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亲和毛细管电泳技术, 对木犀草素、槲皮素和山柰酚3种黄酮类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常数进行研究, 利用药物淌度变化和蛋白浓度的关系,计算得到木犀草素、槲皮素和山柰酚与H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9.76×105mol/L,1.24×106mol/L和3.79×105mol/L. 结果表明,此法可以作为研究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的一种简便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
利用微乳液毛细管电动色谱法测定不同雷公藤炮制品中雷公藤甲素的含量.在含1%(w/v)十二烷基硫酸钠(SDS),3%(v/v)正丁醇,1%(v/v)乙酸乙酯和96%(v/v)5mmol/L硼砂-10m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pH 8.5)的微乳体系下,雷公藤炮制品中的雷公藤甲素在10min内得到良好的分离与检测.不同雷公藤炮制品中雷公藤甲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其中生品中的含量最高,为2.008 5g/g,其余炮制品雷公藤甲素的含量分别为清炒品1.716 6g/g,酒炙品1.541 2g/g,水煮品1.758 4g/g.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依思明蓝和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共振散射光谱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pH=3.78水溶液中,血清白蛋白可与染料探针依思明蓝通过疏水作用结合并产生以367.4-nm为特征峰的共振光散射(RLS)增强光谱.在该特征波长下测定的增强共振光散射强度(ΔIRLS)与血清白蛋白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痕量血清蛋白的共振光散射分析法.当依思明蓝的浓度为1.5×10-5mol/L时,牛血清白蛋白,人血清白蛋白以及IgG的检测限分别可达2.34-ng/mL,6.86-ng/mL和10.9-ng/mL.基于共振光散射数据及Scatchard图,获得依思明蓝与牛血清白蛋白和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以及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2.90×105L/mol,2.9和2.96×105L/mol,0.35.  相似文献   

4.
应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7-[(8-喹啉)偶氮]-8-羟基喹啉-5-磺酸(简称主体)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在p H=7.4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主体分子在400 nm处发射弱荧光,其荧光强度随白蛋白的加入明显增强.据此建立测定微量蛋白质的新方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定牛血清白蛋白和人血清白蛋白,线性范围分别为1.0×10-6~2.7×10-5mol/L和2.5×10-7~9.5×10-6mol/L,检测限分别为8.09×10-7mol/L、1.05×10-7mol/L.同时讨论7-[(8-喹啉)偶氮]-8-羟基喹啉-5-磺酸对白蛋白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测定牛血清白蛋白和人血清白蛋白结合常数分别为3.38×105和7.28×106,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218和1.412.依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主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rBSA=3.98 nm,rHSA=3.04 nm及能量转移效率EBSA=0.038,EHSA=0.161,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主体对蛋白质构象的影响.1  相似文献   

5.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考察了卡博替尼(CBZ)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BZ主要借助疏水作用力与BSA形成1:1的配合物,导致BSA内源性的荧光发生淬灭,其类型为动、静态同时存在的联合淬灭.上述结合作用的动态淬灭常数KSV和表观结合常数Ka分别为5.223×104 L·mol-1和5.06×10...  相似文献   

6.
雷公藤甲素与雷公藤红素是雷公藤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多种潜在的药理作用与毒性。神经炎症是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同特征,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炎症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用雷公藤甲素与雷公藤红素处理小胶质细胞(HMO6),探究其对小胶质细胞增殖、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以及雷公藤甲素对小胶质细胞M1、M2极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雷公藤红素(10-4 mol/L)处理HMO6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可高达(71.91±16.28)%(P<0.01,n=3),当浓度为10-5 mol/L时,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明显增加(8.58±1.56)%(P<0.01,n=4);与对照组相比,雷公藤甲素处理HMO6后,对细胞膜完整性无显著影响,但当浓度为10-5 mol/L时,细胞增殖抑制率可高达(94.31±0.62)%(P<0.01,n=5),与脂多糖(LPS)组相比,雷公藤甲素浓度为10-7 mol/L时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释放量显著减少至(264.83±64.25)pg/mL(P<0.01,n=3),人白细胞介素-10(IL-10)释放量减少至(63.48±16.79)pg/mL(P<0.05,n=3)。  相似文献   

