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吩傲"流传在富宁县田篷镇上农村民委的几个"布傲"村寨。调查组在对"吩傲"进行田野调查时,认识了纯朴独特的傲人习俗,聆听了古朴淳厚的傲人民歌,看到了承载"布傲"文化精华的傲人歌书,接触了一个维系"吩傲"命运的83岁老人,感受到了壮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但不经意间却发现"吩傲"已经濒临失传,即将销声匿迹。作者期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相关部门和全社会对"吩傲"的广泛关注,共同采取有效措施,传承、保护和培育"吩傲"这朵艳丽的壮族民间传统文化之花。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经济模式,也是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经济模式。在商洛这样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欠发达地区,因为农业立地条件差,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人地矛盾突出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增长的需求,亟需一种新的模式解决这些矛盾,并为商洛农业经济发展寻求新的途径,找到新的突破口,因此商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商洛"秦头楚尾"的山地区位,使其风土民情、婚嫁习俗,既具中国传统习俗之共性,又富地方特色之个性,蕴含秦巴山民朴素的婚俗信仰。婚嫁习俗是商洛诸多习俗的缩影,"纳采"、"迎送"、"耍新"、"遨食"等系列活动,体现了该地婚俗"既具秦风,又含楚韵"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4.
"巫师"由"巫尸"演变得名,表明巫与死丧紧密相联。三峡丧礼是在三峡巫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一朵奇葩,是巫文化在三峡民间的重要表现和主要传播方式;巫文化制约和影响着该地区的殡丧礼俗,形成了招魂、送魂、抹汗、穿老衣、守灵、闹丧等多种形式的丧礼习俗。  相似文献   

5.
布依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了具有本民族鲜明特色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传统育儿习俗中的"种树"习俗就是其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布依族"种树"习俗隐含了布依人对生命意蕴的深刻、透彻的理解,在布依人的思想意识里生命是应被人类所敬畏的,人和自然的统一才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根本,生命的成长包括人的成长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且情感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透过布依人对生之意蕴的阐释,人们不得不对现代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商洛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三农"问题的表现尤为突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我市三县一区融入关中-天水国家级经济区和省级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的建设,为商洛农村经济的突破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遇。但商洛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经营方式粗放、生产组织形式单一、资金投入紧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难等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既有良好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实现商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我市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海南黎族"不落夫家"婚俗是黎族母系社会族外群婚的一种残留。这种婚俗在黎族地区确立了一夫一妻制婚以后仍得以保留并长久地沿袭下来,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早婚传统、"放寮"习俗、传统的婚姻缔结形式以及当地的社会舆论和道德力量的压力等。这种婚俗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黎族地区一夫一妻制的实行,但这极具爱情色彩的黎族传统风俗,对民族文化的丰富和传承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云南富源水族有挂"吞口"镇宅的习俗。"吞口"是由巫覡面具发展而来的一种镇宅面具。红、白、黑、黄是富源水族"吞口"的主要用色;色彩的运用赋予了"吞口"独特的灵力。"吞口"的用色既与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有关,又与富源水族民族文化有联系,是由水族先民传承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的喜好,保留了原始的色彩心理。  相似文献   

9.
《边政公论》是蒙藏委员会主办的刊物之一,主要关注边疆和民族问题,对边疆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也有相应的介绍,为全面了解边疆社会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为解决边疆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文章从《边政公论》所介绍的丰富多彩的康藏文化习俗中,节选"喇嘛制度"、"饮茶风尚"、"藏戏和民歌"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福柯"知识考古"谱系学的历史研究方法运用话语理论对知识的生成和变化进行考古研究,揭示话语在社会变迁中的权力关系。根据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礼"和"天人合一"及话语理论,探究清明节气、寒食节及其习俗演变为清明节的社会文化变迁,阐释了清明节话语嬗变的偶发性、变异、错误和断层。  相似文献   

11.
金平县联防村的黄苦聪人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从高山箐林中搬迁定居至今,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传统的新米节与"老年"相应置换为中秋节与春节;丧葬仪式延续了传统,而婚俗却有较大变革。这些体现了其习俗文化既坚守传统,又受文化涵化的影响,呈现诸多变迁。  相似文献   

12.
善良风俗是我国民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对子如何认定善良风俗则在司法实践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由各地具体掌握。“接脚夫”习俗是中国农村一项古老的传统习惯,廷传至今在许多地方仍然盛行,一些地方法院将其作为善良风俗予以认定,确定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但其是否“善良”有待商榷,对善良风俗的认定应符合社会星念、法治精神,对一些明显带有封建残余的旧习惯应废除,不应再作为审判依据。  相似文献   

13.
藏族民间文化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和积累并延续继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是藏族历史渊源、生活习惯、风俗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学、文学艺术、生产技术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征的总称,是民族个性特征的重要表现,积淀了藏族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因素。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保持藏族民间文化特色和多样性的保障。“道”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遮部县旺藏、尼傲一带盛行的一种藏族传统节日,意即欢庆。主要是为祭祀神灵、欢庚丰收而过的节日。  相似文献   

14.
“防风故国”的上杨村,是江南稻作文化区。长期以来,流传着古老的“打茶会”习俗,有以女儿茶为代表的八种“茶会”形式,乃典型的乡土茶道。其总体精神是“淳和质朴”,是阴柔文化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八大碗即是其中之一,它包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民族民俗风情于一体,把地域性和传承性结合起来,既显示了地域特色,又满足了不同身份不同地域和口味的人。八大碗在全国的普及,彰显和弘扬中国饮食民俗文化,成为民间饮食一大靓丽风景,滇东北八大碗即是这靓丽风景中的一朵奇葩,光彩照人,食之味甘。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为中国社科院和上海交大联合考察小组"玉石之路"系列考察报告之一。笔者作为小组成员,负责进行古代州(今山西代县—雁门关周边地区)的玉石信仰民俗调研。笔者考察了代县—雁门关地区的用玉民俗和崇玉心理,从葬俗、婚俗、趋吉避凶习俗、宗教习俗等方面进行考察,以第三重证据的形式论证古代州地区玉文化遗存,从而为玉石之路山西道的路线提供旁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和节庆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不管是传统民俗中的公众节日,还是属于个体人生中的节日,酒已成为了节日庆贺必备的"文化道具",成为节庆习俗文化的构成。因此,酒类广告语充分利用了酒在我国传统节庆中特殊文化地位的商业价值,把节庆作为诉求的基本支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文化民族基础的民俗,在各个历史阶段中都起到维系文化系统的作用,发挥着它的文化功能。历史的进展表明,民俗在影响文化人格、规范文化行为的同时,也在创造物质文化财富中产生了带有类型性的文化成果——习俗。习俗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调节着人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对传统习俗已经作了一定的扬弃,但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批判地加以继承,仍然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