人园林中景点名称蕴含的隐逸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士人园林是中国古代从政入仕的文人群体所创造和游居的园林,是士人借以维系、传承和彰显自己政治理念、社会抱负、人格追求等精神价值的主要寄托和尊德修身的场所。为了在园林有限的空间和物质形态的种种限制之下创造出更为深远的艺术意境,使有限的园景之中容纳更多的文化内容,园居者往往借助和引申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些经典意象来命名园林建筑,这种选择成为其向世人表露志向的一个载体。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从继承、发展、创新的观点出发,在分析意境起源、园林意境美的基础上,阐明追求意境是中国园林的审美特性,为现代园林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要继承中国传统造园的设计理念,强调"人的参与性"、"人与自然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8.
<正>在世界园林的发展史上,出现了两个分支,一支是西方的规则式园林,另外一支是东方的自然式园林。西方园林讲究对称,以巨大的尺度创造出真实而有限的空间,东方园林则以"一峰山则太华千寻,一勺水则江湖万里"的意境创造了无限的空间感。西方园林重在写实,东方园林重在写意。中国古典园林是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它综合了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多种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景与情的交融,客观的境与主观的意完美结合。舞蹈是通过直观可感的,富有审美价值的,动态的人体来传情达意状物抒情的。只有将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灌注在舞蹈中,把"形"与"神"、"情"与"景"有机的统一,才能创造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在诗歌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先是对情与景的融合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然后在创作实践中才转向作品内情与景的融合。而对作品内情与景融合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景物的工具化、对象化、主体化三个阶段以及三者与其他各种手法兼容并包的相应变化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完善、最终才走向成熟的过程。情与景的交融又恰在于主客间的彼此交融,景物的主体化使诗词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成为可能,并使诗词的意境达到空灵蕴藉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