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广义坐标的引入,将多质点弹性体系的运动微分方程分解成以广义坐标为变量的独立微分方程形式.利用小波变换对该形式下的多质点弹性体系进行小波分析,给出了多质点弹性体系在脉冲响应下的输出信号小波变换与该体系输入信号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质点在一个匀质的大球体的隧道中的运动呈现何种规律性,需要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来分析该质点的受力情况,从而判知其运动规律并研究运动特点.万有引力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对质点在该球体隧道中的受力情况分析,是对该知识点综合有效的应用.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隧道中质点的受力,阐明质点所在球面以外的整个外层球壳中的物质对该质点的引力为零;而质点受到的引力作用仅是其所在位置到大球体球心为半径的球内物质的引起的.文中通过3种方法分析了处于匀质大球体内部的质点受力情况,进而研究了该质点的运动规律.研究发现:质点在大球体的沿直径或沿任意弦隧道中运动规律均是作简谐振动,振动的周期仅取决于匀质大球体的密度.  相似文献   

3.
<正>1 理论模型对称双弹性振子的物理模型可以用一个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质点来描述,质点的质量为m,它与两根原长为a,弹性系数为k的弹性绳相连.在平衡时这两根弹性绳被拉长到l,成一条直线.我们把质点的运动约束在垂直于该直线的方向,即横振动.以小球的平衡位置为原点O,运动方向为X轴,当质点的位移为x时,系统的动能为  相似文献   

4.
研究用一般的空间曲线坐标表示质点在空间的运动,以求得质点的速度v和加速度a的一般表示,然后采用向量基变换和矩阵运算,得出在同一参照系下不同坐标系中r,v和a的变换关系及其表达式,从而实现运动描述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5.
简化质点弹簧模型在牙龈变形仿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常用建模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简化质点弹簧系统的物理建模技术,研究了简化质点弹簧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及方程组的求解.根据STL文件牙齿模型的特点给出了简化质点弹簧系统的数据结构,并通过渗透深度来控制计算量和准确度.实验表明,该变形模型能实时计算描述动态变形过程,达到了较好的仿真显示效果.  相似文献   

6.
高速运动质点的4-角动量表示成张量Jμυ的形式,通过对Jμυ进行洛伦兹变换可以得到3维角动量L的变换关系以及辅助量G的变换关系,在经典过渡下,前者与角动量的伽利略变换相符合,后者恰好反映加速度a是伽利略变换的不变量.  相似文献   

7.
研究用一般的空间曲线坐标表示质点在空间的运动,以求得质点的速度v,和加速度a的一般表示,然后采用向量基变换和矩阵运长,得出在同一参照系下不同坐标系中r,v,a的变换关系及其表达式,从而实现运动描述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8.
四重转动参考系与质点的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四个参考系相对转动的情况,给出了质点运动在此情况下速度、加速度的变换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重力场中一个轻弹簧联结的双质点系统 (简称“自举”系统 )的运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给出了系统实现“自举”的条件及其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0.
设在时刻md(d是任一取定的正整数,m=0,1,2,…)质点独立地输入于一个可数状态空间,处于每一状态的质点数目是独立且相同的poisson变量。诸质点进入系统之后,各自独立地按照同一马氏链,规律进行随机迁移运动,一直到在一个随机时间离开系统为止(或者说、质点在此时死亡),关于这一类型的无穷质点系统,McDonald  相似文献   

11.
针对普通单相两级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工频变压器体积庞大的缺点,采用交错并联双管正激变换器实现了DC—DC变换的高频化。利用电导增量法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减少了整机的体积,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逆变器控制采用瞬时电感电流和输出电流的反馈达到了输出的单位功率因数。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和有效并网发电,整机效率达95.6%。  相似文献   

12.
高鹏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0):6020-6023
开展了运输类飞机辅助动力装置(APU)进气系统的设计方法研究,提出了APU进气系统的性能参数优化准则和设计点选取方法,梳理了APU进气系统设计流程;并结合某型机APU进气系统性能试验结果对数值仿真计算精度进行分析,为今后运输类飞机APU进气系统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胡晓斌  宋峥  马艳茹 《科技信息》2008,(35):108-109
电力系统互联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技术利益,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互联网会使系统的动态行为更为复杂,这就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建立元件的数学模型、确定合适的算法成为必要。本文正是针对此,首先详细分析了电力系统的核心元件同步发电机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发电机的数学模型,主要是同步发电机实用模型中的经典二阶模型,并做出了详细的分析。本文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采用了时域仿真法。在整个分析的过程中,借助了MATLAB仿真软件。对一简单单机无穷大系统首端发生三相对称短路时进行了时域仿真,并且很详细的分析了不同切除故障时间下同步发电机的转子角、输出功率、端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相似文献   