7.
通过荧光发射光谱、微量热等温滴定法和荧光共振光散射方法研究了Tb~(3+)与磷酸化人中心蛋白1(phosphorylated human centrin 1,HsCen1p)的作用。结果表明,HsCen1p与Tb~(3+)的结合比为1∶4,与Ⅰ、Ⅱ、Ⅲ和Ⅳ位点的结合能力分别为(0.75±0.40)×10~4,(0.70±0.40)×10~4,(8.50±0.40)×10~4和(1.23±0.07)×10~5(mol/L)~(-1),其结合顺序为ⅣⅢⅠⅡ。另外,研究了Tb~(3+)对HsCen1p聚集性质的影响,发现蛋白HsCen1p的N端结构域在聚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血根碱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结合特征.采用荧光光谱法,计算在不同温度下乙氧基血根碱与H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实验结果显示,在290K,300K,310K时乙氧基血根碱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081×10^5L·mol-1,7.784×10^4L·mol-1,2.397×10^5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013,0.979,1.071.二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这表明血根碱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作用生成了无荧光效应的复合物,属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9.
利用牛血清白蛋白(BSA)模板荧光铜纳米簇为荧光探针,发展了一种快速、非标记型的荧光生物传感新方法用于四环素的灵敏检测.结果表明,四环素的线性检测范围为5.0×10~(-8)~4.0×10~(-5)mol/L,检出限为5.0×10~(-9)mol/L(RSN=3).该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牛奶样品中四环素含量的测定,相对误差不大于3.3%,加标回收率在96.0%~102.8%之间.该研究为四环素的灵敏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方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亮菌甲素的浓度, 研究亮菌甲素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及其绝对生物利用度. 结果表明, 亮菌甲素灌胃给药(ig)1.44 mg和静脉注射给药(iv)0.9 mg后, 在大鼠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58.33±23.41),(825.25±92.13) μg/L, 半衰期(t1/2)分别为(1.55±0.43), (0.75±035) h,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41.87±7.54), (140.64±19.73) h·(μg/L). 经剂量校正后求得亮菌甲素在大鼠体内的绝对生物利用度(Fab)为18.61%.  相似文献   

11.
基于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人血清白蛋白与叶酸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人血清白蛋白与叶酸共存时会发生相互作用;叶酸对人血清白蛋白荧光光淬灭机制为静态淬灭,且在发生荧光淬灭的同时生成了蛋白质与药物的复合物;人血清白蛋白是通过疏水性作用力与叶酸发生相互作用的,叶酸在血清白蛋白中仅有一个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首先对熊果酸的28-COOH进行甲基化保护得熊果酸-28-羧甲酯(2),其次以熊果酸-28-羧(2)和葡萄糖、氨基葡萄糖为原料,合成了2种熊果酸衍生物3~4,且其结构通过了~1H NMR,~(13)C NMR,MS(ESI)的验证。3~4化合物体外抗人肺癌细胞(A 549)的活性筛选结果显示:浓度为1×10~(-3) mmol/L~1×10~(-6) mmol/L时,衍生物抗A 549的抑制率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当浓度为1×10~(-3) mmol/L时,3~4的抑制率分别为(99.37±0.15)%、(99.40±0.15)%。  相似文献   

13.
采用毛细管电泳峰漂移法测定了鱼腥草素钠(SH)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在碱性缓冲液条件下的结合常数.用3种求解结合常数的方法,即双倒数法、y-倒数法、x-倒数法,进行数据处理,求得的结合常数分别为4.072×104、3.845×104和3.791×104 L*mol-1.SH与HSA结合较强,结合比为1∶1 ,此结合参数为进一步研究SH在体内的运输、分布以及活性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以磺胺甲噁唑为模板分子,邻氨基苯酚为功能单体,制备了具有磺胺甲噁唑分子空穴的印迹修饰电极.该电极对磺胺甲噁唑有选择性响应和电催化氧化作用,以此印迹修饰电极为传感器,进行微分脉冲伏安法扫描,磺胺甲噁唑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1.00×10~(-6)~1.00×10~(-4)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5.00×10~(-7) mol/L.采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技术对传感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印迹效率为35.4%,磺胺甲噁唑与邻氨基苯酚的结合位点数为6.采用光谱法研究了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的相互作用,表明二者之间存在能量转移.  相似文献   

