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甘肃窑街中侏罗世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窑街盆地中侏罗世孢粉化石,建立了窑街盆地中侏罗世的孢粉组合.其基本特征为:组合中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约占64.3%~72.1%;蕨类植物孢子次之,占27.9%~35.7%,蕨类孢子以Cyathidites,Deltoidospora等为主;裸子植物花粉中双气囊的松柏类花粉最丰富.进一步明确了窑街组的地层时代,探讨了窑街盆地的古植被、古气候及古地理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采集自甘肃窑街中侏罗统的炭质泥岩、油页岩、泥岩中的饱和烃馏分和芳烃馏分以及裸子植物化石角质层中的相同组分,在样品中检测出表征高等植物输入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表明裸子植物角质层为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母源之一.结合藿烷母质类型等参数的分析,表明烃源岩样品以高等植物输入为主,且水生藻类有一定贡献.植物化石角质层样和烃源岩样中表征细菌微生物作用、指示沉积环境以及判断样品成熟度的参数均吻合,说明窑街盆地中侏罗统的沉积相属于弱氧化-弱还原的半深湖相或滨浅湖相,沉积介质为淡水-微咸水,有机质经历过一定程度的微生物降解作用,处于未熟-低熟阶段.研究结果对深入分析窑街盆地中侏罗统烃源岩沉积环境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4.
本文报道了我国内蒙古东部霍林河煤田植物化石及其生物地层的初步研究,概要的介绍了目前确定的34属62种大植物化石及部分孢粉。淡水瓣鳃类等化石.根据植物群的组成特征及同相关植物化石群的对比,认为霍林河植物群及其产出地层的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通过植物群组合性质研究,提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霍林河地层可能曾地处北半球或暖温带.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窑街煤田侏罗系的沉积环境和古构造分析入手,研究其沉积、构造的演化历史,从而探讨煤系、煤层的形成条件及控制因素,为该区的外围找煤工作提供地质依据。窑街煤田中侏罗世窑街组为主要含煤地层。以往著作多认为该煤田是山间谷地的典型代表,盆地由冲积环境演变为湖泊环境。本文根据沉积学、岩石学、重矿物,古流向等多种测试资料,确认该盆地是由基底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断坳型盆地。沉积环境是由湖泊浊流开始,径湖滨沼泽,深水湖泊向三角州,河流环境演变的。泥炭化作用直接与湖泊的演化有关。在泥炭层和煤系的发育过程中,缓慢而长期发育的 NNW 向和 NE 向两组同(沉积)期断裂构造起着明显地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次样品取自东胜煤田公尼召勘查区GZK111-1号孔,共发现52属97种,其基本特征为:组合中以蕨类植物孢子占优势,约占65.8%;裸子植物花粉次之约占34.2%,蕨类植物孢子中以Cyathidites,Deltoidospora等为主,裸子植物花粉中双气囊的花粉较为常见。我们将这批样品的孢粉组合定为Cyathidites-Deltoidospora-Sulcatisporites,在通过与其他地区的孢粉组合进行对比之后,明确了延安组的地层年代,并对勘探区的古植被、古气候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宝积山—磁窑矿区三叠系火山岩中植物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宝积山矿区和磁窑矿区位于甘肃省靖远煤田中部,矿区外围出露的三叠系是一套陆相沉积,岩性以灰绿色、浅灰色中至细砂岩、粉砂岩为主,次为粉砂质泥岩、砂质页岩、泥岩及少量的炭质页岩,顶部有薄煤层和煤线,底部为紫红色细砂岩、含砾粗砂岩夹泥岩。厚度近千米,该套地层上部由于发现了 Danaeopsis-Bernoullia 植物群的  相似文献   

