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梅戏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中角色的舞台动作是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黄梅戏角色三维动作数字化开展研究。首先利用惯性动作捕捉技术对黄梅戏角色动作进行三维数字化采集;然后进行动捕数据的分析处理,初步构建黄梅戏标准动作库,结合Kinect获取黄梅戏演员三维形体数据,建立黄梅戏角色模型;最后采用运动重定向技术实现动作捕捉数据驱动黄梅戏角色动画。  相似文献   

2.
黄梅戏在以安庆为中心而流布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周边城市的文化发生联系。西邻安庆,有"中国古铜都"之称的铜陵在黄梅戏发展中也产生了广泛的艺术影响,铜陵地区独特的矿山文化和青铜文化与黄梅戏有机融合,为黄梅戏在铜陵地区的成长与传播提供了艺术土壤,在艺术特征方面塑造了黄梅戏文化审美的铜陵风貌。基于铜陵地区黄梅戏的发展现状,应从人才培养、剧目创编以及传播渠道等角度提出发展措施来推动铜陵地区黄梅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3.
黄梅戏《徽州女人》以鲜明的特色占据戏曲舞台的一方天地,其将黄梅戏民歌体进行了变异,在传统黄梅戏音乐的基础上运用了现代歌曲体的创作手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黄梅戏的程式化,但确实又为黄梅戏艺术发展探索出又一条道路,值得中国戏曲音乐改革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黄梅戏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有着极强的文化背景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是中华戏曲百花园里一朵瑰丽的奇葩。但由于戏曲的地方局限性等特点,也为它的发展传播带来障碍。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推进黄梅戏艺术的健康快速发展,值得我们思考。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打造精品力作、推出文化品牌,加大地方高校的推广力度,重视戏曲旅游开发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黄梅戏艺术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信息化乃至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引发了黄梅戏生存的巨大危机,也引发了围绕黄梅戏生存发展的诸多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近年来最为普遍的实践模式莫过于黄梅戏与旅游联姻求发展的模式.为此,探讨黄梅戏与旅游联姻求发展的必要性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6.
黄梅戏以带有浓重的生活气息而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大黄梅戏的宣传力度,提出了新的方案,把黄梅戏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发展。文章探讨了黄梅戏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必要性,黄梅戏旅游开发及发展的优缺点、针对黄梅戏旅游开发及发展提出的相对措施和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7.
角色创意是动画片及卡通形象健康发展的源头之一,也是关键的一环,无论是前期的造型,还是后期市场衍生品的开发,都离不开角色造型。本文将从动漫的角度对池州傩戏面具进行分析、归纳,挖掘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再从角色塑造、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8.
恩施傩戏的历史源流及功能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施傩戏,历史悠久,程式复杂,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是巴巫文化与土家文化融合的产物。本文就恩施傩戏的历史渊源、傩祭的程式及其面具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旨在对这一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的研究,推动恩施傩戏的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戏剧观念经历了由"戏"到"曲",再到"戏"、"曲"、"文"的结合,再到"剧"的演化。黄梅戏作为传统戏曲在其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不免地受到剧化观念的影响,本文从黄梅戏影视剧和舞台剧两个角度出发,着力阐释黄梅戏剧化的具体形态和特征。  相似文献   

