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以《阿Q正传》四个英译本中的人名、地方名物词及方言、詈骂语三种乡土语言翻译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求真—务实”连续统上呈现出的五种渐变形态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研究表明,四位英译者在连续统上表现出不同的走向,梁社乾译本求真度较高,蓝诗玲译本务实度较高,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莱尔译本求真度相同,但前者务实度高于后者。根据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译者的乡土语言英译行为度差别不仅取决于意志体译者的意志性,即翻译理念和策略,还受到个人身份、所处职位以及出版社等因外部环境产生的译者角色化影响。  相似文献   

2.
戏剧翻译不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受到的关注与研究远远落后于其他文学翻译研究,主要原因是戏剧可以被视为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同时它的本质又决定了戏剧是为了舞台表演并且由观众欣赏的表演艺术。将傅雷的"神似"学说引入舞台戏剧翻译,以戏剧的表演性为出发点,探讨了在舞台戏剧翻译过程中,以"神似"学说为指导和评价标准,再现戏剧语言特点的翻译策略与技巧。  相似文献   

3.
"可表演性"作为戏剧翻译的准则是西方戏剧翻译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围绕苏珊·巴斯奈特在"可表演性"问题上的立场变化,剖析了巴斯奈特戏剧翻译观的形成过程、前后主张以及立场变化原因,力图揭示巴斯奈特戏剧翻译观的构建基础、理论缺陷以及对中国译学理论研究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翻译批评研究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部分,吸引了译界学者的广泛兴趣,但针对翻译批评的标准问题,学界仍莫衷一是。虽然从最初单一闭合的语文学范式发展到如今动态多元的标准,但标准的统一性和公认度仍较低,这对于翻译批评研究的发展较为不利。笔者在吕俊教授的《翻译批评学引论》一书的基础上,反思翻译批评研究的本体,分析当前翻译批评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价值学评价体系为基础的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翻译批评标准。同时结合《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指出该标准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扇子崖为泰山西南一区,明中期以前可勾勒的历史基本与兵事相关;明清之际及以后,扇子崖突出的事象是信仰活动的肇兴及发展。虽然从现存史籍、传说、碑记等资料中难窥当时全貌,但结合泰山扇子崖民间信仰的现状,对其信仰活动肇兴之时的探索依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历史背景梳理泰山扇子崖的历史,描述信仰活动的肇兴,以为泰山扇子崖信仰活动的现状及转变等研究略述缘由。  相似文献   

6.
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以林语堂先生翻译的《幽梦影》英译本为分析文本,以语篇分析为基础,从原文分析、翻译策略的制定、译文分析三个方面,运用翻译规范理论,深入分析译者在古文翻译过程中的决策行为及受制机制,以期探讨该研究对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拓荒者的足迹──洪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贡献万国庆洪深作为中国话剧史上的著名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是为许多人所熟知、被研究者们深入研究过的。但他在电影领域里卓有成效的艺术实践人们却知之甚少,至今也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考察洪深一生的创作,我们会发现他在电影领...  相似文献   

8.
戏剧翻译对戏剧的传播有重要的作用。表演是戏剧创作的目的,为实现戏剧的顺利传播,戏剧翻译中应注意可表演性。译者在翻译戏剧文本时,应综合考虑目的语观众的期待,目的语文化的归化作用以及舞台效果等因素,以实现译文的可表演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行为才开始受到重视,因此,进一步弄清何为译者“显形”、影响译者“显形”的因素以及译者“显形”的表现等问题,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对译者“显形”的研究不能仅从译者自身的微观角度进行研究,而应将译者“显形”与翻译标准相联系,既促进译者的充分“显形”,又有助于确立较完美的翻译标准,为翻译活动提供指导,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戏剧模式、主题分析和道具使用等角度,分析了王尔德的社会喜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王尔德围绕着家庭矛盾的产生与化解。对维多利亚时期传统的家庭道德观提出了质疑,通过戏剧的形式表达主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宽容中寻求和谐。  相似文献   

