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正>观察了黑杨派Populus deltoides Bartr. cv. ’Lux’ (ex. I-69/55), Populus ×euramericana (Dode) Guinier. cv. ’San Martino’ (ex’ I-72/58) and Populus ×euramericana (Dode) Guinier (ex, I-214)的胚珠、大孢子和雌配子体的发育。胚珠是倒生的,成熟时为单珠被和厚珠心,两层珠被从表皮起生,孢原组织由单细胞组成,原始的造孢细胞直接起大孢子母细胞的作用,大孢子母细胞形成直线形的四分体,四分体合点端的大孢子具有功能并发育为正常型(Polygonum型)胚囊,雌配子体发育后期穿透珠心,突出于珠孔中。但Ⅰ-72的孢原组织是由多细胞组成,并具二个线形的大孢子四分体,Ⅰ-72的部分胚珠中四分体合点端的第二个大孢子为有功能的。  相似文献   

2.
<正>Populus delioides Bartr.ev.‘Lux’(ex.I-69/55),和P. ×euramericana(Dode) Guinier ev.‘San Martino’.(ex.I-72/58)无性系后代实生苗叶小脉不具有草本双子叶植物中的A型和B型传递细胞(transfer cell),但小脉伴胞和韧皮薄壁细胞的某些结构-复合胞间连丝和壁旁体(paramural body)的形态是随叶片发育而变化,表明它们的发生与局部频繁的运输有联系。小脉筛管分子的分化是通过 P-蛋白体(P-protein body)的形成和液泡系的溶酶体作用,并伴之以高尔基体的分泌作用。I-69和I-72无性系后代实生苗叶小脉的超微结构有区别,似与生长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 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肥料使用量逐渐增加。为了更直接地了解施入肥料的效益,我们应用~(15)N和~(32)P标记法研究黑杨派无性系(Populus×euramericana cv.Ⅰ-214,P.×eura-mericana cv.‘San Martino’(Ⅰ-72/58),P.deltoides cv.‘Harvard’(Ⅰ-63/51),P.deltoides cv.‘Lux’(Ⅰ-69/65)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苗木对硫酸铵、过磷酸钙肥料的吸收、利用等状况,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利用差热分析法(DTA法)、核磁共振法(NMR法)和顺磁共振法(ESR法)分别获得杨树无性系I-69杨(Populus deltoidesBartr cv.‘Lux’)和I-45杨(P.×euramericana(Dode)Guineir cv.I-45/51)体内过冷水相变时的温度图谱,并对图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3种方法测定植物的过冷温度中,NMR法所测得的较准确;I-45杨的抗寒性优于I-69杨,I-69杨的过冷温度是-14℃左右,I-45杨的过冷温度是-20℃左右。  相似文献   

5.
利用ED-120T电子密度计测定了美洲黑杨(Populusdeltoides Bartr.cv.‘Lux’(I-69/55))×欧美杨(P.euramericana cv.I-45)F191个新无性系的苗期气干材密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91个无性系的气干材密度存在极显著差异,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苗期气干材密度受中等强度的遗传控制。  相似文献   

6.
以贵州省铜仁地区63块杨树固定标准地为研究对象,调查了I-69杨(Populus deltoids Bartr.cv.‘Lux’)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大,I-69杨的胸径、树高和蓄积均减小,从阳坡、半阳坡、半阴坡到阴坡,其胸径、树高和蓄积依次减小,且在阳坡、阴坡间差异显著;I-69杨上坡和下坡地生长状况差异也显著,下坡的生长状况好于上坡。与生长最差的荒地相比,退耕地上的杨树生长最好。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I-69杨胸径、树高、蓄积均增大,随着土壤密度的增大,杨树胸径、树高和蓄积均减小。  相似文献   

