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统计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在上古典籍《尚书》、《左传》、《庄子》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吾”与“我”的区别。分析典籍中“吾”与“我”的消长,认为其在语法功能、语用色彩上略有分工。“吾”的使用频率日渐超过“我”。 相似文献
2.
本文统计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在上古典籍<尚书>、<左传>、<庄子>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吾"与"我"的区别.分析典籍中"吾"与"我"的消长,认为其在语法功能、语用色彩上略有分工."吾"的使用频率日渐超过"我". 相似文献
3.
《论语》是我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一部影响卓著的儒家典籍,它记载了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本文结合《说文解字》、《马氏文通》、《汉语史稿》对《论语》中第一人称代词"吾"、"我"的用法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张春秀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6):117-120
主要以东汉汉译佛经第一人称代词为研究对象,在穷尽性统计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静态描写,通过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整理出东汉汉译佛经第一人称代词的系统,并指出其特点及形成的原因,帮助人们了解东汉时期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系统的实际面貌,了解第一人称代词的历史发展轨迹,以期对汉语史研究做一些有益的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在广告运思和创意的过程中,广告语创作者们首先面对的就是叙述主体或诉求主体的确定,在言语表达上,其实就是一个人称代词(包括我/我们)的选用问题,本文主要通过量化统计,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以探究第一人称代词在广告语中的运用情况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赵乔翔;张莎莎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9,(Z1):94-96
本文系统地梳理了《离骚》中第一人称代词"余"、"吾"、"朕"、"予"、"我"、"之"的具体使用分布情况,详细剖析它们所承担的语法功能,在有必要的地方进行了比较分析,还提出了对《离骚》为什么把第一人称代词使用得很复杂的原因的几种猜想。 相似文献
7.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49-51
《齐物论》首段中吾丧我开启该本篇的基本思想——齐物,万物不齐既是一种物理状态,更是人的心理状态,即成心。我的成心将是非、彼此、物我对立,从而发生冲突、斗争,生命之本心因此丧失。为回归本心、游心于道,《齐物论》提出明庸的概念,以一种哲学思辨的方式解除我与万物的对立关系,从而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第一人称代词是最先接触到的词汇之一。日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数量多、使用方法复杂,但使用频率却远远不及汉语。而日语初学者在会话中往往特意地使用像“ちたし”、“镤”这样的第一人称代词。本文通过比较初级日语教材中舍有第一人称代词的部分例句及其汉语翻译,从日语语言结构方面分析日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 相似文献
9.
"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没有格位和数的区别.对<诗经>和<论语>中的"我"在格位和数等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简要阐述其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尹戴忠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25(5):87-92
"向上看"是指人把目光投向上方,在上古汉语中,人们用8个词项、三种结构模式来表达此义位。"向上看"概念场经过上古前期、上古中期、上古后期三个时期的历史演变,呈现出了各成员在发展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的消长和更替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衢州因有南孔家庙与南渡的孔氏族人而成为宋元之际江南的儒学文化中心,被时人称为"阙里""洙泗""南州之洙泗",南宗族人也被称为"鲁东家"。吾衍是元代的衢州开化人,自小受到南孔文化的影响,有较深的儒家文化情结,出于文化寻根而自称为"鲁郡吾衍"。 相似文献
12.
孙小花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
五台方言中的“们”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称代词。文章从语用环境、表义特征、语法功能三个方面对“们”的现实用法作了详细的描述 ,并分析了“们”的历史来源 ,指出“们”是由“我们”脱落“我”而来。 相似文献
13.
<正>巴金的文学生涯始于异域题材写作,结集于《复仇》短篇小说集。巴金的异域题材写作有一个特点:几乎都以第一人称我叙述,而且这些形形色色的我是超越种族国家和国际化的。据巴金自述:屠格涅夫是他最崇拜 相似文献
14.
指示代词"这个"的篇章功能包括篇章衔接功能和话题处理功能。篇章衔接功能表现为"这个"的照应前文和句式衔接。"这个"的话题处理功能指"这个"对话题进行组织调整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使话题前景化和组织话题的切换两方面。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中有许多别称词和借代词,本文以“须眉”和“裙钗”为例,分析了别称词与借代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郑益兵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83
《国语》中不定代词"或"和"莫"的用法有同有异。相同方面:两者在句中都用作主语,这又分为充当小句的主语与充当主谓短语中的主语两种情况。不同方面:不定代词"莫"的出现频率高于不定代词"或",在语法意义上,两者是相反的对应词;就演变趋势而言,《国语》中"莫"已虚化出副词的用法,而"或"还没有虚化的迹象,反映出这组对应词在发展演变中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17.
贾昌凤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3)
“介词 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是一种较难的语法现象,但它毕竟也是定语从句,因此定语从句的一些基本特点,仍是学习这种特殊定语从句的基础。(本文将这类定语从句的各种使用情况作一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上古神话与仪式关系密切.一般认为,神话是仪式的反映,仪式传承着神话.神话与仪式伴生、融合、互为依存.中国上古神话从创世始祖神话到五帝神话,再到夏商周君王神话,都不同程度地映射了原始巫术及其仪式,包含着浓烈的巫术色彩.这个时期,神话人物的最大特点就是身份的双重性:巫神合一,君神杂糅.因此,围绕巫神的行为活动所形成的各... 相似文献
19.
金元时"您"大量出现于俗文学作品中,语言背景、人物阶层和文化程度是影响"您"出现的重要因素。"您"是"你们"的合音,但受到代词系统的排挤,随着时间的推移,"您"终于找到了一个栖身之地:第二人称单数尊称形式。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代词"您"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尊称形式。 相似文献
20.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5)
原初是为指代词的观点,是系词来源的代词说的重要依据。原初是的指代词观面临诸多相反证据。首先,不可能以科学方法求得,只可能因错误推论间接得出。其次,汉代学者训释上古经典,遇是则照录,决不以此释是。再次,《尔雅》《说文》明示是、此的对立。各种迹象显示,原初是与今天指代词模式相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