8.
对在甘肃窑街中侏罗统窑街组发现的真蕨类化石进行系统描述,通过与相似种的蕨叶、叶脉、羽片、小羽片分裂的程度及裂片形状等特征的对比,明确该化石植物为Coniopteris spectabilis Brick。通过实验分析揭示出C.spectabilis的原位孢子基本特征:极面观为三角形、圆三角形,顶角钝圆,三边线平直或微凸;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椭圆形,近极微突出;极面观直径38~54μm,平均46μm;三射线平直或微弯,部分隆起为脊线状。同时,将其与窑街地层中相似分散孢子的形态、直径、三射线等特征对比后认为,Deltoidospora irregularis是C.spectabilis的孢子,后者为前者的母体植物。基于中国已发现的44种锥叶蕨的时空分布记录发现,从早侏罗世到早白垩世,中国锥叶蕨属分布总体呈向北推移的趋势,分布范围逐渐缩小,也反映出适宜锥叶蕨生长的温带气候区的总体分布也相应地有向北推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甘肃天水后老庙含煤地层及植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及室内综合研究,本文将天水后老庙含煤地层分为上、下两部,提出了本区有晚三迭世陆相地层的新见,这对本区地质发展史的认识及今后找煤方向,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时,文中还对本区的植物化石9属18种进行了描述讨论,并建立了五个新种,它们是:皂郊枝脉蕨 Cladophlebis zaoJiaoensis,稀脉侧羽叶 Ptero—phyllum paucicostatum甘肃侧羽叶 Pterophyllum kansuense,天水雅库蒂蕨 Jacuto-pteris tianshuiensis,后老庙雅库蒂蕨 Jacutopteris houlaomiaoensis  相似文献   

10.
植物气生部分的表皮细胞,外壁上常有不同程度加厚的角质膜存在。角质膜连同受角质侵染的表皮细胞外壁,古植物学家统称为角质层。角质层不仅在植物的自然分类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它的不同类型和发育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体与外界环境间的某些内在联系,为探讨植物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表皮特征,如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构造和表皮毛基的不同形态来鉴定植物化  相似文献   

11.
兰州位于我国的中心,约占北纬36度03分,东经103度57分,拔海1508.53米。皋兰山是兰州四周环山中的最高峰,位居兰州市东南郊。在地形上,皋兰山属于分割黄土高原山岭的一部分,拔海高度约为2100米。由于地理位置及海拔的影响,兰州的气候属大陆性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度为6.9℃,年平均雨量为338.6毫米,而61.61%集中在6、7、8、三个月,全年各月平均相对湿度为58%,年蒸发量则达3,571毫米,风力为5.8米/秒。皋兰山山岭的顶部均为厚层的黄土所掩盖,其下则为第三纪红土层。因此,调查区的土壤,全由黄土母质发育而来,含多量钙质,属栗钙土类,PH值为7.6—8.1。调查区的植被,有如下的生志特点:(1)植物种属比较贫乏:全区植物只有41科,93属,124种;(2)群落外貌单纯:调查区内缺乏自然生长的乔木,植被主要由半灌木与草本植物所构成,属干燥草原区的灌木草本群落型;(3)植物具明显旱生形态:群落主要成分,很多是干燥草原区的代表种属,如锦鸡儿属、蒿属、菊属的小黄菊(Chrysanthemum neofruticulosum Ledeb.)、羽茅属、芨芨草等。它们都具有各种适应干旱环境的形态特征。调查区植物群落,可区分为下列的四个群丛: 1.白药 黄花蒿 厚穗滨草群丛(Chenopodium album Artemisia annus Elymus dasystachys Association) 本群丛分布于皋兰山山麓的侵蚀沟谷内,约占海拔1510至1560米的地段。所在地气候与土壤特点是光线弱、日照时间短、风力小、大气相对湿度大与土壤潮湿。群丛优势种有白藜、黄花蒿和厚穂滨草三种喜湿耐阴植物。此外,伴生有灰绿藜、苦苣菜、苍耳、两栖蓼、扁蓄等草本植物。灌木则可见枸杞(Lycuim chinensis Mill)、紫金银花(Lonicera heteroloba Batal.)、裴氏金银花(L.ferdinandi.Fr.)三种。 2.篦叶蒿群丛(Artemisia pectinata Association) 这一群丛占据皋兰山北坡山麓海拔1510—1580米,坡度在15°以下的开旷地段。其环境条件,在北坡来说,主要表现于阳光充沛,温度高,大气相对湿度低与土壤干燥。群丛总夏盖度约为50%,而以篦叶蒿最占优势。常见植物有钾猪毛菜、灰蓬(Salsola arachnoides‘moq’Kung)、蒙古芯芭(Cymbaria mongolica Maxim.)、茵陈蒿、阿尔泰紫菀、小黄菊等喜光喜温种类。 3.小黄菊 供蒿-藓群丛(Chrysanthemum neofruticulosum Artemisia sacrorum var latiloba-Polytrichum sp. Association) 本群丛包括皋兰山北坡自海拔1580米以上一直至山顶(海拔2100米)的全部地段,为调查区内分布面积最广的群丛。其生态环境是阳光弱、日照时间短、蒸发量小、气温低;土镶为栗钙土,PH值在8.0—8.1左右,土壤风干含水量为5.2—5.6%。群丛在垂直结构上,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包括高度在10厘米以上的灌木、半灌木与草本植物,而以小黄菊和供蒿最占优势。本氏羽茅则为本属中的亚优势种。常见植物尚有野葱、青木香(Saussurea nigrescens Maxim.)、骆驼蓬、达乌里紫云英,多裂委陵菜、宿根亚麻、木锦鸡儿(Caragana frutex K. Koch.)等。第二层为地被层,主要由藓类和地衣所组成。此外,偶尔出现细叶车前(Plantago Lessingii)与鳞叶龙胆(Gentiana squarrosa Ledeb.)铺地生长。群丛总复盖度约为67%。 4.本氏羽茅 阿尔泰紫菀 小黄菊群丛(Stipa Bungeana Aster altaicus Chrysanthemum neofruticulosum Association) 这一群丛占皋兰山南坡除农田以外的全部地区。其气候与土壤条件,可归纳为下:日晒强烈、日照时间长、气温高;人为对自然植被破坏强烈,表土冲刷现象异常严重。土壤水分含量甚低,仅占风干重的1.88—3.41%,pH值为7.4—7.6。本氏羽茅、阿尔泰紫菀与小黄菊为群丛中的主要种类。它们对于干旱的环境均具有强大的适应力。其他常见植物有红砂、宿根亚麻、达乌里紫云英、骆驼蓬、供蒿、茵陈蒿、黄角蒿(Incarvillea lutea Bur.&Franch.)地肤等抗旱或耐旱种类。苏联猪毛菜(Salsola rutheniea Iljin)和灰蓬,常各成单纯小群丛,出现于山坡间。本群丛中缺地被层,无地上成层现象。群丛总复盖度仅为25—30%。由于南北坡取向不同所引起气候与土壤因子的变化,调查区植物群落,在分布、结构、外貌、种类成分及生长发育状况上,也随着发生很大的差异。海拔高度的改变,对气温、相对湿度,土温及土壤水分状况的影晌,也明显地反映在群落中各个种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上。随着季节的更换,群落中的种类成分,表现出比较显著的季相演替关系。作者等曾作北坡群丛春、夏和秋三季季相的观察与纪录。  相似文献   

