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东 《洛阳师专学报》1998,17(4):61-62,66
严羽诗论与以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南宋理学有着多方面联系。从师承关系说,严羽是陆九渊的再传弟子,他的老师包扬就是朱、陆的直接学生。从活动地域看,严羽与朱熹同为福建籍,他又与陆学传播地江西关系密切。严羽与朱熹同受大慧宗杲的禅宗思想影响。严羽生活在南宋理学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时空,其审美思想自然受到理学观念的浸染。而且,严羽诗论与朱熹的诗论,从思想观点到审美意趣,都有不少类似之处。至于陆九渊主张心即理,直指本心,顿悟天理,对于严羽“妙悟”诗学思想的形成,就更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启示意义了。  相似文献   

2.
对朱熹教育思想的探讨应当重视外缘研究。朱熹的心路一直徘徊于入仕从政和退隐从教之间,二者形成一个巨大张力,极大影响到朱熹的教育观念。入仕从政是儒者定位、士大夫身份和时代背景所赋予朱熹的首要使命;以道进退、学政分离、育才化俗则是退隐从教的不得已;"格君心之非"、教育立国、"庆元党禁"充分证明朱熹教育思想的强烈政治诉求,在政治与教育之间的出入徘徊构成朱熹教育思想的底色。  相似文献   

3.
入宋日僧荣西返日后开创了日本临济宗,传承和发扬了六祖慧能的南禅宗思想.其思想于室町时代随着禅宗世俗化的脚步进入日本文学领域."俳圣"松尾芭蕉师从临济宗佛顶和尚研习禅法,其俳句作品接受和弘扬了六祖慧能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蕉风",将俳句文学推向了巅峰.  相似文献   

4.
朱熹并非佛道门中人,但是,他的许多重要哲学观点与佛道有相通之处,吸收了佛道的思想成果。宇宙现问题,是宋明理学的重大论题之一,朱熹对老庄自然天道观进行了批判和利用,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有机宇宙观,这是他对道家思想吸收和改造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此外,在本体观念、思维方式、认识论上,他都不同程度参照佛道思辨材料,进行改造和发挥。同时,他对道家的修生炼气和佛家的禅养功夫及气功方法极其推崇,且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5.
徐侨,南宋理学家。他是朱熹理学在浙江的早期传播者,是宋理宗时期朱熹理学官方化的积极推动者,也是南宋后期继续张扬朱熹心性之学的重要学者。因著作不传,其理学思想隐而不显。今试从明刻《家传》以及其他史料中,对其道统、经筵、心性等方面思想作出钩沉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朱熹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朱熹在近五十年之久的著述讲学生涯中,形成了他独特的理学教育思想体系,其中最精彩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关于他对教学方法的论述。 朱熹认为“教有成法”。他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认学。曲艺且然,况圣人之道乎?”,他讲学时十分注意吸取前人教学经验,同时又不断地积累和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而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教学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7.
神会是早期禅宗南北两派“顿渐”之争的关键人物。他对联大乘起信论》中的顿悟思想进一步抉择与发挥,提出了心的“灵知”之用,认为心不仅可以认识外界事物,还能够认识自身的空寂本性,这就为顿悟学说提供了明确的理论基础。但这种顿悟禅法不藉由任何手段和阶次,因此在实践中无法入手,仍然不得不让渡于渐修,如接受善知识的开示、引导以及广读大乘经典,而他明确反对坐禅修心的方法则有刻意强调南北两宗禅法区别之嫌。  相似文献   