11.
南戏发展到明代,出现了创作上的分化--重伎艺性的民间南戏和重文学性的文人南戏.历史上,"南戏"("戏文")这一称名包含了文人阶层对艺人们伎艺性扮演行为的习惯认识,它不足以体现文人的文学性剧作的价值和品格,故明代文人阶层意图以"传奇"称名来体现其剧作的文学内涵,以区别于艺人们的伎艺性南戏.这一改称反映出文人阶层对文人南戏价值品格的认定,而选用"传奇"称名也有其文学渊源和戏剧观念背景.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用价值论探讨翻译批评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用价值论研究翻译批评标准的合理性。综合了吕俊、温建平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说明了翻译批评标准的多元性和系统性,指出翻译实践中译者应综合考虑原著与原著作者、译著与译著作者、翻译批评者与批评客体之间等几组价值关系,最后以这几种价值关系为出发点讨论了其对本科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翻译难,翻译批评亦然。翻译批评与文学批评一样,如今正在呼吁建立新的不同层次的评判标准,以便推进其健康地发展。借助王宏印教授以诗歌翻译为模式新建的文学翻译评判的六条标准,从体制、诗味、语言、文化、倾向和风格六个方面对《声声慢》的三种英译文进行评析,以期获得规范、系统、合理的评判,从而更好地指导诗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4.
“翻译批评”以译本为中心,兼论译者、译事与译法,重在译作的评价和引导,但却忽视了“翻译书评”在翻译批评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及应该享有的地位,没有将之纳入“翻译批评”的研究范围。“翻译书评”通过鉴赏与批判,可以起到介绍最新理论成果,引导翻译理论研究方向的作用,为翻译理论研究的创新贡献力量,并可以预防学术垃圾的泛滥。因此,完整的翻译批评体系离不开“翻译书评”的参与和贡献,其地位应该在学科体制内得到应有的承认。  相似文献   

15.
对严复的"信,达,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其从美学的标准进行重新审视,指出其理论价值以及对于翻译实践具有的重要指导作用.同时,也想表明"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影响之大、之深,虽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检验,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戏剧靠语言赢得受众,为使语言富有吸引力,剧本台词总是应用各种修辞格.戏剧的目的大都是要搬上舞台的,所以翻译戏剧修辞格时要以受众效果为重.同时,英汉语中的修辞格与文化紧密相连,剧中的修辞格也包含了作者的各种目的,导致其翻译的困难性.因此,本文将从同样重视受众的修辞学的受众效果角度,研究杰出的翻译家、导演兼演员——英若诚先生已搬上舞台且受众效果极佳的戏剧剧本,分析其翻译修辞格时达到上佳受众效果所应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以期为戏剧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哲学与翻译研究密不可分。不同的哲学思想产生了不同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尽管马克思思想创立距今已有150余年,但是它依然闪烁着光辉,指引着后人前进的道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把主客体有机地结合,为我们从事翻译美学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他所提出的"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为我们理解翻译语言带来了启迪与反思。他对"美的规律"的思考为我们探寻翻译之美打开了智慧之门。翻译审美过程是一个感性的、动态的、积极的、创造的过程,是译者理解原文,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从"自在"存在到"自为"存在建构译本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几十年来翻译界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褒贬不一,批判者认为"信达雅"理论不足取。常谢枫先生撰文《是"信",还是"信达雅"?》批评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自身存在缺陷,且给翻译事业带来危害,而"信"才是翻译的唯一标准。事实上,许多批判者都未能将"信达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更未能考量其历史背景,从而导致了理解偏差,误读了严复"信达雅"的本意并且忽略了"信达雅"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翻译研究一直以原文作者、译者和翻译标准为重点,很少涉及译文读者。提出翻译实质上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译文读者作为译作最终的接受对象在翻译过程中占有特殊地位,译文读者的要求对翻译实践有着能动的指导作用。建议无论是翻译理论研究还是翻译实践,都把读者因素置于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历来众说纷纭。辜正坤教授提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可以说是从哲学的高度对这个旷日持久的争论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其理论价值不可低估。然而,这个理论只论证了多个翻译标准存在的客观现实及其合理性,而对选择翻译标准的条件缺乏有效论述,而且某些观点也显得过于武断,给我们的翻译实践、翻译批评以及翻译教学等的开展带来了某种困惑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