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昼夜节律是指的24小时变化的生物节律。已经发现动物对许多化学物质的生物学反应和敏感性都具有昼夜节律性波动,其发生机理还不十分清楚。为了了解控制室温在23℃时正常光周期(06:00时到18:00时光照)和倒置光周期(18:时到06;00时光照)对动物生物节律的影响,对CF—小鼠肝脏谷胱甘肽(GSH)含量、肝重、肝中r—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r—GS)和r—谷氨酰转移酶(r—GT)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研究。  相似文献   

2.
异常光照周期对小鼠宫内胚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不同光照方法导致节律紊乱对生物体胚胎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影响。方法  ( 1)雌小鼠以持续光照、持续黑暗、反相光照三种光照处理一周后 ,与雄小鼠合笼 ;( 2 )雌小鼠与雄小鼠合笼后 ,孕鼠以持续光照、持续黑暗、反相光照三种光照处理至 18日龄。观察整 18日龄孕鼠吸收胎、死胎情况 ,测量活胎身长、尾长 ,称胎重、胎盘重 ,并分离肝脏 ,称重计算肝脏相对重量比。结果 孕前和孕期反相光照组 ,胎重和着床数显著降低 ,吸收胎数显著增加 ;孕期反相光照组 ,死胎数显著增加。孕期持续光照组的吸收胎数显著增加。结论 异常光照周期可影响小鼠宫内胚胎的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3.
克隆获得编码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芳基烷基胺-N-乙酰转移酶亚型2(arylalkylamine Nacetyltransferase-2,AANAT2)的cDNA序列,其核苷酸长度为630bp,可编码209个氨基酸.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了生殖季节大弹涂鱼脑组织中芳基烷基胺-N-乙酰转移酶基因亚型2(aanat2)的月周期以及日周期的表达趋势.结果显示,aanat2基因具有明显的半月周期变化节律,即1个月有2个周期,每个周期均出现1个峰值.第1个峰值出现的时间在上弦月附近,第2次峰值则出现在下弦月附近,并且每个周期峰值出现的时间与大弹涂鱼产卵时间一致.此外,aanat2基因的表达在一天之内也呈周期性变化趋势,在12:00—15:00和03:00—06:00时,表达出现2段峰值;而在21:00和9:00时,表达量最低.本研究结果提示,aanat2基因通过影响褪黑素的合成和分泌,参与了大弹涂鱼半月周期产卵的调控.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经r射线照射的小白鼠的全血胆硷酯酶(以下简称ChE)活力和对氯化乙酰胆硷急性毒性的耐受性,並探讨了AET对ChE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实验表明,动物在照射后第1,4小时的ChE活力并无显著变化,但在照射后第1天酶活力开始降低,在第3,6,9天酶活力显著降低。照射前注入AET对照射后第3,6,9天的ChE活力具有保护作用,其酶活力与对照动物比较无显著性差異。氯化乙酰胆硷对小白鼠的急性毒性作用试验所得结果与酶活力测定结果平行,照射后第3,6,9天氯化乙酰胆硷的LD_(50)较未照射动物低,但在照射前注入AET,则在照射后第3,6,9天氯化乙酰胆硷的LD_(50)增大。本文讨论了射线照射引起ChE活力降低和AET对ChE活力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5.
木槿花期花瓣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高等植物花期花瓣的生理生化动态变化,以木槿花为材料,测定了自然花期中花瓣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在整个木槿单花花期(一个白昼)中,花瓣浸出液的相对电导率(REC)和花瓣中丙二醛(MDA)含量持续上升,在花瓣开始萎蔫的20:00时达到最高峰;花瓣中花青素含量在8:00~10:00时较低,12:00时含量升高并维持平台期,18:00时后迅速下降;花瓣中还原性糖含量和花瓣干鲜比(DW/FW)的变化均为单峰曲线,DW/FW峰值出现在16:00时,还原性糖含量14:00时最高;花瓣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的变化为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在8:00时与16:00时、12:00时与16:00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研究重庆大学城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白昼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特征。【方法】采用随机取样和跟踪观察法观察和记录白颊噪鹛觅食、静息、运动、警戒、其他等5种主要白昼行为。【结果】白昼行为中,觅食、静息、警戒无明显的节律性变化,运动和其他行为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p0.05)。觅食行为活动高峰出现在7:00~10:00和16:00~18:00两个时间段。警戒行为在7:00~8:00,12:00~13:00和14:00~15:00发生频率相对较高。静息行为在11:00~12:00和13:00~15:00有峰值。白颊噪鹛行为节律以觅食和运动行为为主,分别占日活动行为时间分配的比例为44.48%,21.13%。