8.
朱熹和戴震《诗》学关系密切,朱戴有着共同的学术精神和治学风格,大胆怀疑,客观求真。朱熹《诗》学诸多思想和方法对戴震有明显影响,戴震《诗》学借鉴了朱熹《诗》学的具体思想和方法,肯定和引用了朱熹大量的《诗》学研究成果,在某些方面戴震《诗》学对朱熹《诗》学有所超越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道学亦即理学,始于北宋程颢、程颐兄弟(下简称二程),发展于南宋的朱熹。在我国现代思想史著作中,叶适一向被认为反道学的思想家,这是对的。然而因此却往往忽略了他早年和道学集团的政治联系以及思想上受影响之处,于是在对叶适一生思想的演变和发展的研究中就显得不够全面和正确。本文拟就叶适早年对朱熹道学的赞同及他晚年对道学所作的批判,试加叙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求法悟道、弘扬禅法以及创宗立派等方面论证了临济义玄与江西洪州禅之密不可分的关系。临济义玄因参学洪州禅而悟道,并承续洪州禅的思想,建立黄檗宗旨,强调自信自悟,主张无心无事。尤其重要的是,他创新洪州禅的禅修理念和接众方式,为他创建临济宗派奠定了充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仁学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家仁学思想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学者如孔子、孟子、程颢、程颐、朱熹等在仁学思想的发展中均有卓越的贡献。朱子在对儒家仁学思想的承继和光大尤为突出。整理和研究朱子对儒家仁学思想的承继和光大,对当今海西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海西文化的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仁说是朱熹伦理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文章从对“仁”的概念、对“仁”与“公”的关系及忠恕之道的阐释、朱熹政治思想中所体现的“仁”的生态伦理思想等四个方面,来阐发朱熹仁说体系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以期为当代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朱熹建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并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思想。“理一分殊”是朱熹自然哲学中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理一分殊说”的理论源渊及朱熹对这一哲学命题的创新与发展 ,科学地分析、评价了这一哲学命题 ,客观地探讨了朱熹哲学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诗集传》是宋代诗经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在宋代疑古风气影响下形成的,一方面反映了朱熹尊儒尚理的观念,另一方面体现了朱熹新的解《诗》方法,即"以诗解诗"。在尊儒传统、疑古风气以及朱熹自身读诗体会的影响下,《诗集传》对爱情诗的解读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一是与《毛诗序》相同,解为文王后妃之德或美刺诗;二是从诗本身出发,体味诗意,但又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把男女爱情诗解为"淫奔之诗";三是还原诗本意,肯定男女情思,不做过多的理学阐释。朱熹对爱情诗多变的态度也反映了朱熹本人思想的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15.
道家本体论对中国武术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道家的道论、气论、天人合一论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中国武术哲学的认识论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练功方法,发展了武术的和谐思想,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之一。由方法论层面观之,中庸思想给人的启示是既强调对"道"的固执,又强调"权变"而"时中"。这种思想成为朱熹诠释经典,构建理学的根本指导原则。朱熹的经典诠释活动体现了追求圣人"当来立言本意"和诠释者"自得言外之意"的统一。与这种追求相适应,朱熹的经典诠释方法是融汉、宋于一炉,既重训诂考据,又重义理阐发。  相似文献   

17.
已发未发的问题,一方面关系到体用问题,一方面关系到工夫路径。二程自身关于已发未发的思想并无定论,南宋初期洛学经过一传、二传之后,对于已发未发的阐释更是纷繁复杂、难以统一。面对此种局面,张九成以即存有即活动的本心作为本体,厘清了已发未发与体用关系,将道南体验未发的工夫变为已发未发之间的戒惧工夫。还对比了张九成与朱熹的思想,朱熹在乙丑之悟后,认为已发、未发有就体用而言,有就心的状态而言。较之张九成,朱熹这一思路实际上偏离了道南体验未发的宗旨,倾向于程颐存养于喜怒哀乐未发之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慧能创立的南宗禅法,围绕成佛的依据与途径、禅修的方法、禅法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识心见性、自性自度、顿悟说等一系列崭新的思想。这种重视自性、提倡自修自悟实现内向超越的思想特色,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禅修方式,将佛性真如根植于众生的自性中,将修持实践融合于日常生活的体验中,适应了下层平民百姓的精神需求,凸显了中国佛教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9.
陈丽 《南昌高专学报》2005,20(4):88-89,98
朱熹的美学思想主要由“文道之辨”、“理象之辨”和“诗辨”构成。朱熹认为“文”与“道”是合一的;在“理”与“象”的关系问题上则认为理为象之根本,象为理之应用;关于“诗”。朱熹情有独钟,所论涉及诗学的方方面面,并特别推崇以《诗经》、《楚辞》为代表古风古意。  相似文献   

20.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虽以儒学为正统,但对道家思想也有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老子》的理解与评价、老子与释道、朱熹哲学与《老子》等几个方面分析朱熹的老学思想,可以发现老学本身的理论活力并进一步彰显道家思想在朱熹哲学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