10.
山棚杂戏是韩中传统假面戏的主要传承途径之一,而韩国的《老长戏》和中国的《大头和尚》都与傩戏有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笔者对韩中山棚杂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兼论山棚假面戏与傩戏之关系,得到如下三个结论:第一,宋朝的鳌山杂戏和高丽的山台杂戏就其活动性质和表演情况基本一致。但14世纪以后,韩中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朝鲜的山台杂戏,跟明清的鳌山杂戏不同,其主要目的限于宾礼即接待明使或清使,这一点也让笔者认为山台杂戏本来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笔者认为韩中两国的《老长戏》和《大头和尚》都来源于同一个源头,日本《教训抄》所载的伎乐为其有力的源头之一。第三,《大头和尚》与傩戏之关系是不容易下定论的问题之一,但从秧歌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大头和尚》和《老长戏》都与傩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桐城市是桐城文派的故乡,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如黄梅戏、桐城歌、十番锣鼓、打连厢等,其中桐城歌、黄梅戏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吸收世界上的一切优秀音乐文化,可以开阔我们音乐文化视野,丰富我们音乐教育内涵,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本土音乐文化所占比例过小,学前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师专作为培养学前教师的“母机”,更应重视“母语”音乐文化教育,许多优秀的桐城民间音乐文化可以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资源来开发和利用。本文分析桐城音乐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与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开发利用的步骤与方法、原则与策略、意义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黄梅戏《贵妇还乡》改编自瑞士著名剧作家迪伦马特的同名作品,是以吴琼为首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群体倾力创演的一部具有音乐剧色彩的当代黄梅戏。该剧大胆地走出了一条将西方的音乐剧与中国本土黄梅戏相结合的路径,从编剧到音乐,从导演到编舞,从舞美到服装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革新,同时也从当代戏曲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取向等方面彰显了拓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蓝桥会》是黄梅戏七十二小戏之一,演绎了蓝玉莲与魏魁元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这一故事缘起于尾生事迹,后结合了唐代裴铏的小说《裴航》,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但黄梅戏《蓝桥会》的主题却由最初的赞美尾生重信义变成了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蓝桥会》也凭借着黄梅戏独特的魅力及演员的精彩演出,突出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4.
黄梅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4):129-132
黄梅戏《徽州女人》以其鲜明的特色占据了戏曲舞台的一方天地,它在沿袭黄梅戏基本美学特征的同时,又将其进行了变化与拓展,即“柔”中带“刚”、“俗”中见“雅”、“嗲”而不“腻”、“杂”而可“融”,这种美学上的创新使该戏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即传统唱段较少、过于依赖舞关等非音乐因素等。该戏的成功与不足为中国戏曲音乐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被应用于传播的诸多领域,为传播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广阔天地。当前,黄梅戏的跨文化传播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借助编码解码理论,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思考:充分理解与挖掘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注重适度的文化移情,借鉴和吸收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素材,高度重视翻译编码等。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石柱土戏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部长江南岸,是历史上长江文明和巴文化的交融地带。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土戏是重要代表之一。通过对石柱土戏的调查,使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到土戏内涵,便于更好地保护和研究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石萍 《科技咨询导报》2009,(30):113-113
傩是一种"祭中有戏,戏中有祭"的仪式,仪式的过程具有祭祀、驱鬼和祈福的作用,而傩戏具备了既娱神又娱人的特点。广阐宫为新化县传承五代之久的巫傩老坛,与当地梅山文化密不可分,结合当地人们熟悉的故事内容和新化方言来演唱的傩戏曲目,通俗易懂,风格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正宁都中村傩戏是赣南地区唯一活态演出的傩戏,活跃在江西赣州市宁都县黄石镇的中村,已有400余年历史,有史记载的代表性传承人有余顶万、黄坛如、秦性初、黄沐迪、曾传灶等33位。因为其在民众世俗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寄予了当地民众祈福禳灾、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又因其表演的古朴和声腔、剧种、剧目的特殊而具有重要价值,有学者称之为赣州客家非遗"活化石"。中村傩戏2006年入选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目前省级代表向传承人为郭显椿。  相似文献   

19.
福建乡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和品牌建设上进行多种方式的探索,例如,武夷山五夫镇以节庆和集体婚礼等活动,将"朱子婚礼""龙鱼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消费的服务性产品;长汀县中复村依托红色文化进行系列文创产品开发等。该文选取福建省三个非物质文化开发示范村为研究对象,展开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对福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构建了品牌价值评估模型,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价值进行纬度识别,从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视角为福建乡村振兴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萍乡傩舞考     
萍乡曾被民间誉为"中国傩文化之乡",其中萍乡湘东傩面具、芦溪南坑车湘傩舞、上栗傩舞、安源傩舞相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萍乡傩庙(殿)目前数量多达100余座,傩面具2000多具,以及傩文化中的傩舞、傩戏、傩符、傩卦、傩兵器等种类繁多,其中傩舞、傩戏是萍乡开展傩事活动的主要形式.本文就萍乡傩舞的历史源流、文化特性、傩舞的类型和种类、傩舞的地域分布加以考证,同时介绍了萍乡傩舞的传承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