【结论】白颊噪鹛的白昼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是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和研究重庆大学城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白昼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特征。【方法】采用随机取样和跟踪观察法观察和记录白颊噪鹛觅食、静息、运动、警戒、其他等5种主要白昼行为。【结果】白昼行为中,觅食、静息、警戒无明显的节律性变化,运动和其他行为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p<0.05)。觅食行为活动高峰出现在7:00~10:00和16:00~18:00两个时间段。警戒行为在7:00~8:00,12:00~13:00和14:00~15:00发生频率相对较高。静息行为在11:00~12:00和13:00~15:00有峰值。白颊噪鹛行为节律以觅食和运动行为为主,分别占日活动行为时间分配的比例为44.48%,21.13%。【结论】白颊噪鹛的白昼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是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8.
笼养条件下两种鼠春季昼夜的活动节律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鼠类活动节律,对于更有效地控制和综合治理鼠害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计算机红外监控技术,对从野外捕获的3只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5只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在笼养条件下的活动节律进行19次昼夜记录观察。结果表明,两者均在夜间活动,但黑线姬鼠的活动主要在20:00-3:00,且分别在22:00和2:00有两个活动高峰;社鼠活动主要在19:00-6:00,其活动频次的高峰在清晨4:00-6:00,活动时间高峰在22:00。两种鼠的活动频次高峰和活动时间高峰均相反,这是鼠类活动节律的种间差异,也可能是两者在同一生境中存在的一种适应形式。但两种鼠之间的活动频次和活动时间的量没有显著的差异。另外,社鼠雌、雄两性间活动节律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日活动节律的季节性特征,2015年1月至12月在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布设红外相机开展监测。结果表明:在黄楝树、愚公和蟒河等3个林区37个相机位点中监测到太行山猕猴。猕猴在全年的日活动节律中出现2个活动高峰期,分别位于6:40—9:30和15:20—18:20。与其他季节相比,猕猴在夏季的早活动高峰提前0.5~3.2 h出现,活动高峰期延长0.3~2.4 h,夏季晚活动高峰提前0.2~0.7 h结束,活动高峰期缩短0.5~2.7 h。此外,在黄楝树、愚公、蟒河和邵原等4个林区66个位点中监测到人类干扰活动,人类干扰的日活动高峰出现在10:00—18:00,与其他季节相比,人类干扰在夏季的活动高峰提前0.5~2.8 h出现,活动高峰期延长0.5~1.7 h。由此可见,太行山猕猴日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可能主要受到温度、日照强度、日出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受到人类干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倭蜂猴为夜行性灵长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其夜间活动规律尚未见报道。以连续记录法对5只笼养雄性倭蜂猴夜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为减少人为干扰,采用监控摄像记录动物夜间的活动,时间为每日19:00至次日7:00。结果显示:在夜间的12h中,倭蜂猴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达(5.85±0.25)h,其次是移动((4.17±0.16)h)、摄食((0.94±0.10)h)和其他行为((0.45±0.04)h),用于理毛的时间最少((0.40±0.02)h);不同倭蜂猴个体间除理毛以外,休息、移动、摄食和其他行为所消耗的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研究对象摄食行为主要集中在每日19:00至21:00;移动行为则主要集中于3:00至4:00之间。倭蜂猴每天的夜间活动中,前2h为摄食高峰,这与大多数昼行性灵长类动物白日活动开始先摄食后进行其他活动的节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李志军 《科技信息》2008,(7):176-176
美国白蛾(Hyphamria cunea Drury)系典型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在世界各地对不同的寄主植物造成严重危害。美国白蛾于1982年传入山东省威海市后,开始在山东省内蔓延,对造林绿化、水果生产、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系统研究了美国白蛾成虫的行为节律。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光照下,美国白蛾成虫羽化时间主要在19:00-20:00,羽化后于次日凌晨3:00-4:00开始交尾,17:00-20:00交尾结束。美国白蛾在交尾结束后当晚或次日进行产卵,产卵时间主要集中在21:00至次日凌晨1:00时段内。  相似文献   