7.
<正> 美洲黑杨Ⅰ-63〔Populus deltoides Bartr.var.deltoides cv.“Harvard”(Ⅰ-63/51)〕自引种以来,生长良好,已经作为一种基因资源应用于新无性系的培育工作。Nagaraj在1952年曾对PopuluS deltoides的小孢子发生和花粉形态进行过研究,但选育为无性系并引种至我国的同纬度地区后,其小孢子的发育过程是否发生变化,选育应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却研究甚少。近年来,学者们对花粉超微结构做了大量工作,可惜至今还局限于少数植物,特别是草本植物。这里,我们试对美洲黑杨Ⅰ-63的小孢子发生、花粉发育和结构用光学显微镜进行了观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观察了二细胞花粉粒的超微结构,希冀为这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通过杨树的天然杂交和人工控制杂交,经过多年多点苗期试验和无性系对比试验,综合评价了筛选出的鲁林1号、2号和3号3个适宜制浆造纸的杨树优良新品种,它们具有生长量大、造林成活率高、抗病虫、材质好等特点,适宜制浆造纸和制作胶合板用材。其中:鲁林1号杨为雌株,是从美洲黑杨228-379(Populus deltoides‘228-379’)优树上采集天然杂交种子选育而成,在莒县和长清区试验点6年生平均单株材积分别超过对照I-107(P.×euramericana‘Neva’)26.5%和14.5%。该品种树干圆满、侧枝细小、出材率高、木材制作胶合板性能优良,特别适合培育大径级胶合板用材,也可培育纸浆材。鲁林2号和3号都是通过室内水培人工控制杂交培育而成,鲁林2号杨为雌株,母本为欧美杨I-72(P.×euramericana‘San martino’)、父本为美洲黑杨PE-3-71(P.deltoides‘PE-3-71’),4~6年生平均单株材积超过对照I-69杨(P.del-toides‘Lux’)24.7%~59.0%,特别适宜培育纸浆材;鲁林3号杨为雄株,母本为美洲黑杨I-69,父本为美洲黑杨PE-3-71,4~6年生平均单株材积超过对照I-69杨25.1%~62.5%,适宜培育胶合板材,也可以培育纸浆材。  相似文献   

9.
杨木腐朽及其防止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用土壤木块法测定Ⅰ-69杨木(Populus deltoides Bartr.var deltoides cv Lux)的天然耐腐力,试验表明,属于不耐腐朽的树种。在受白腐菌(彩绒革盖菌Coriolus vecrsicolor)和褐腐菌(密粘褶菌Cloeophllum trabeum)腐朽9周后,木材的重量损失率分别为51.72%和71.55%。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揭示了两种腐朽菌分解木材细胞壁的过程。为提高Ⅰ—69杨的抗腐性,使用6种防腐剂,均有效果,尤其是铜-铬-硼配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十六种速生树材的化学组分、纤维形态及制浆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本文报导了对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Ⅰ-69杨(Populus deltoidesCV.’Lux’.)、Ⅰ-72杨(P.x euramericana cv.’San Martino’)等速生材的化学组分,纤维形态以及制浆性能所作的分析和研究。在研究中,除常规分析外,还使用UV分光光度计测定了“酸溶木素”,用薄层色谱法测定了综纤维素的糖基组成,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测定了Ⅰ-69杨、Ⅰ-72杨中的应拉木(tension wood)。此外,还采用烧碱一蒽醌法和硫酸盐法对制浆性能做了初步探索。试验结果表明:水杉、Ⅰ-69杨、Ⅰ-72杨是宜于制浆的优良的速生树种,可以考虑在造纸工业中使用。  相似文献   

