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经络现象的基本特征,提出“经络是以孤波形式传递信息与能量的通道”的见解,其物理基础是生物膜的受激传导非线性动力学.借助非线性扩散方程可解出此“经络孤波”的具体形式.孤波的波形、波速不变可实现信息和能量的长距离传递.孤波速度与经络传导速度恰好吻合,为此解释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2.
生物电子“运动平衡理论探讨——经络导平仪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谢景安等创研经络导平仪成果及其实践的基础上,从理学角度阐述了经络导平的概念,给出了其公式、经络导平机理,“生物电子”、“生物电子”运动宏观特性,提出了作者的认识,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3.
经络腧穴的本质是什么?读过关于祝总骧教授的报告文学之后,我研究了很多的资料,然而却一直对此深感困惑。8月中旬,第9号台风“杰拉华”在我国江浙一带登陆。当时我正在进行如何消除台风的理论研究。恰在此时,读到了2000年第7期《科技导报》上的两篇论文,《人体科学的经络理论》和《论经络与细胞物理环境》。沉思之中,忽然感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经络腧穴系统是组织液的开放式循环系统,经脉结构形态类似于台风眼。由此,这就衍生出了我所谓之的“经络腧穴的组织液旋理论”。  相似文献   

4.
经络在中医学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被认为是人、生物体的生理功能、病理过程和药物归经的主宰。《黄帝内经》中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等记载。经络的分布是以十二正经为主体,网络全身,无处不在,无所不通。经络的基本作用是联络、调节和营养。但经络的现代医学生物学基础是什么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而对该问题的研究不仅对于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和指导临床用药很重要,而且为现代医学生物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新…  相似文献   

5.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路,包括经脉与络脉两大部分。经是主干,犹如途径;络是分支,犹如网络。它们内属脏腑,外络支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把内部的脏腑和外部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腧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具有接受刺激的功能。这些特定的刺激点,在历史文献中有“砭灸处”“气穴”“骨空”“孔穴”“输穴”以及穴位等不同名称。从这些名称可以看出,古代医家对腧穴的理解,不是把它看成孤立于体表的,而是把它看成与内部组织、器官有一定联系的,互相输通的一些特定部位。经络的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调节平衡的功能,临床上主要是通过腧穴的反映来体现的。刺激一定的腧穴,就可以发挥相应经络的作用,调节脏腑、气血的功能,激发机体内的抗病能力,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因此,经络与腧穴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人体经络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作为假说和探索有关经络系统的物理背景,从一个侧面反映物理学的应用,人体内部各脏器,各种生理回路以及神经纤维都可以认为是广义振子,都是电磁波的发射源,于是在人体内无数不同频率的发射源,形成各种波长的电磁波,由于人体的皮肤,骨赂等形成的反射界面,在人体内造成稳定的电磁驻波,形成三维的干涉图析。干涉图要的“脊”和“结”即为经络和穴位,尽管是初步探索,但许多现象都能得到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科技》2014,(5):I0001-I0004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提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其中“不同之治”包括了东方之砭、西方之约,北方之灸,南方之针,中央之导引按跷。这中医的五大疗法都是基于自然法则指导下的阴阳五行、减象经络,都是通过作用于经络,达到调常人体内环境,恢复人体自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于经络本质和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认为经络是生物体的一个特殊的自组织系统。它无固定形态,寓于生命体的间隙维之中,间隙维中的组织液就是经络物质它为“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这些自组织调整行为提供依据,物质能量和场地。  相似文献   

9.
低阻经络研究Ⅳ. 对经络生理学功能的推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低阻经络研究Ⅲ》“经络是疏松结缔组织里间液较丰富的带区”推断的基础上,根据已确立的生理学事实,进一步推测:经络是经络信息载体物质扩散的低阻通道;经络信息载体物质是组胺;以及经络生物信息放大器是肥大细胞。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关于经络功能的“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神经机能一体化”假说。最后说明,疏松结缔组织网络如何具有中国医学所注意到的经络系统的各种机能,包括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的功能,在病理条件下的效应,针灸引起的感觉和反应沿经络的传递,以及用针灸体表经络来治疗有关内脏的疾患,等等。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上看 ,“经络”(Themeridians &collater als)一词始于2000多年前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该书将经络分为 :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奇经八脉、十二经筋。也就是说 ,中国人很早就观察到人体经络循经感传现象 ,发现并认识到它对人体生理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中国古代医学家将其总结为“经络学说” ,该学说把“经”看成是主干传导线路 ,而把“络”看成是分支传导线路 ,从而构成了一个人体整体生理信息网络传导线路图———经络图。它没有什么确切的生物学基础。承担经络信息传导任…  相似文献   

