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河子科技》2011,(6):68-68
<正>师市各学校,农牧团场社政科、科技办,各相关学会: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旨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纲领性文件。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各项行动中,未成年人是重点群体之一,是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全民科学素质长远目标的关键所  相似文献   

2.
沈毅 《科技信息》2011,(20):I0249-I0249,I0251
为进一步贯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的"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遵循"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充分发挥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进程中的作用,探索在不同场所(农村、社区、学校、校外科教场所等)发展科技辅导员队伍,发挥科技辅导员作用的思路与方法,促进我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目前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 年)》(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4.
《安庆科技》2006,(1):42-42
《纲要》指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5.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指导方针中强调科学素质教育应"全民参与"。学校的科学素质教育也应是普及教育,而非培优教育。为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创新教育,应探索一种普适性的操作模式,使创新教育不再是个别学生享有的教育,而是每名学生都能参与创新设计、进行创新思考、掌握创新设计的教育过程。通过4年初中阶段创新教育的实践探索,证明普适性模式能够促进创新教育的普及。  相似文献   

6.
正2006年国务院制定并实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全面贯彻《科学素质纲要》,将促使科技馆不断完善科普设施,丰富科普展览资源,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培训与科普活动,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1我国全民科学素质亟需提升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2006年3月21日颁布实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对我国全民科学素质提出了战略规划,《纲要》中多处提到了有关科普教育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本论述围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重点对加强科普教育工作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实现高度民主和政治现代化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文中指出了提高全民素质必须依靠教育,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灵魂的重要手段,教育又是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文中强调必须处理好两个素质之间关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决定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方向和性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9.
赵翠 《科技咨询导报》2014,(31):205-205
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开始,科学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对于科学教育并没与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科学教育的效果总是差强人意。该文以地方民办学校的科学教育为例,对其发展现状以及改革创新的途径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0引言202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标志着全民科学素质建设进入新阶段。我国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印发实施以来,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持续完善,科学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各地科技馆也组织了大量科技馆进校园活动,活动形式主要有科普大篷车、科普讲座、捐赠科普书籍、举办各项科技比赛等,近年更是结合学校课程开发科普项目式课程,如“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案例活动。各科普工作者在科普进校园方面也做了很多研究,包括侯的平等的“浅议馆校结合特色科学教育活动项目的创建——以广东科学中心科学探究营地为例”、崔滢滢的“科技馆进校园活动的探讨”等论文,这些研究以校外科普工作者的角度观察科普进校园。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日前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关注的问题.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了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的目标.为此,该文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环境下,图书馆如何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为四大重点人群提供优质服务,实现"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高燕 《科技信息》2010,(33):I0412-I0412
科技场馆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基层科技场馆,满足公众提高科学素质的需求,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技短讯     
中国科协启动“全民科学素质计划”中国科协从现在开始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计划”,旨在实现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我国全体公民都具备科学素质的远景目标,改变目前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只有百分之一左右的窘况。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都十分重视科学普及工作,纷纷制定各种战略和政策,从青少年开始抓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党中央、国务院也高度重视科普工作,近年来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国家科普工作能力建设的意见>等重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旨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科普先行.科普教育全民化,已经被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6.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既是传播科学文化、与迷信和伪科学争夺思想阵地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建设创新 型国家的基础性工程。2006年2月,国务院制定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行动计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简称《科学素质纲要》)3月20日由国务院印发并颁布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明确了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内涵,提出了未来5-15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方针目标、任务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摘自《科技日报》)《科学素质纲要》指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科学素质纲要》首次对与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相关的各方面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系统安排。以往,这些方…  相似文献   

18.
侯的平  管昕  韩俊 《广东科技》2016,(13):115-117
正随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以及我国课程改革的推进,国家有关部委和各地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学生走进科技馆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学校与科技馆之间的合作。馆校结合开展校外科学教育活动,既充分利用科技馆资源,又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科技好奇心,提高科学素养,是学校教育和科技馆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少年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12月8日,中国科协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在郑州签署《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共建协议》。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申维辰,河南省省长谢伏瞻代表双方签约。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主持仪式。根据共建协议,双方通过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共建工作,使河南省到2015年实现本辖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超过3.78%,为实现到2015年中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的目标提供支撑。中国科协将加强对河南省全民科学  相似文献   

20.
医学的目的不只是单纯治疗病人,更不只是单纯地治疗疾病,而是促进全民健康。要想实现全民健康,就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医学科普是科普知识和全民科学素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教学中应该融入医学科普知识,提高医学生掌握医学科普知识的意识,使他们以后更好服务于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