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西地名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蕴含丰富的自然与社会人文信息.为使译文符合“信、达、雅”标准,地名翻译应尽可能采用意译.同时还应考虑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适当对源语名称的所指述行重新命名.  相似文献   

2.
任珉 《科技资讯》2014,(8):230-230
目的论是功能理论的核心理论,它的准则——目的准则也是所有翻译的最高准则。"目的准则"认为一种翻译的行为的目的决定。影视翻译的目的决定了字幕翻译要迎合目标语的观众的审美文化和审美习惯,使目标语观众真正体验到与源语观众同样的共鸣和感动,从而实现文化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3.
文化宣传片是结合文字、声音和图像的多模态文本。其字幕翻译具有典型的多模态性,译者需结合多模态特征采用翻译策略以实现连贯翻译。前后文连贯策略需遵循“就近原则”而“并”,使译文简洁而“删”。图文连贯策略要求译者合理安排信息顺序,适当意译和删减口号式文字。文化连贯策略则通过增加文内注释补充必要的文化信息。通过以上翻译方法便能实现文化宣传片字幕翻译的连贯重构。  相似文献   

4.
张文 《科技信息》2008,(30):226-226
电影字幕的翻译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给电影字幕的翻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字幕既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又要让目的语观众理解接受,那么归化的翻译策略就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运用了归化翻译,让目的语观众接受电影的信息,才能使影片广泛传播。本文对比了《卡萨布兰卡》的两个中文译本,以便更好地讨论归化翻译法在其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美国版《甄嬛传》字幕中称谓词的翻译存在语义的流失与补偿现象.流失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语义不对应的称谓词.在翻译称谓词时,有意识地补偿语义,可以展现出称谓词蕴含的语义信息和使用者的价值观,补偿的方法有对源语称谓词的内涵信息进行保留、对源语称谓词的直译信息进行增译、转化源语称谓词等.  相似文献   

6.
旅游文本资料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对于准确传播中华文化,树立世界旅游强国的形象具有重大意义。在进行旅游翻译时,译者必须充分考虑源语和目的语文化特点的差异,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旅游翻译活动。本文从旅游文本资料的界定及其翻译原则入手,对音译、直译、意译等常用翻译方法进行较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7.
曹健 《科技信息》2012,(20):217-218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生态翻译环境选择翻译方法,从而实现最大程度的多维度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本文尝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英语影视剧字幕翻译过程中跨语际、跨文化的转换活动,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层面对字幕翻译的文本进行研究,以期能拓展字幕翻译的研究领域,并为字幕翻译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中常常会碰到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处理这些差异的策略:意译、直译、归化、异化。而策略的选取受到翻译的形式、目的和意图,文本的体裁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文学翻译主要目的是引进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因此宜采用直译、异化的策略,尽量保留原文中的语言文化、艺术风格等差异,充分体现原文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直译和意译历来是英汉翻译中的两大基本倾向。一般来说,源语文章能否直译或意译成目的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源语文章的文体,这两种翻译方法在实际应用时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两者之间相互关系又彼此差异,本文所探讨的是:"直译"与"意译"两种翻译方法所使用的语境和语域,以及它们所使用的不同背景和常出现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戏剧翻译对戏剧的传播有重要的作用。表演是戏剧创作的目的,为实现戏剧的顺利传播,戏剧翻译中应注意可表演性。译者在翻译戏剧文本时,应综合考虑目的语观众的期待,目的语文化的归化作用以及舞台效果等因素,以实现译文的可表演性。  相似文献   

11.
高强  李曹 《科技信息》2008,(14):263-264
本文针对在翻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直译法与意译法进行探索。直译法将原文风貌原汁原味地呈现给目标语读者,而意译法将原文生动活泼地于目标语中再现,两者相辅相成,各有优势。要妥当地处理两者间的关系,翻译工作者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相似反应”为前提寻求原文与译文的最切近、自然的对等,为传统翻译理论“直译”与“意译”的争论找到了满意答案。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的旅游资料英译方法有增译法、删减法、改写法、转译法。  相似文献   

13.
谚语是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语言精炼、寓意深刻,有很强的哲理性,并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背景。文中就谚语的翻译采用直译、意译、同义借用等多种方法进行了探讨,指出谚语的翻译不仅要译出原语的形象、喻义、修辞,还要译出其文化特征与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英语常用的一种修辞格,是语言中最重要的表达手段之一。运用隐喻,能形象而概括地说明问题,使文字生动,鲜明,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英语隐喻可分为因袭,陈腐,标准和独创四类。在翻译成汉语时,可采用直译,直译加注,形象转换及意译等处理方法,以求得在功能、形式、文化上的等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The Age of Innocence第一节、第二节的译文为例,以文本的语言功能在源语和译语中的体现和构建为基础,分析语言功能在翻译中的作用。小说翻译中,译者应使原文的语言功能尽可能在译文得以体现,译语与原语语言的功能尽量达到对等。译者应准确识别语言功能,突出主要功能,当然也应兼顾次要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模因论的视角,结合商标翻译实践,提出了模因论视角下商标翻译应该注意的三大基本原则:充分了解各国民族心理差异,切实把握好商标译名联想意义;熟悉外族文化,了解异域人民审美心理;商标译名朴实明快,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并进而探讨商标词翻译的方法技巧:采用音译法,传播源语模因;采用直译法,直接引入目标语模因;采用音意结合法,整合两种模因;采用寓意联想法,变异模因等。  相似文献   

17.
意译法作为外译汉的主要方法而存在,但它也有不少缺陷。直译是对意译不足的一种补充方式,它可把某些外语词语原封不动地移用到汉语中来。不译指对一些使用拉丁字母文字语言中的一些词语,干脆不译,照样写进汉语中。直译、不译都是语言多元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口吻是一个难以捉摸却又实实在在的翻译元素,往往给译者带来巨大的挑战。成功的译者既能准确识别原文的口吻,又能将其于译文精彩再现。口吻的翻译应该引起译界更多的注意和思考。口吻是译者不可忽视的言外之意,准确识别原文口吻是口吻翻译的前提,同时,恰当处理原文口吻,发挥译文优势,化隐为显,变模糊为具体,译文当会超越原文。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在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存在着"归化"与"异化"之争。文中引入西方的解构主义与读者接受理论,从文化交流和读者期待角度分析归化、异化翻译法,并结合具体翻译实例,指出异化翻译法体现了对原语语言、文化的尊重,更易于为译语读者接受,促进了文化的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