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基于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探讨了翻译主体性因素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身体体验、认知和再现的过程,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发挥,并强调了体验和认知对译者的制约作用,从而凸显了译者主体性的本质:译者主体性是创造性和受动性的矛盾统一体。只有充分认识到译者主体性这一双重属性,方能更好地理解对译者的隐身和显身这一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2.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与成熟,认知图式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言语交际。翻译作为一种双语互动交际行为,其实质是基于目标语对源语言进行解码和编码过程。从认知角度而言,认知图式是源语和目标语之间解码的心智工具。因此,本文拟基于认知图式理论阐释翻译构建模式,并进一步提出高校翻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建议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在国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在80年代末将其引入国内。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有些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积极地探索外语翻译教学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本文分析了这种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和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教学中的相关研究,以期达到改进翻译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王岚 《科技咨询导报》2011,(25):247-248,250
本文根据认知翻译观,从概念隐喻角度分析了总统演讲辞中常见的概念隐喻,总结了总统演讲辞中隐喻的翻译方法,得出以下结论:旅行、有机体、家庭、建筑、水流、交通工具的意象为完全映射,适应SMC的翻译情况,可采用直译,改译明喻的翻译法;商业、音乐等意像为不完全映射,适应DMC的翻译情况,可采用换译,增译的翻译法。  相似文献   

5.
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探讨了文化差异中的隐喻翻译,就如何把文化差异中的隐喻翻译最好地表现出来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6.
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加速了全球文化一体化,目前文化传播最为普遍的就是媒体传播,由于大众媒体依靠互联网传播,所以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较广。例如:当下在荧幕上最为活跃的就是美剧、韩剧这样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差异的作品。并且由于语言沟通存在障碍,所以字幕成为理解作品认识作品的重要途径。因此,字幕翻译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文化背景较为悬殊的文艺作品的解读,如果没有字幕的帮助很难解读作品的真实内涵。并且,对于情景喜剧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增加其喜剧效果,因此在语言不同的情况下字幕就担负着烘托气氛、强调笑点、加强幽默等任务。从而更好地帮助观众在跨越文化界限的观看过程中也能享受到浓浓的乐趣,使得作品不觉乏味。本文主要对认知视觉下情景喜剧字幕的幽默翻译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其可译性争论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隐喻作为人类的基本语言形式经历了长期的演变,无论是西方的隐喻理论研究还是中国的隐喻现象探索都对人类语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西方现代语言学家发展的隐喻认知系统已经将隐喻提升到了认知的高度,本文试图借鉴莱考夫及约翰逊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对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及其中文译作中的隐喻进行认知层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义学主要研究人类的概念系统、意义和推理,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认知语义观认为语言具有体验性。翻译不仅是一种语际交际活动,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必然和人们的认知分不开,因此,文学翻译中主体的认知体验对语义的选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翻译主体的认知体验与语义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义学主要研究人类的概念系统、意义和推理,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认知语义观认为语言具有体验性。翻译不仅是一种语际交际活动,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必然和人们的认知分不开,因此,文学翻译中主体的认知体验对语义的选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在梳理中外译界各流派有关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不同观点的基础上,从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言学新视角,对翻译过程中异化和归化不同策略的选择进行详细探讨,说明在受到现实体验和主体认知活动的双重因素制约的情况下,文学翻译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可行性,以期给异化与归化之争带来一个更为全面、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分析隐喻认知的基础上,探讨英、汉隐喻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赵丽荣 《科技信息》2012,(9):254-254,245
根据关联理论的翻译观,翻译的过程就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译者作为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之间的协调人,既要推断出源语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和意图,又要正确判断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及阅读期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使译语读者的期盼和原作意图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视角对汉语主谓谓语句的句法构造以及变换和使用情况进行考察。主谓谓语句是汉民族认知结构在句法层面上的体现。S1与S2有广义领属关系的主谓谓语句的语序安排,以及施事+受事+谓词和受事+施事+谓词两种主谓谓语句在结构变换和实际使用时所体现出来的差异都与认知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4.
借代认知研究认为借代是一个认知域投射/影射另一个认知域,存在着泛化趋势。借代的本质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激活关系,依赖于人的常识和一定的语境,是"整体—部分"联想激活。  相似文献   

15.
借代认知研究认为借代是一个认知域投射/影射另一个认知域,存在着泛化趋势。借代的本质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激活关系,依赖于人的常识和一定的语境,是"整体—部分"联想激活。  相似文献   

16.
王华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3):105-106
文章简单地对认知语言学及其主要理论进行了诠释,并在分析了英语小词学习现状的同时,提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进行英语小词研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支持了翻译主体研究的学术“合法性”。对翻译文化的创造者——译者评价甚低反映了翻译主体研究的薄弱。对于“谁是翻译主体”的问题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文章从这一问题出发阐明了作者对此问题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8.
关联理论避免了传统的礼貌理论的缺陷,它从认知的角度为礼貌言语翻译提供了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张印 《科技信息》2012,(6):184-184
隐喻作为语言使用的一种普遍现象,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段,而是一种与人类思维、认知、文化有着密切关联的存在。隐喻是人类探索世界、认知世界、感受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帮助人们从已知迈向未知的一种途径。文章通过对不同认知视角下隐喻的对比,说明了认知在隐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孙常亮 《科技信息》2011,(15):J0266-J0266,J0303
英汉习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习语翻译的过程中做到归化和异化的统一,既有利于源语文化向目的语文化渗透,又符合译语的习惯。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认知范畴化的视角探讨习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的关系,认为英汉习语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主要的是认知范畴的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