15.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方法研究了人血清白蛋白(HSA)与对甲氧基苯乙酮的相互作用。通过Stern—Volmer方程求算出在不同温度下(304,307,310 K)的淬灭常数分别为7.64×103,7.68×103和7.73×103L.mol-1,证实了HSA与对甲氧基苯乙酮相互结合作用为动态淬灭过程,并且得到活化能Ea为0.998 kJ.mol-1。与对甲氧基苯乙酮作用后HSA的同步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的现象说明HSA的疏水环境降低,并且二级结构发生了由α-螺旋向β-折叠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采用超滤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苦参碱与人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血浆超滤液经二氯甲烷溶剂萃取后,以0.1%磷酸溶液(含0.1%三乙胺)-乙腈(体积比为93∶7)为流动相,槐定碱为内标,检测波长220nm下测定苦参碱.苦参碱在0.2~15.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86.2%,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0%.超滤法结果表明,苦参碱在不同浓度下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17.2%~23.1%,蛋白结合常数为(8.838±0.964)×103 L/mol.苦参碱与人血浆蛋白结合较弱,结合率在测定浓度范围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7.
对雷公藤叶愈伤组织进行悬浮培养,研究不同营养条件对雷公藤愈伤细胞生长及其雷公藤甲素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悬浮细胞在White培养基上增殖最快,而在MS培养基上生长最慢;White和MS培养基中悬浮细胞在第6天时雷公藤甲素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7.14 mg/g和4.77 mg/g,而N6培养基中雷公藤甲素最大产量为6...  相似文献   

18.
采用紫外可见、荧光光谱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牛血清白蛋白(BSA)与芦丁(rutin)的相互作用.用荧光法和循环伏安法测得芦丁与BSA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3.2×106L/mol和5.3×106L/mol,结合位点数均接近1.5.芦丁在低浓度时对牛血清白蛋白是静态猝灭,高浓度时是静态和动态的结合猝灭.BSA荧光强度的降低与芦丁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其线性范围为8.00×10-8 ~1.00×10-5 mol/L,检出限为7.00×10-8 mol/L.芦丁氧化峰电流的下降与BSA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其线性范围为7.00×10-9~1.00×10-6 mol/L,检出限为5.00×10-9mol/L.用于合成样品中芦丁和BSA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全氟烷基甜菜碱(PFA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FAB通过静态猝灭机理与BSA相互作用并使BSA荧光强度显著降低;298K和310K温度下,PFAB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8.51×10~5和5.52×10~5 L/mol,结合位点数约为1,结合距离为1.93nm;在PFAB和BSA的结合过程中静电力起主要作用;PFAB更倾向于与BSA中的色氨酸残基结合。  相似文献   

20.
以采自芜湖市镜湖水体中的11个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克隆为对象,在(25±1)℃,0.5×10~6、1.0×10~6和2.0×10~6个细胞/m L的斜生栅藻(Scenedemus obliquus)密度下,应用群体累积培养法研究了角突臂尾轮虫种群增长参数的克隆多样性.结果表明,轮虫的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密度、种群中的平均混交率和平均受精率与食物密度之间的关系具有较高的克隆多样性,食物密度、克隆以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密度、平均混交率和平均受精率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研究角突臂尾轮虫种群增长参数的克隆在所有的食物密度和克隆组合中,克隆2在2.0×10~6个细胞/m L食物密度下的种群增长率和最大种群密度均最高,克隆3在1.0×10~6个细胞/m L食物密度下平均混交率最高,克隆3和9在2.0×10~6个细胞/m L食物密度下的平均受精率最高.因此,在开展角突臂尾轮虫的规模化培养时,拟首选克隆2和2.0×10~6个细胞/m L的斜生栅藻密度;而欲开展角突臂尾轮虫休眠卵的批量生产,则拟选择克隆3和1.0×10~6个细胞/m L的斜生栅藻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