11.
<正>本文描述了黑杨派和青杨派的17种杨树叶片的解剖构造,它们分属两种类型:等面叶和异面叶。属等面叶的是黑杨派的5个无性系:Ⅰ-69、Ⅰ-63、872、888、890;属异面叶的是青杨派的二个种:小叶杨和辽杨以及黑杨派的加农杨。杂交子代Ⅰ-69×加农杨、山海关杨×Ⅰ-63、Ⅰ-214×Ⅰ-63、Ⅰ-72×Ⅰ-63和Ⅰ-72趋向于等面叶型;杂交子代Ⅰ-69×小叶杨、Ⅰ69×辽杨、Ⅰ-214和山海关杨趋向于异面叶型。文中分析了杂交子代的遗传性状,讨论了叶片结构和环境因子及遗传因子的关系,试图为选育优良无性系提供解剖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美洲黑杨及其引种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杨树是北半球中纬度平原地区广为栽培的树种。目前我国栽培的杨树,多起源于纬度较高的地方,在纬度较低的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平原地区,尚缺少速生优质和抗病的良种资源。 自十九世纪以来,杨树引种栽培广泛开展,尤以本世纪五十年代后,意大利选出了几个南方型美洲黑杨栽培无性系,引起了人们对美洲黑杨这个种和它的栽培无性系的高度重视。除在地中海各国广泛引种外,已逐渐推向南半球和低纬度地区。 1972年我们第一次引种了亲本起源于较低纬度的Ⅰ—63和Ⅰ—69等美洲黑杨栽培无性系,经过几年的多点栽培试验初步证明,适宜于南方栽培,这就为我国杨树栽培向南推移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黑杨派几个新无性系造林立地条件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972年从意大利引入江苏省的黑杨派无性系Ⅰ—63、Ⅰ—69、Ⅰ—72、Ⅰ—45、Ⅰ—214和加龙生长迅速,特别是Ⅰ—63、Ⅰ—69和Ⅰ—72速生性状最为突出,这充分证明这些无性系适合于我省栽培。但由于这些无性系的地理起源不一致,引种到全国有关各地后,在生长上表现很不一致,为了发挥每一无性系的生产潜力,应根据适地适品种的原则,合理选择其适生的气候范围。杨树生长十分迅速,要求较好的立地条件,由于各地区影响立地条件的土壤因子各不相同,所以在选择杨树造林的立地条件时,应根据各地影响立地条件的主导因子来确定适宜栽培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正>本文主要是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Ⅰ-69杨作为复合胶合板原料的可能性以及单板、刨花和胶粘剂等复合胶合板组成部分对其特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1)Ⅰ-69杨作为复合胶合板的原料是可行的。2)表板厚度、刨花尺寸和施胶量对复合胶合板的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其合适工艺参数为:单板厚度1.2-1.8mm,刨花尺寸0.45×5-7×70mm,施胶量 9%。 本文还对试件静曲破坏形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杨树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树木改良研究中,卓有成效的选择是建立在对林木群体间和群体内遗传变异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的。在那些具有广泛变异的群体内,由选择而产生的改良机会远远超过变异小的亚群体。由于同工酶分析技术的进步,林木群体内遗传变异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最近Hans-J.Muhs(1981)综述了欧洲1976—1981年期间对欧洲赤松、挪威云松等七个树种的十二种同工酶系统的研究进展。目前林木同工酶遗传研究中所用的材料大都是针叶树种,而对阔叶树种则研究甚少。迄今,仅对白榆(Feret等,1971)、无花果(Valizadeh等,1977)、欧洲山杨(Guzina,1978)、欧洲山毛榉(Kim,1979)、毛果杨(Weber等,1981)、美国鹅掌楸(Houston等,1982)等阔叶树种的同工酶遗传方式进行过研究。本文报道Ⅰ-69杨[P、deltoides cv.“Lux”(ex.Ⅰ-69/55)]、小叶杨(P.simonii)、辽杨(P.maximowiczii)及其子代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遗传分析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6.
意大利杨制造胶合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本次试验用四种意大利杨(Ⅰ—63/51、Ⅰ—69/55、Ⅰ—72/58、Ⅰ—214)和我国的毛白杨、拟赤杨、椴木进行实验室和生产性对比试验,抽取试样,测定了4724个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四种意大利杨的单板旋切、干燥,胶合性能良好,对胶粘剂和加工过程均无特殊要求,是一种良好的胶合板用材。  相似文献   

17.
不同贮藏温度对4种杨树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花粉离体培养的方法对不同温度条件下贮藏的4个杨树无性系花粉活力进行了研究,并对超低温贮藏1年后杨树花粉用于杂交育种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树花粉在离体培养28 h萌发率达到最大。贮藏3个月后,-20℃贮藏条件下4个杨树无性系花粉的萌发率最高,分别是:白杨84 K为36%,白杨毛新杨×银灰杨为35.2%,中菏1号为39.2%,钻天杨为41.9%。-80℃贮藏1年后的花粉仍具有生活力,能够正常授粉并获得正常发育的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