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宁夏西吉县为研究区,通过运用GIS空间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乡村聚落分布特征与演化模式.研究表明,西吉县乡村聚落呈现出规模小、地形分异大的基本格局,布局上倾向在水源与交通线附近集聚,房屋建筑结构落后,以竹草土坯结构为主.选取不同地貌地区的典型村庄进行分析,将乡村聚落演化模式归纳为扩展式、整合式、散布式3种,并针对典型村庄的演化过程、规律与内在机制进行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影响明显。赣南客家乡村聚落是典型的传统乡村聚落,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主要有依山傍水,集中分布在缓坡低地,聚族而居,建筑单体风格独特,分布密度县域差异明显。城镇化过程中空间演化呈现出以下趋势:山地聚落向下和水平迁移,传统民居在空间上被合围,路网密度加大,空间实现重组并向城市聚落景观演替,这势必为区域带来各种正、负效应,如人地矛盾变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空间的聚集与均衡、部分聚落的空间萎缩与空间隔离等。  相似文献   

3.
以山西省为例,从乡村聚落演变进程出发,探讨了乡村聚落形态演变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4.
5.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区生产生活的核心区,是实现乡村振兴重要的振兴极,剖析乡村聚落的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为因地制宜地实施村庄规划、产业规划,解决目前乡村地区面临的"镇弱村空"、城乡差距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利用Google Earth提供的2018年铜梁区巴川街道遥感影像,运用空间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屯堡人"是政府、学者、媒体和地方精英共同建构的族群共同体,是以普同性的"屯堡文化"为标准做出的人群的类型性划分。而在"屯堡"族群内部,由其人员构成成分多元性带来了族群认同的多元性。现有的屯堡研究范式无疑有助于在宏观层面上把握该族群活动的时空大背景,但对屯堡族群群体性差异的研究则更生动地反映了族群活动的历史,为了解人群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具体而详细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8—2018年大连市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 Ripley's K函数分析方法,对2008年大连市制造业分布特征及2009—2018年新建立制造业企业的时空演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8年大连市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不均衡,郊区化现象显著;制造业企业集聚区以点状分散分布为主,主要分布在金州区城区、大连开发区、甘井子区城区、普兰店市城区、庄河市城区、瓦房店市城区;不同要素型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特征存在一定差异;2009—2018年新增企业数量呈上升趋势,通用设备制造业数量占比最大;新增企业空间分布特征与2008年基本一致,说明大连市制造业空间格局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8.
以湖北省为实证区,选取湖北省2006年~2011年17个市州的入境旅游人数,运用年际集中指数分析了湖北各市州入境游客时间分布动态变化;运用变差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系数及位序—规模法则对近6年来湖北省入境游客规模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演化分析,并且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湖北省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湖北省大部分市州入境游客随时间变化稳定,潜江市、神农架林区与随州市随时间变化波动最大.②湖北省各市入境旅游规模为首位分布,首位城市发展快于中小层位城市,处于中间层位市州的旅游发展速度加快,中间层次的市州数量增加,湖北省入境旅游规模分布趋于分散,入境游客分布朝非均衡化方向发展.③旅游服务设施、区位条件及交通、三产业发展对入境旅游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经济发展对入境旅游的推动作用还没有有效的发挥出来,并且还存在“资源诅咒”现象.  相似文献   

9.
直隶口外地区是清代乡村聚落变化最激烈的地区之一,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兴盛的过程,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直隶口外地区由游牧社会向农耕社会的巨大转变。在县志和地名志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清代青龙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和演化的驱动力。其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骤然增长的“双轴”时期、快速增长的“双轴+多核”时期和缓慢增长的相对均衡时期三个阶段。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乡村聚落分布呈现出低海拔、低坡度、近河流、远冷口、远主道路的指向,人口和海拔是影响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的主控因子。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规划的乡村聚落思考——以豫北某村规划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宏雁  杨剑 《甘肃科技》2009,25(22):23-25
从乡村聚落空间的内在组成体系入手,探讨广大农村"聚"的渊源和趋势,以期对动态发展的新农村规划在空间的营造上及用地布局上提出有别于传统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对比分析安顺市这一高密度人口活动地区的亚喀斯特与纯喀斯特地区的土地覆被方面的景观格局变化的不同,以2000年、2005年、2010年3期TM影像为基础数据,采用土地覆被与景观格局变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贵州省安顺市地区的亚喀斯特区域和纯喀斯特区域做对比分析,探讨亚喀斯特与纯喀斯特土地覆被类型转移和景观格局特征的区别。研究主要发现:1)安顺市主要土地覆被类型转移表现为耕地向草地、林地转变,表明区内整体生态状况趋于良好,亚喀斯特区域的草地、林地增长恢复显著,草地的增长率有17.75%,林地的增长率达到6.58%,与纯喀斯特地区的增长率对比说明亚喀斯特区域具有更好的良好的生态适宜性;2)景观格局指数显示区内景观异质性增强,优势度降低,相关指数亚喀斯特区域较纯喀斯特区域表现更为显著;3)亚喀斯特区域具有较纯喀斯特区域良好的生态适宜性,正是因为这一优势,受到更多的人为干扰,然而它本质上属于喀斯特的这一事实不容忽视,所以在合理利用区域资源的同时要重视保护。  相似文献   