14.
从发电机和高压输电线供给的无功功率,一般满足不了负荷的需要,为了改变发电机外特性曲线,使并列运行的各台机组之间合理分配无功负荷并维持系统某一点电压恒定,在负荷变化时,需设置无功调差电路,补偿电力网电压损耗.分析了无功调差电路原理及自动检测比较回路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分布式电源类型及控制方式多样,致使含多种分布式电源的小扰动机电暂态分析的电网模型复杂,分析难度加大.针对应用较广的光伏和燃料电池两种分布式电源,在对其全阶状态空间模型的特征分析和电池动特性时间尺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前馈解耦控制下考虑电池U-I外特性和逆变控制系统动特性的光伏发电系统降阶模型和忽略逆变系统快动态特性的燃料电池降阶模型,并应用于4机2区域系统并网小扰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直流DG并网主要通过改变系统潮流及平衡点影响系统阻尼特性;直流DG出力增加时,与采用降低出力增加旋转备用运行方式的常规机组强相关的模式阻尼特性会呈现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水电联产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带有冷凝水闪蒸和海水预热的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进行物料和热量衡算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海水淡化系统并叉流流程下水电联产系统优化的数学模型.该模型以单位产量淡水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利用Matlab工具箱编制了求解程序,对水电联产系统数学优化模型进行了求解,分析了效数、加热蒸汽流量和系统规模对单位产量淡水成本的影响,并将水电联产优化设计、水电联产等温差设计和无水电联产等温差设计3种方案下的单位产量淡水成本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参数相同情况下,水电联产优化设计和无水电联产等温差设计相比,最大可节约淡水成本87.54%.水电联产低温多效蒸发是降低海水淡化成本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现有火电单元机组负荷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协调控制方案,它是基本的炉跟机和机跟炉方式的综合,将功率和汽压的控制分别分解给锅炉和汽机的控制端,使控制器对功率和汽压偏差的响应从锅炉控制侧和同控制侧同时作出,仿真实验研究表明这种方法比原有的方法有较好的动态特性,增强了负荷控制中快速响应负荷设定和稳定汽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燃料组件在高温高压试验回路中的稳态辐照考验是揭示燃料抗辐照性能以及验证新型燃料组件在投入工程应用前安全性的必经阶段。针对高温高压稳态考验,研究了低参数工况对高温高压试验回路主热交换器换热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两台主热交换器并联运行时的总换热功率并非总是高于单台独立运行,在一次水入口相对流量40%和温度330℃下,两台主热交换器并联运行的功率反而较单台运行时低3.9%~4.3%。同时存在一个流量转折点,在该流量转折点之上,两台主热交换器并联运行才具有实质意义。建立了通过分段拟合求解流量转折点的方法,整体求解了在不同一次水入口温度下的流量转折点,通过拟合求解与计算求解获得的流量转折点平均差异为0.6%,而对应的换热功率平均偏差为1.8%。并且进一步提出在低参数运行工况下,可以采用主热交换器串联的方式解决换热功率不足的问题,在一次水入口温度250℃时,串联运行时的换热功率要较单台或两台并联运行时的最大功率平均高出77.5%。  相似文献   

19.
为了发现可用于能量攻击的硬件实现与算法体制的安全漏洞,全面评估流密码算法MICKEY的安全系数, 给出了一种差分能量攻击方案.基于MICKEY硬件实现简单和抵抗传统攻击技术的事实,它以三输入异或部件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其寄存器R和S的能量消耗和统计特征,发现了反馈值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软件仿真证实了密钥比特猜测正确和错误时峰值的显著差异.模拟攻击结果显示,获得MICKEY全部80 b密钥只需48 s.得出了所给出的能量攻击方案有效且可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液压站噪音产生的原因与降噪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噪音是液压系统常见故障之一,长期以来液压系统设计者多从消除振动,添加节流阀、脉动消减器,加强维护监控等方面来降低噪音.液压站是工业液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噪音的重要来源.从液压站结构入手,分析液压站噪音产生原因、从液压站设计角度提出降低液压站噪音的具体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