12.
花鲈仔稚鱼的生长发育与摄食节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人工育苗条件下花鲈仔、稚鱼的生长发育与昼夜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18.5~20.0℃条件下,仔鱼5日龄开口摄食;8日龄,卵黄囊与油球消失;14日龄,尾鳍开始分化;24日龄,第二背鳍和臀鳍开始分化;42日龄,第一背鳍开始分化;58日龄,鳞片开始出现;67日龄,形体与鳍式已同成鱼。仔、稚鱼苗的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白天摄食,夜间不摄食;40日龄前,18:00时前后肠(胃)充塞度最高;49~50日龄及59~60日龄,10:00~20:00时肠(胃)充塞度多数个体5级、少数4级。仔、稚鱼全长与日龄的关系为L=2.6358+0.2700T,全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3.48×10-3×L3.4433,体重与日龄的关系为W=0.705×10-4×T3.4503。  相似文献   

13.
条纹叶甲不同发育时期卵巢解剖表明,卵巢发育可分5级:乳白透明期、卵黄沉积期、成熟待产期、产卵盛期、产卵末期.本文描述了卵巢不同发育时期的识别特征,为预测发生期与发生量提供依据.同时对条纹叶甲的羽化节律作一研究:(1)在室外自然暗条件下,成虫的羽化高峰为11—17时;(2)在室内自然温度下进行连续光照与连续黑暗处理,两种处理的羽化高峰均为11—17时;(3)在25℃恒温下进行连续光照与连续黑暗处理,黑暗条件下羽化高峰期为8—14小时;光照条件下羽化高峰期为14—20时,在2—5时羽化率最低.这表明成虫羽化受光周期和温度的影响且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4.
倭蜂猴为夜行性灵长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其夜间活动规律尚未见报道。本文以连续记录法对5只笼养雄性倭蜂猴夜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为减少人为干扰,采用监控摄像记录动物夜间的活动,时间为每天19:00 至次日 7:00。结果显示:在夜间的 12 h 中,倭蜂猴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达(5.85±0.25) h,其次是移动(4.17±0.16 h)、摄食(0.94±0.10 h)和其他行为(0.45±0.04 h),用于理毛的时间最少(0.40±0.02) h;不同倭蜂猴个体间,除理毛以外,休息、移动、摄食和其他行为所消耗的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研究对象摄食行为主要集中在每日 19:00 至21:00;移动行为则主要集中于 3:00 至 4:00 之间。倭蜂猴每天的夜间活动中,前 2 h 为摄食高峰,这与大多数昼行性灵长类动物白日活动开始先摄食后进行其他活动的节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大熊猫尿中皮质醇含量变化的日周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报道了4只大熊猫(.2;■.2)尿中皮质醇含量变化的24小时模式.连续两昼夜在动物排尿时收集尿样,尿中皮质醇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只大熊猫尿中的皮质醇含量变化均有明显的昼夜周期,在早晨2—6时持续上升,在6—7时达最高点,随即逐渐下降,雄性与雌性大熊猫分别在21时到21时半及20时到21时下降到最低点.雄、雌性大熊猫皮质醇的日周期相似,两者的皮质醇水平都是在3—7时显著高于日平均水平,中午12时至深夜1时,一般均低于日平均水平,24小时中皮质醇峰的最高值,雄性大熊猫高于雌性.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月和4月在上海市区进行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样品采集.采样时间分布为:06:30~10:00;10:30~14:00;14:30~18:00;18:30~06:00(次日).利用GC-MS对样品中PAHs进行定量分析,并对PAHs进行来源诊断.结果表明,PAHs主要来自机动车的尾气排放.PAHs的浓度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冬季PM10上PAHs的最高值出现在早上6:30~10:00,而PM2.5上PAHs的峰值则出现在中午10:30~14:00时段,春季PM10和PM2.5上PAHs的对应峰值则均出现在14:30~18:00.PAHs日变化特征的季节和粒径差异是受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和大气光化学反应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 小鼠细小病毒(MVM)普遍存在于开放饲养的实验小鼠群中,呈隐性感染状态,在某些条件下,可诱发此病,以致影响实验结果。由于小鼠呈隐性感染时,无临床症状,也无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很难分离到病毒,所以血清抗体的检测在诊断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采用血凝抑制试验(HAI)、免疫荧光(IFA)和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来检测开放鼠群中的MVM抗体。材料和方法一、MVM标准株: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二、MVM抗原的制备: 1.用于HAI抗原:MVM感染二代小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及pH值对卵形隐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5种培养基中筛选到较适合卵形隐藻生长的改良BBM及FPW培养液,采用梯度法、正交试验法分别研究温度、光照强度、光照周期、pH值对卵形隐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25℃,光照强度6000lx,光照周期18(光照):16(黑暗),pH7.0较有利于卵形隐藻的生长.使用改良BBM培养液培养的卵形隐藻对高温有较强的耐受性;FPW培养液由于配方简单以及用池水配制的特点更适于隐藻的规模化培养。  相似文献   

19.
2000年10月—2001年10月,采用定点观测的方法,对210国道保护区段每日04:00—22:00时的流动车辆进行了观测,总计流动车辆65 755辆,按观测日数计算,日均车流量782.8辆,平均1.37辆/2 min.每日15:00时的车流量最大,06:00时的车流量最少;主要集中在09:00—22: 00时,而以14:00—18:00时最为集中;每日的车流量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04:00—07:00时、07:00—13:00时、13:00—19:00时和19:00—22:00时,其中13:00—19:00时最大,19:00—22:00时次之,04:00—07:00时最小.  相似文献   

20.
采有地下室环境温度控制的方法,对280只昆明种小鼠进行了生殖效应影响的试验。试验在不同季节分为14个温度区,从10℃开始,每隔2℃为一个温度区。试验结果:14个温度区的母鼠受胎率(%)分别为:20、50、60、80、90、90、100、100、90、100、80、40、10、0,断奶成活率(%)分别为:18、65.9、72.2、89.7、92.3、87.8、100、94.4、100、97.8、91.1、80.6、73.3、0。试验结果表明:28℃温度区为小鼠最佳环境条件(P<0.01)。试验结论,利用新疆气候资源,建筑地下室式的小鼠饲养室可节能、节资,亦可成功克服小白鼠繁殖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