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家墨白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跨文体写作进行文体革新实验。《手的十种语言》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该小说借助对小说、诗歌、绘画、书信、日记、评论、新闻报道、案件调查手记等诸多文体的融合与拼接,推陈叙事形式和叙事手段,进而呈现作家对欲望的的解剖展现,异化传统小说以情节为结构中心的范式,转向小说"反文体"的多种融合、多重图式,追求写作手法的移植与联姻。可以说,《手的十种语言》的结构和文体都是对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2.
以"可能世界叙事学"理论为切入点,从小说的虚构性范畴中的虚构世界的本体论特征、叙事性范畴中的同质离散的叙事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的叙事虚拟世界、经验性范畴中的叙事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抵牾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当代著名作家王小波小说《万寿寺》中的可能世界叙事。叙事不仅是我们组织现实生活经验的手段,更是一种文化创造性实践,激励我们改变启蒙仍未完成的"现实世界",为实现多样态与美好的"可能世界"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胡辛《瓷行天下》以外销瓷为写作核心,从帝王意志的视角沿着中国王朝不同时段,写就了中华千年瓷路沧桑".需要注意的是,《瓷行天下》于历史写作中采用诸多的文学创作手法:一是千年瓷史被组接为一个个故事叙事,它以人物为中心将人与瓷联系起来追溯出瓷的故事和人的情感;二是在遵循历史真实前提下采用文学性的叙事模式,"想象"与"虚构"穿行于历史纪实之中;三是通过地域所负载的个体经验与情感完成千年瓷史的历史观照,为此整部叙事文本充溢着浓郁的文学性色彩,为当下历史文学化写作进行了探寻.  相似文献   

4.
苏轼改进了词的叙事文体特征,主要采用"直言无隐"与"弦外之音"两种方式叙事.线型结构与横断型结构是苏词叙事的外在形态,使词体叙事趋于完善.题序加议论再助以用典与隐喻使其词的叙事呈现出两种方式的有机融合,为词的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也使他的词表现出鲜明的叙事风貌.  相似文献   

5.
"他者"是现象学对"自我"主体自主、自发和优先的诘问而提出的。"他者"提出的伦理意蕴不但是相对于"自我"的"觉醒",更传达出应给予"他者"更多的"伦理关照"以及担负的"伦理责任"。"他者"理论揭示了"他者"存在的优先性,"他者"甚至就是道德的主体,以"他者"的优先性为前提,"他者"也就是另一个"自我"。"他者"理论在解决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怀"关系"问题上,也告示了"他者"关怀伦理的可能性。"他者"关怀伦理在现象学和关怀伦理学综合视域里考察,可以用"相遇、在意、动机移置、回应、共振、成长"勾勒其"理论镜像"。  相似文献   

6.
报告文学是一种年轻的文学体裁,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处理新闻题材,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写作内容,以文学笔法为表现手段的特殊文学样式。它以真实的内容区别于小说,以具有艺术感染力区别于一般的新闻通讯。它又以客观的记述成为“向外”的文体,从而区别于主观“向内”的纯文学文体。 报告文学的文体是纪实文学发展的结果,是从新闻“母体”中分娩而出的,在我国它萌芽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成熟于三十年代,渐渐成为独立的带有自己鲜明特征的文体。而在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中,报告文学以视角的不断调整和变换,展示出自己巨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从先秦到宋明时期,传统文化伦理纲常体系发生秩序变化与层次调整,尤其是在"君臣"与"父子"关系位置呈现阶段性特征,"三纲五常"结构向"四德五伦"结构性转变。在人伦权利与义务上走过了一条双向性、单项性到多向性路径,这是道德伦理复兴,而引起这种变化是宋明理学适应国家政治维系的需要、建立社会"秩序"理念需要、家族行为规范提升需要、礼法思想发展的必然、儒家理论"一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以来,非虚构写作在当代文坛逐步盛行,它在现下的文学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以2010年以后的国内期刊论文为主要考察对象,以非虚构写作的概念界定为考察起点,在理论和作品两个层面上梳理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非虚构写作研究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即理论研究与文本研究失衡。当前阶段,非虚构作品还在不断地涌现,因此非虚构研究也在持续进行之中,针对理论研究与文本研究的失衡问题,只有立足非虚构写作本身,总结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与创作特质,才能建立一个规范的研究对象,将其推向更高的学术研究境界。  相似文献   