12.
兰州阿干镇煤田下侏罗统大西沟组植物化石的特征及时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表明,兰州大西沟组植物群与苏联中亚伊塞克—库尔地区早侏罗世早期植物组合最为相似,两者都以具大型小羽片的枝脉蕨(Cladophledis)高度繁荣为特色.大西沟植物群与我国南方同期植物群有较大差异.银杏类和苏铁类植物在组合中所占比例的高低以及锥叶蕨(Coniopteris)的是否存在,可能是鉴别我国北方早侏罗世早、晚两期植物组合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化石角质层是地质史上真正生活过的植物活体上的原物,其表皮细胞和气孔的特征以及气孔的分布与排列可作为杉科植物属种分类的依据.本文简要讨论了角质层在杉科化石植物研究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中侏罗世枫杨属果序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华北燕辽地区中侏罗世植物群中的一段枫杨属Pterocarya果序化石,其形态、结构及习性,与现代枫杨属枫杨组Sect.Pterocarya各种的果序酷似.这一事实表明:中侏罗世的枫杨属已具有现代水平,而自中侏罗世至现代,该属变异甚微;该属在中侏罗世之前已经过长期演化.这与研究同一侏罗纪化石植物群中的鼠李科植物时所见情况相同.显然,柔荑花序植物及木兰型植物在中侏罗世或更早的时代,已共生于中国北部,不能排除枫杨属,或连同胡桃科的其他属,曾于中生代之前起源于华北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煤核煤核(旧名煤结核)是一种珍贵的泥炭化石,出现于北半球古生代晚期的煤层和石灰岩盖层中.形状如球,因而英文称它"煤球"(coal ball).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作扁球形的块状体,形状很不规则.小的作豌豆状或卵形,最大的直径可达一米.质坚如石,有时内含大量黄铁矿.但在许多煤核内含大量的碳酸钙和碳酸镁.核内包埋着许多植物残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壁都未变质,微  相似文献   

