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7 毫秒
1.
党的十五大报告把按生产要素分配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重要的分配方式肯定下来,无疑是我国分配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但是,目前人们对这一问题在理论上仍有不同的认识。本文认为接生产要素分配中各种要素的收益仍是不同要素所有者所有权的一种体现。这并不会导致剥削关系的普遍化。关键在于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2.
按生产要素分配个人收入是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西方经济学家斯密、萨伊、马歇尔等都论及按生产要素分配。马克思也曾分析过生产要素范畴。当今,人们对生产要素范畴有了更宽广的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必然的。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根据自己的研究任务和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否定了要素分配论。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社会同样需要解决如何有效地对剩余价值进行分配这一问题。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亟须解决的问题就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一新型格局的形成,对传统的按劳分配格局造成猛烈的冲击,促使其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这是因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在理论上深入研究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以及在实践中使这种新的分配制度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就成了分配理论创新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尽管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的多种形式,同时还由于除公有制外存在着大量的非公有制的其他所有制形式,因而按生产要素分配也就成为必然的了。这不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且也不是对社会公平的一中否定。  相似文献   

5.
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过程的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社会经济资源。按生产要素分配规律各生产要素都可以而且应该参与收益的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其存在的客观经济基础。因此 ,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规律 ,是对“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的具体化和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而参与收益分配的一种方式。它是一个中性范畴,并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生产要素的分配状况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决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现阶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必现时从根本上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承认和允许按生产要素分配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一直认为,马克思从价值创造决定价值分配的前提出发批驳了萨伊的“三位一体”的公式。因此,马克思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思想是加以否定的。然而,笔者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却清楚地阐明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过程的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社会经济资源。按生产要素分配规律各生产要素都可以而且应该参与 收益的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其存在的客观经济基础。因此,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规律,是对“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的具体化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不能用按生产要素分配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不能相反。马克思科学地把按生产要素分配与资本主义分配制度区别开来,在分析和论证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瓜分剩余价值的同时,也分析和论证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按生产要素分配作为产权主体的经济利益借以实现的形式和市场经济的重要原则,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利用。要正确评价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主收入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突破,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们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而不能拘泥于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物质生产时所得出的个别结论,更不能以矛盾的特殊代替矛盾的一般。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论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它起作用的条件有了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非物质性生产创造价值也几乎成了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按劳分配是对按资分配的否定,也是对按所有权分配的否定,它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一样都是按贡献分配,体现了一种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等观点的提出突出了生产要素的巨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产生了“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是否也创造价值”的疑惑。另外,人们把第三产业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与第三产业是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混在一起,从而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本文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分析,以达到廓清是非的目的:科学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并不创造价值;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不能一概而论;劳动价值论并没有过时,不能用要素价值论取代它。  相似文献   

13.
按劳分配是人类社会各种不同类型分配中的一种,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是特殊性的东西;同时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所决定,它将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就社会主义社会而言,它又是普遍性的东西。因此,我们应从按劳分配僵化理解的误区中走出来,正确把握按劳分配的本质,积极探索适合当代实际的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是分配制度的重大改革。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现代经济的客观要求。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全新的课题。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具体分配形式。  相似文献   

15.
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对市场经济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环节的非理性因素进行认真分析,是建立新型的、完善的、成熟的、理性的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土壤退化机制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造成黄土高原土壤退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认为引起黄土高原土壤退化因素是多层次的 ,而以粮食种植业为主体的单一产业结构是现代土壤退化的主要根源 .并依此为根据 ,提出黄土高原土壤退化的防治战略 .该区今后的发展应着眼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按劳动地域分工与协作的要求 ,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运用科学的研究成果 ,科学地利用土地 ,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利用投入产出经济理论,建立反映劳动就业变化的可加性模型;分解出系统中的劳动资本率,资本产出率,产业连锁,进口替代,产业中间需求,国内最终需求和出口导向等主要因素;利用这些模型对江苏劳动经济进行实证研究。指出外向开拓是江苏就业扩张的源泉。产业中间需求不足是江苏就业扩张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8.
根据煤矿井下采掘粉尘的特性及其危害和对井下空气污染的状况,详细分析了煤矿井下德主要尘源和尘量分布,提出针对井下采掘各产尘源的治理措施。并对煤矿井下的防尘管理做了科学的展望,通过对粉尘污染的治理,改善煤矿工人的作业环境,实现清洁生产,降低矿工职业病发病率,提高煤矿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按生产要素分配应当从广义进行理解。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收入中,也包含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因素。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要件是劳动;不参与价值创造的生产要素也应当参与价值分配;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过程中,实行利润共享制度是一种必然趋势。按生产要素分配发挥作用的效果是全局性的:能够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国企改革、完善市场体系等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消极作用也应当给予必要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