9.
薛舒长篇非虚构文学《远去的人》的文学价值一方面体现为对于父亲所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病症状况的真切展示,另一方面更突出地体现在对于父亲真实人性世界那样一种颇具精神分析深度的挖掘与表现上。渗透于其中的,是作家对于当下时代亲情伦理问题的焦虑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关注张慧敏在《想像与叙事》第一章涉及的两个重要问题——安徒生的"孩子气"与"爱情"。张慧敏试图为安徒生的"孩子气"辩护,同时澄清学界长期以来对安徒生"爱情"的误读。这两个问题一体两面,实则关涉"想像"与"虚构"在人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消费文化视阈中,身体理论与身体写作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与此相关的"身体批评"却一直隐而不显。生理身体与社会(交往)身体两种形态为身体的主要存在方式。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身体描写和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叙事为身体批评提供了广阔的资源。身体批评应该从身体感性、身体的伦理叙事和身体的文化政治三个维度去实施。  相似文献   

12.
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代表作"那不勒斯四部曲"是在叙事策略上有着大胆创新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关于叙述视角和人称,"四部曲"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以"我"作为叙述者讲述发生在那不勒斯与自己有关的人生经历和故事,使读者触碰真实,有着强烈的自叙传倾向。至于叙述时间,"四部曲"以回忆的形式追述之前的故事,靠时间遗留证据,编织密码。除此之外,"四部曲"不可避免地带有后现代主义的叙事偏好,使"元小说"、反讽艺术、不确定性风格的呈现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文章试图以现当代文学中父亲形象书写的两种修辞变换为切入点,考察"父亲"形象的文学叙事如何与社会现实、现代国家政治伦理建构之间互动、同构及其间所存在的复杂语义关联,以此说明作为"象征性行为"的文学叙事与现代国家政治伦理建构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沈健 《世界知识》2020,(4):75-75
2019年5月27日,HBO新剧集《血疫》(The Hot Zone)推出第一季共六集,播出后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该剧基于真实事件,讲述上的是20世纪70年代在非洲首次爆发的烈性传染病"埃博拉"与美国之间的故事,改编自理查德·普雷斯顿风靡一时的同名畅销书。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现年56岁,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博士,1985年起担任《纽约客》杂志特约撰稿人,师从普林斯顿大学新闻学教授、普利策奖获得者、"创造性非虚构写作"范式开创者约翰·麦克菲。所谓"非虚构写作",就是写作必须基于事实,而且是经得起核查比对的事实,与纯小说创作有着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15.
《酒国》是莫言创作的较为典型、成熟的先锋小说,虽然生不逢时,面世后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但先锋艺术成就不能忽视。《酒国》的先锋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虚构了一个欲望无度的"酒国"生活,创造了一个多重文本重复叙述的迷宫化的叙事艺术结构,有着显著的反讽风格,以及典型的"元小说"叙事策略与魔幻写作手法的融合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法国天主教作家莫里亚克在《黛莱丝·德克罗》和《给麻风病人的吻》两部小说的初稿中采用了"忏悔"的叙事方式,但定稿中却改换人称,删除了忏悔的情节,而后期的两部作品《蝮蛇结》和《昔日一少年》又重现了"忏悔"的叙事方式。这一叙事方式由出现、消失到重现的过程体现了作家创作生涯中信仰与写作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梳理、分类20多部与民族国家相关的电影,发现最受关注的非主旋律电影都以民族认同和个体伦理的冲突为叙事主线。简要界定"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两个概念的内涵,并分析民族认同与个体伦理冲突的起源,再结合《五月的四天》和《色·戒》两部影片,具体探讨民族主义与个体伦理之间的张力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诗的写作中,诗人对"现实"不同的理解,会带来不同的抒情方式;对"现实"不同的态度,会带来不同的文本效果。传统诗歌是"现实"的衍生物,而当代一些诗人像臧棣,其写作则是以想像、虚构为"现实",提供了一种可以称之为"反诗歌"的文本。现代汉诗的写作和阅读上的难度,在于何为"现实"、如何理解"诗和现实的关系"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在路上》的身体叙事体现了作者凯鲁亚克对美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新教伦理的反叛。新教伦理以宗教的方式肯定了对物质财富追求的正当性,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而《在路上》的身体叙事则意味着作者对新教伦理的反叛、解构,并不断在反叛与解构中重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在禅宗思想中找到了精神信仰。这不仅深深影响了美国二战后一代青年人的价值观,而且也发展与丰富了美国的文学叙事。  相似文献   

20.
《天使在作战》这篇直指医疗腐败的报告文学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寓示着报告文学已经经受住了社会转型期经济大潮带来的危机和挑战,并重新确立了报告文学独立的文体品格。报告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社会批判的特质,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坚持批判精神,才能坚守报告文学的文体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