11.
古代经络学说进入现代实验室前必须过"五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络学说的现代研究应当且能够进入实验室。但是在进入之前必须通过诸如“过滤”、“转换”、“重组”等程序的预处理。实际上其他古代自然科学范畴的假说或理论在进入现代实验室之前也大都需要这样的处理。一、过滤——鉴别分离两种组成要素一种假说或理论一般由两种不同的成分构成:一种是“描述部分”,它提供事实或规律的客观素材;另一种是“说明部分”,是对前者的理论说明。我们常说传统中医理论有“文化哲学的外壳”,主要指后一种要素。显然,对于哲学的成分是无法进行实证研究的,因此古代经络学说在进入现代实验室之前必须进行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经络的“信息系统”假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国内的学者们,对中医的经络课题,开展了比较深入广泛的研究,各种假说和理论,层出不穷,众说纷纭。笔者在首先突出中医学的理论特色——整体观念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信息环节在中医理论中的作用,提出了经络的“信息系统”假说,并合理地解释了临床上千变万化的经络现象的若干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3.
经络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几千年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针炙、气功、按摩各科的临床实践,它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医学的一项重大贡献。中医学认为经络系统是人体行气血,平阴阳,法自然,处百病,调虚实,决死生的整体机能调节、控制和反应系统。就其形态内涵而言,经络是“经脉”、“络脉”,以及“经筋”、“皮部”的总称,是以十二正经为主体,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全身的气血运行通道。  相似文献   

14.
我以为我国的气功大都以人体的经络理论为依据,练功练到“经络疏通”似乎是“气功”练得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怎样才能算练通了大小周天呢?怎样才算练到了“经络疏通”呢?(1)有的人说:有病的把病给消除了,可以作为一个标志.(2)有的说练功练到自己觉得有物沿经络运行可作为一个标志(3)有的说练功练到自己觉得两手掌似有引力相吸而合可以作为  相似文献   

15.
再论经络的生物学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试论经络的生物学本质”一文 [1]中 ,笔者曾指出经络是人体的固有结构和机能 ,是客观存在的。既然如此 ,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有关经络的现代研究搞了30多年 ,怎么没发现有解剖学意义上的实体经络的存在呢?笔者认为 ,不是我们没有发现它的存在 ,而是我们视而不见、失之交臂。因为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人具体指出过经络到底是什么样子 ,大家都在盲人摸象似地进行探索 ,你发现一点 ,他发现一点 ,但谁也无法用传统的经络概念对其给以圆满的解释。那么经络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呢?笔者认为 ,正如祝世讷所说“经络的结构是‘超解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微循环是西医判断人体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癌症患者大多存在严重的微循环障碍,它和癌的转移、复发与恶化成正相关的关系。经络状态是传统中医辩证施治的重要依据,中医经络现代研究肯定了体表穴位与脏腑功能的相关联系,当人体的健康状态发生变化时,相应的经络穴位的伏安特性(V-A)也随之而产生明显的变化。郭林新气功的呼吸导引、势子导引和意念导引强调的正是在气功态下对人体经络有意识的锻炼疏通,所谓“经络通,百病消”。采用显微摄相机、MCIMPS系列微循环图象处理及多参数测量系统,连续三年对坚持练郭林新气功的数十名患者进行微循环参数和血液粘度的跟踪检测。自1995年起又增加了用JXT-2经络穴位图示诊断仪同时检测上述患者的经络V-A特性曲线。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可望对郭林新气功疗效检测提供可靠的定量判据,从而为人体生命科学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所谓“经络”,就是把文章中各个部语紧密衔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一些分句。具体包括下列三种:  相似文献   

18.
面临世纪之交,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其关健点仍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取向问题。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科学文化的东进,一些国医界开明人士率先接受西方医学的解剖学观念和实验分析方法,试图用以解释中医中药、针灸经络的原理。50年代以来,为发掘传统医学宝库,出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热潮。在此期间,不少生物医学界有识之士为中医针灸临床技术的现代化做出了可贵的贡献。然而,勿庸讳言,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天人相应、脏腑经络、营卫气血、阴阳五行、辨证论治等学说,在“中西医结合”的大潮中,不断经受着西方生物医学解剖刀、…  相似文献   

19.
 经络腧穴的本质是什么?读过关于祝总骧教授的报告文学之后,我研究了很多的资料,然而却一直对此深感困惑。8月中旬,第9号台风“杰拉华”在我国江浙一带登陆。当时我正在进行如何消除台风的理论研究。恰在此时,读到了2000年第7期《科技导报》上的两篇论文,《人体科学的经络理论》和《论经络与细胞物理环境》。沉思之中,忽然感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经络腧穴系统是组织液的开放式循环系统,经脉结构形态类似于台风眼。由此,这就衍生出了我所谓之的“经络腧穴的组织液旋理论”。 一、台风的结构 最大台风风力可达到或超过12级的热带气旋,几乎在各个热带海洋上都会发生,但是大多数发生在大洋的偏西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被逐步推广,并广泛应用于经络腧穴学课程教学中。但是,终结性评估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因此,对于形成性评估体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主要阐述了形成性评估的内涵,具体分析了形成性评估体系在经络腧穴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而提出一些形成性评估体系建立与实施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