12.
在构建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以7个山区聚落为案例,从经济、环境、社会发展、基础设施4个方面对聚落宜居性进行分析与评价,探讨山区聚落宜居性建设主要方向和路径.结果表明,水口村、二道村、北极村宜居性处于一般水平,烧排瑶寨、高坪村、凹子村宜居性有待建设,招素沟村宜居性亟待建设;聚落经济过分依赖传统农业,基础设施差,远离集镇、县城等经济中心,非农产业发展落后,经济落后又造成社会发展滞后,综合因素使得这些聚落成为人居环境建设的难点区.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的发展导致了海口市乡村聚落景观的显著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海口市美社村近10年聚落景观的变化,揭示了海口市乡村聚落景观在旅游发展下的变化动因及变化机制,认为其主要在于满足乡村旅游的可达性、娱乐性和服务性;同时,总结了聚落景观变化的特征,即功能旅游化、尺度扩大化、空间开阔化,其具体表现就在道路、建筑、庭院、绿化等景观方面;此外,分析了景观变化对乡村聚落发展的利弊,提出只有在正确规划引导下发展乡村旅游,才能使乡村聚落景观越变越好.  相似文献   

14.
乡村聚落是农村居民的生活空间,也是乡村振兴和优化调控的基本单元。基于斑块形态和面积等角度划分乡村聚落类型,以总变化率和年均净变化率两个指标将东风镇村级研究区划分为增长型活跃区、增减平衡型活跃区、减少型活跃区和变化迟缓型区。结果表明:东风镇乡村聚落的斑块数量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但增幅在下降,乡村聚落景观出现了破碎化现象,不同年份各行政村乡村聚落的发展并不平衡,但具体到每个村斑块数量和面积的增加各异。东风镇位于坝地区域的自然村寨变化剧烈,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乡村聚落类型变化形态出现了多次转变,如云锦村,这是由于受到较多的交通发展等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位于山区的自然村寨变化较缓慢,典型的如麦穰村。通过乡村聚落总变化率和年均净变化率公式计算得到东风镇基于面积的乡村聚落类型。由于研究时段的划分导致时间间隔不一致,部分村落在不同时段出现了乡村聚落面积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对东风镇乡村聚落用地变化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东风镇的乡村振兴和各村落的优化调控。  相似文献   

15.
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GIS技术对安顺市西秀区森林资源基本图进行相关处理。利用景观分析方法的对相关的指数进行比较分析,为该区的森林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根据数据分析得出安顺市西秀区森林资源各类景观都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森林景观生态系统较简单。  相似文献   

16.
为科学认识四川省西南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选取凉山彝族自治州中部的德昌县为典型研究区,基于由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提取的乡村聚落图斑,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了海拔、坡度、坡向、河流、交通等因素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德昌县乡村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m以下、坡度小于...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知网所收录的CSSCI、CSCD、北核学术期刊中乡村聚落的论文数据,采用CiteSpace可视化科学文献计量方法,对检索的文献主题、关键词等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我国乡村聚落研究论文的发文作者、研究议题及热点演化,并对未来我国乡村聚落研究趋势进行展望。结果表明:(1)我国乡村聚落研究热度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跨学科间合作研究较少,研究合作网络表现为作者的学缘关系。(2)我国乡村聚落研究可划分为初步探索(1982—2005)、快速发展(2006—2014)、服务战略(2015—至今)三大阶段,且每个阶段研究热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需求关联密切。(3)围绕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于当前乡村聚落研究的本土化实践探索,未来我国乡村聚落研究亟需深化多学科交叉理论体系建设、强化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和助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18.
分析陵川县村落等级和分布特征,探讨其与环境关系,验证历史时期村落规模、分布的环境影响力。采用文献考证、统计学分析和Excel制图的方法进行探讨。乾隆时期陵川县的村落大小悬殊,主体是中小聚落,广泛分布于县境;超过百户的大村、超大村比重不大,分布上集中于县城西部狭窄地区;只占村落总数13%的大村、超大村在人口规模上占村落总人口的44%;县城西部狭窄地区是全县乡村聚落和人口集中分布区;陵川县户均人口在10人以上,以复合型家庭为主。陵川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户口规模与地貌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万年县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省万年县128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 2010—2018年为研究时点, 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3个维度, 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定量地测度乡村地域各项功能强度, 通过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分析等方法, 系统地剖析和刻画万年县乡村地域各项功能强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异过程。结果表明, 2010—2018年万年县乡村地域各项功能指数的时间差异和空间分异特征明显, 局部集聚效应显著, 但整体上区域差异缩小。未来应引导区域乡村分类发展, 提升其主导功能, 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遗址保护中聚落搬迁研究——以汉长安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汉长安城遗址内聚落发展现状、趋势及对消极影响的分析,研究聚落发展背后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成立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通过城市化不断减少大遗址内居民、多方筹措搬迁经费、加强宣传教育等四项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