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一、草场资源现状 我区现有天然草地20.67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9.3%,人工种草保存面积8.33万hm^2,其中紫花苜蓿4.53万hm^2,沙打旺3.13万hm^2,草木栖6667hm^2。畜牧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住置,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1983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8.81%,到1998年。已占到农业产值的42.5%,此间十五年时间里,我区狠抓草场建设,以人工种草为重点,开展封育、切割、补播、飞播、耕翻、灌溉、施肥、排水、围栏、轮牧等改良更新措施,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新疆绿洲灌溉农业的特点和采用传统机械化耕作方法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开展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潜在效益。根据国内外旱作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成功经验,结合绿洲灌溉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械化保护性耕作研究取得的成果,提出新疆绿洲灌溉农业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杨会妮 《科技资讯》2010,(14):50-50
在新疆,农业生产必须依靠灌溉,形成了典型的“荒漠绿洲,灌溉农业”的格局。但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却制约着新疆灌溉农业的发展。面对水资源缺乏的严峻状况,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节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使节水效果最佳化,除了重建设还必须加强对滴灌系统运行中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黄河大柳树枢纽供水区生态绿洲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中的黄河大柳树枢纽供水区,即宁、蒙、陕、甘干旱风沙区,土地荒漠化严重.通过建设800O~13300km^2生态绿洲并将其作为生态移民基地,将减轻非绿洲区人口超载压力,为实施旱耕地退耕还草还林工程和天然草场封育工程创造条件,促进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吴士章  李坡  卢兰  罗时琴 《贵州科学》2011,29(4):36-37,68
2009~2010年国家科技支撑和省长基金项目研究人员和毕节市有关研究人员、当地农户三结合,在喀斯特高原生态退化脆弱地区石桥小流域进行水稻的节水灌溉、常规灌溉、湿润灌溉3种方式的灌溉研究,分析比较,得出节水灌溉的优化灌溉模式,即:湿润灌溉模式产量最高,节水大、水分生产率最大,水分生产效益最高,为生态退化脆弱区域的农业节...  相似文献   

6.
草海的保护与生态农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海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们一些盲目、短期经济行为,使草海受到干扰、破坏、污染。附近农民造田、放牧、破坏沼泽、草甸、草海湿地面临恶性退变。保护草海重要措施之一是发展各类高效生态经济实体;在外围地区建设林果、人工草场生态保护带、提高载畜量;发展鱼、水禽及水生植物养殖业,搞好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7.
发展节水灌溉和改善灌溉管理是解决当前新疆地区农业用水短缺的最佳途径。本文在分析新疆发展节水灌溉紧迫性的基础上,综述了新疆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成就,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综述节水灌溉工程管理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种植人工牧草,单位面积所产蛋白质是种粮食的3—4倍。在当前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大力种植人工种草,改良天然草场,走生态效益型畜牧业之路是我市畜牧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论坛于2005年8月在乌鲁木齐市召开,这是新疆的一件大事,是中央支持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举措之一。年会围绕着“科学发展观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题,论坛体现了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人水和谐”的精髓。从这次活动中,我们深切认识到:为了实现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巴州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面对巴州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巴州应当努力做好以下儿个方面的工作:1、立即着手进行巴州水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承栽能力、承受能力的研究,合理安排经济与生态用水比例,寻求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平衡;2、大力推行有限灌溉和常规灌溉水替代战略,全面实施精准灌溉技术,讲求水份效益;3、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的发展项目,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寻求水资源的平衡配置;4、大力推行田间高效节水、竖井灌排和开发利用地下水,杜绝过量灌溉,有效地控制灌区的地下水位,实施治碱与节水并举、先治碱后节水的技术方针,实现农业高效节水和高效用水;5、限制人口的大量增加;6、采取包括工程、农艺、生物及管理等综合节水措施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目前常用的数学模型,并对其特点和适用性进行了探讨,运用系统工程中动态规划的方法对灌溉规划进行优化求解,使其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是西北干旱区节水灌溉模型中起到指导作用。根据其参数的地域性特点,提出了在西北地区、尤其新疆绿洲农业区建立主要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1.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找到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经分析,影响湖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为有效灌溉面积和种植结构,均为水灾害因子,其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平均分别为:0.96和0.91,在所有影响粮食产量的因子中占前两位,故应加强水灾害治理,确保有效灌溉面积和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保证湖北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资源质量不断变化,从而引起区域生态环境和全球环境的变化。文章运用新疆博州2000-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发现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园地与牧草地的面积有所减少。接着运用博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数据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博州地区面积变化的社会驱动力作定量分析,总结出农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效益、政治经济政策这4个因素是引起博州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因子,且第一产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宁夏哺乳动物地理分布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组平均法对宁夏哺乳动物地理分布区进行聚类,6 个动物地理州在距离系数为0.3870 时聚为4 个类群,在距离系数为0.5149 水平聚合为2 个类群组.聚类结果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宁夏跨2 个动物地理区及宁南、宁中北分属华北区黄土高原亚区和蒙新区东部草原亚区的划分相吻合,而与宁夏西北边缘的贺兰山地和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同属蒙新区西部荒漠亚区的划分不吻合.文章对聚类结果作了分析,比较了应用不同匹配系数公式对动物地理分布聚类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区域优先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作物生产水足迹,引入水资源稀缺性指数,结合作物面积净收益,构建种植结构调整区域优先序评价模型,评价中国水稻、玉米、小麦的主要生产地. 结果表明:水稻种植结构应优先调整的地区依次为湖南、江西、黑龙江、广东、广西;玉米种植结构应优先调整的地区依次为黑龙江、吉林、河南、内蒙古、山东;小麦种植结构应优先调整的地区依次为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本研究实现了种植结构调整的理论与实践衔接,有助于推动我国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进程,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通径分析在我国粮食生产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介绍通径分析原理的基础上,采用该原理对1978~2000年中国粮食生产的7个影响因子进行了实证研究,力图剖析各因子对粮食生产的相关影响及其因子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结果显示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是决定我国粮食生产的主导因子,农村用电量对粮食生产直接作用不大,但通过化肥投入和农业机械化对粮食生产的间接作用很大。  相似文献   

16.
