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2009年对35岁的姚玉峰(见图)是个好运年,这一年里他先后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和获聘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稍微了解内情的人知道,能获此两项殊荣相当不易,要在强手如林  相似文献   

2.
周炜星是2006年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入选者,现为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金融系及华东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是金融物理学。  相似文献   

3.
《世界科学》2014,(3):47-49
<正>近来在微信上看到一些文章对70后和80后作了一些比较,其中的一个观点是,与60后、80后相比,70后这一代人是受到机遇恩惠更多的一批人,70后的主流已成为或正步入如今(除高层外)社会各个层面的主力。相对60后  相似文献   

4.
《世界科学》2009,(10):28-29
两周前,我在复旦大学恒隆物理楼采访了李翔。尽管只有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但我得承认,我在这位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一种久违的简单和纯粹的学者状态。见面时有两个细节让我难忘:一是他更愿意近距离交流,而不是隔着办公桌交谈,其次是当我向他约一篇综述稿时,他婉言拒绝了,  相似文献   

5.
疏达是2007年度新科启明星,现在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并从事材料制备及相关工艺研究.在一本当年度的启明星联系册上疏达引起我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他的职称一栏是讲师(现在已是副教授),另外是他的民主党派身份.访问中,疏达所谈内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十年来,他和他所在的材料生态制备实验室的主要精力聚焦在铝的纯净化上,从基础研究一直做到工业上应用.  相似文献   

6.
入选2010年度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跟踪)的共有32位,范同祥(上图)博士是其中之一。春节前两天为约做采访,我联系了其中几位,范同祥是最爽快给予回应的。那天在上海交通大学徐家汇校区见面,范博士专门从闵行新校区赶来.他为了这次采访做了很多准备。给我带来了大量的参考资料.这些都令我感动。那天上午我基本上是在听范博士讲他的研究工作中的有意思的故事——如何从大自然中的树木、树叶、蝴蝶等生物体的结构得到启示,进而从搞清其功能出发推动新材料的研制。  相似文献   

7.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12,(6):46-47,29
2011年对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上海交大青年教师彭立明而言是带来好运的年份.这年中他入选上海科技青年启明星(跟踪),年底他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该奖项由中组部、国家人保部和中国科协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入选者不超过100人).当年他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再早一年的2010年.  相似文献   

8.
在时代变化加快、竞争较为激烈的前提下。顺势而为抓住机遇是一个人成功的要诀,这里基本不涉及你是否出身豪门,是否授业于名校、名师。新近我所访问的2009年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入选者王占宏(右图)的成长经历,就对此作了生动注解。  相似文献   

9.
在人榜2008年肩明星跟踪计划前,我就知道樊春海的名字.2006-2007年.樊春海的研究小组在纳米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工作两次登上该领域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美国化学会志>.国内媒体也做了不少报道,记得2006年国内一篇报道称这项工作是由一位年仅32岁的博士领导的,这一点给我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10.
我的最新一位启明星采访对象是从事微电子材料、工艺的学者屈新萍(上图)。尽管我已从启明星通讯本上大概知道了屈的个人情况、专业研究方向等,但见面后,特别是她的名片上列出的职衔: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等,我看后仍有不小震动。一位女性,年方37就达到这样的学术地位,而且是在全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以我多年采访启明星及科技专家的经历.但凡一个有所建树的学者,  相似文献   

11.
正因为入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钱冬,这位2010年的启明星、上海交大天文与物理系教授开始为学术圈外人知道,《今日启明星》专栏也因此有幸相约采访。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有一种感觉,这是一个称得上牛人的学者,找他找对了!尽管启明星群体中牛人不少,但因为每月只能采访一位的限制,使得很多牛人都错过了。因此找对人,  相似文献   

12.
刚刚过去的几个礼拜对王金武来说可能会对他一生产生影响。6月11日他从美国克利夫兰临床医疗中心做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回到上海.时值全球甲流爆发期,来自美国的他自然被告知要居家自行医学隔离一周。但仅仅隔了一天.上海交大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著名骨关节专家戴魁戎院士就急着召见他,两人谈了几个小时。其后王金武又到交大Med—X中心去了一次。  相似文献   

13.
《世界科学》2010,(8):22-23
<正>十几至几十个人的规模、70后乃至80后已成中坚、追求实实在在的效益、这里的人们也有不少不为人知的烦恼……这些词是几天前我访问药源药物化学(上海)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何训贵博士后  相似文献   

14.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12,(12):58-59,57
在位于医学院路的原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明道楼内和汪海健博士见面后,我就有点难忘他,当然他清癯的脸庞、开始谢顶的头发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方面,更在于我了解到他是经过人生际遇的审慎选择后一直执着地致力于疾病遗传与进化这一基础生物医学问题。这是一个很安静的年轻人,正是他的努力和坚守,使他获得了2012年度启明星(跟踪)的资助。从农家娃到生物医学博士1974年出生的汪海健是在湖北通山县的农村长大的,上面有三个姐一个哥,1993年没有任何背景的他主要靠自己的努力通过高考进入位于荆州的湖北农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学习,  相似文献   

15.
上海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教授、"特种机器人"研究室主任罗均申报的"基于双飞行机器人技术的航天返回舱新型搜寻方法与试验"课题获2007年度启明星计划(跟踪)支持.日前,笔者采访了这位年方37岁的特种机器人技术专家.  相似文献   

16.
《世界科学》2008,(4):29-30
一个"海归"出国近7年、在国外的实验研究接近最佳状态时,受其昔日国内导师的感召回到国内.归国4年里,几乎在白手起家的状态下建起了实验室,逐步带起了一支研究队伍…….在许多人看来,这会是又一个比较老套的海归因亲情感召回国创业发展的故事,但当我几天前在上海大学新校区与这位主人公--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任涛先生交流后,完全改变了这种想法.  相似文献   

17.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12,(10):47-49,46
到底是复旦,名人大腕多,去年获得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跟踪)支持的材料系教授俞燕蕾(见图)就是这样的一个大腕,虽然她走在复旦的校园可能并不起眼,那天采访俞老师于我而言实际上是听故事,听一个非常有故事的人讲她的成长经历。刚过不惑之年的俞老师已是国际上光响应液晶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的领跑者之一,去年6月她应邀在美国著名的“戈登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她也是明年即将召开的两个液晶材料领域的国际会议的主席。由于在这一领域的开创性工作,33岁的她即被破格聘为复旦教授。今年申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已获公示。而她又同时是一个在小学读两年级孩子的母亲,  相似文献   

18.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11,(1):41-43,40
2010年度上海科技启明星入选者颁证仪式日前举行,在启明星(跟踪)的名单里排在第一位的是复旦大学的吴晓晖教授(见图),这是一位我早有所闻、内心钦佩但一直没能谋面的青年学者,终于在几天前借着启明星采访的名头有机会和吴晓晖见面叙谈。我所见到的晓晖是一个相当帅气、足够沉稳(沉稳中似带有一丝忧郁)的年轻人,今年38岁的他已经拥有了许多人求之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