16.
大荔人化石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年3月21日,陕西省水电局水利电力设计院地质勘探队刘顺堂等同志在大荔县段家公社解放三队附近的甜水沟(附图一)进行地层工作时,发现了一个保存较为完整的人头骨化石。同月29日刘顺堂同志将该化石送到西北大学地质系,委托进行鉴定研究,并确定化石层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张剑霞 《甘肃科技》2014,30(24):53-55
以甘肃省张掖市平山湖井田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为例,分析戈壁沙漠地貌地震勘探存在的难点,介绍了野外数据采集方法技术、室内处理步骤及资料解释所采用的技术措施,取得的野外原始数据品质较高,经资料解释获得的地质成果满意,符合该区的地质规律。  相似文献   

18.
蓟县位于我国华北燕山地区中部。蓟县一带的大地构造位置在燕辽沉降带中部南侧。该县区震旦系地层最发育。其顶底齐全,剖面连续,厚度较大。地质年龄上限在8亿5千万年,下限约20亿年左右,含丰富的选层石和低等藻菌植物化石。关于该地区震旦系微体化石,邢裕盛、刘桂芝(1973年),张昀(1978年),张鹏远(1979年)先后有过一些记载和描述。本文是我们近年研究该地区震旦系微体化石的部分结果的初步报道。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研究区内地貌和第四系地层的成因类型、特征及时代;初步探讨了本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第四纪古地理的演变及附近地区的冰期问题。区内有一级由新第三纪红层构成的剥蚀面(相对高度约500米)和六级阶地(相对高度分别为5—8米、13—25米、45—50米、50—80米、100—170米和216—300米)。阶地面的变形及阶地类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直接反映出本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方向和幅度。本区新构造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运动类型由新第三纪一下更新世的挠曲运动转变为以后的振荡运动;②振荡运动以上升占绝对优势;③振荡运动幅度愈来愈小,每一运动旋迥的周期愈来愈快;④近乎南北走向的隆起带与相对凹陷带相间排列;⑤不等量上升。对本区最老的第四系地层——“安宁系”,作者根据其时代及分布范围,建议改用“安宁段”一词更为确切。根据Ⅳ级阶地上开始有风成黄土的堆积,作者认为此级阶地才是其正的马兰期阶地。对本区黄土的厚度,作者估计一般为40—80米。根据本区地貌、第四纪地层、气候及新构造运动的资料,本文初步探讨了本区第四纪古地理的发展过程,对本区地文期作了初步的划分。根据本区冰水堆积物及南部山地冰川遗迹的存在,作者指出南部山地有过一次可以肯定的冰期,其时代属下更新世的中期。本文附“兰州河谷盆地第四纪地质发展史简表”,及“兰州河谷盆地第四系地层概略图”各一张。  相似文献   

20.
重庆中梁山岩溶槽谷地区分布有数量众多的岩溶洞穴,重庆师范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在2009—2010年对这些洞穴进行了系统调查。在太平洞、黄桷洞等地点,采集到中更新世晚期的东方剑齿象、大熊猫、水鹿、野猪等动物化石,同时获得非常丰富的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在小型哺乳动物化石中以鼯鼠科化石材料最为丰富,采集到的鼯鼠科化石主要包括4属4种,分别为矮飞鼠属优矮飞鼠(Petinomys electilis)、旧大陆飞鼠属小飞鼠(Petinomys volans)、巨飞鼠属灰鼯鼠(Petinomys xanthotis)、橙足鼯鼠属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优矮飞鼠化石材料中发现有1件左上颌,改变了此前中国只有该动物下颌骨化石材料的状况。灰鼯鼠的形体偏大,表现出该物种在演化上存在地区差异。中梁山复齿鼯鼠的P4最大,原尖粗壮,中附尖和前附脊发达;腭骨与上颌骨的分界线接近M2的中部,这些特征与中国所发现的复齿鼯鼠化石材料特点一致。中梁山鼯鼠科化石材料兼有北方种与南方印度马来亚种,前者如小飞鼠(Petinomys volans),后者如优矮飞鼠(Petinomys electilis)。这些不同生境的动物种类同时出现于中梁山地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当地曾经频繁的冷暖气候更迭有关,一方面也与该地川岭交错、岩溶地貌发育、地形复杂多样的地形环境有关。中梁山丰富的鼯鼠科化石,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鼯鼠演化与迁徙交流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欧亚大陆北方动物群与南方动物群重要交流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