针对特低丰度超薄油层水平井的开发问题,研究了影响水平井产能的主要因素、敏感程度,现有井网的渗流与开发特征及调整方法。以大庆外围葡萄花油层为例,其最突出特点是油层厚度小,单位面积油藏供液能力和吸水能力弱,研究认为:水平井必须充分扩大控制面积才能保证足够的产油量和开发效益,单位面积油藏内有效水平井段长度(即水平井的油层钻遇率)保持较小状态,就可以与特低丰度油层供液能力相匹配,即满足油层产液的需要;该类油藏布井的关键是要精确控制钻遇点在水平面上的位置。阶梯状水平井井网油水驱替前缘及剩余油区域均为不对称、不均衡状态,影响井网开发效果,利用不均衡分层注水或分支水平井代替阶梯水平井等调整方法,可以明显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中期沙俄征服吉尔吉斯人之后,将大批俄罗斯、乌克兰农民迁入吉尔吉斯地区.19世纪70、80年代中国西北陕甘回民起义失败后逃入中亚东干人和一部分被迁入中亚的德意志人最终也大部分在吉尔吉斯北部定居下来.大量移民迁居到吉尔吉斯北部地区改变了吉尔吉斯斯坦民族成分和物质文化的构成,打破了吉尔吉斯旧的社会结构,改变了吉尔吉斯斯坦的民族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8.
御河灌区是一座运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老灌区,工程老化损坏,灌溉效益逐年下降,水源日趋紧张,导致供需矛盾严重加剧,为了有效地适应市场经济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需要,根据灌区范围水土资源情况,加大工程资金投入,落实成本水价,发展节水灌溉,提高了灌区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9.
归一化数字表面模型是表征地物高度、辅助遥感影像分类的重要特征,但是其片状、精度不稳定的特性制约了分类精度的提升.针对这个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考虑局部归一化高度的双分支输入语义分割网络,一方面设计了一种双分支输入结构,分别提取地物的光谱特征和几何特征,并通过跳跃连接进行特征融合以充分学习地物多模态信息;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新的地物高度表征方法,结合深度神经网络受GPU显存限制只能处理较小区域影像的特点,在输入的数字表面模型局部区域内计算高度特征.最后通过在ISPRS标准数据集上对三种网络框架进行对比试验,证明了相较于仅使用光谱影像,该文方法总体精度提升了4.5%~4.7%,比使用归一化表面模型作为高度特征的分类方法具有更高的分类精度、计算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assessment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crop productivity using climate,water and crop yield models.The existing studies present that climate change models with higher spatial resolution can be a way forward for future climate projections.Meanwhile,stochastic projections of more than one climate model are necessary for providing insights into model uncertainties as well as to develop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es.It is projected that water availability will increase in some parts of the world,which will have its own effect on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water allocation.Crop production can increase if irrigated areas are expanded or irrigation is intensified,but these may increase the rate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Since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soil water balance will lead to changes of soil evaporation and plant transpiration,consequently,the crop growth period may shorten in the future impacting on water productivity.Crop yields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 are projected to be different in various areas,in some areas crop yields will increase,and for other areas it will decrease depending on the latitude of the area and irrigation application.Existing modelling results show that an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will increase crop yield,and what is more,crop yield is more sensitive to the precipitation than temperature.If water availability is reduced in the future,soils of high water holding capacity will be better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drought while maintaining crop yield.With the temperature increasing and precipitation fluctuations,water availability and crop production are likely to decrease in the future.If the irrigated areas are expanded,the total crop production will increase;however,food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may degra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