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板凳龙原是广西传统戏剧——彩调剧中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已有近两百年历史。然而已经传承有两百年历史的作为中国本土民俗民间艺术文化之一的板凳龙,如今却香火难续传承陷困境。所以该文分析了桂林福利镇板凳龙的历史与现状,并探讨了如何传承板凳龙文化,解决其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及历史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对徽州民俗体育的内涵、特征、功能和变迁展开论述.结果表明,徽州民俗体育是在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徽州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带有显著的农耕性和宗法性特征,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主要依存于节日民俗.对徽州民俗体育进行挖掘和整理,努力保持它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原真性和多样性,使这一优秀文化得以弘扬,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板凳龙在当代高校体育教学中深受学生喜爱,板凳龙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有文化价值、娱乐价值、健身价值和竞技价值。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挥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作用。通过深刻剖析板凳龙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安徽淮河流域民俗体育"凤阳花鼓"的变迁与传承进行研究,发现"凤阳花鼓"源于凤阳本土,集"歌、舞"为一体的原生态民俗体育项目;变迁与自然条件、政治、经济、民众生活方式戚戚相关;传承路径主要分为3条:民间变异传承的沧桑之路、政治服务传承的谋略之路、花鼓艺人再生传承的发扬光大之路;新中国成立后,"凤阳花鼓"再获发展新机遇,普及为民众健身娱乐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徽州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徽州民间文艺表演是徽州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直观的呈现形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徽州民间文艺表演融入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融入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推动黄山旅游品质革命和全域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6.
《潍坊学院学报》2016,(6):54-56
以时间序列为基础,研究近三十年内(1986-2016)民俗体育的流变与传承研究情况,并且进行梳理总结,发现近五年(2011-2016)是民俗体育流变与传承研究的高峰期,并且本论文对主要研究方向进行汇总分析,发现主要集中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探析;民俗体育的流变与传承-以某一个项目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民俗体育、社会转型下某地区民俗体育发展现状探析;少数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及民俗体育课程及价值研究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从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民俗特征和新安理学三个方面分析了徽州休闲体育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研究显示:自然地理特征为徽州休闲体育文化奠定了厚重的物质基础,民俗特征促成了徽州休闲体育文化的形成,而新安理学却对徽州休闲体育文化的汇聚提炼了精神素材.  相似文献   

8.
通过历史和文化的视角进行研究,分析了我国民俗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追溯了民间庙会与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探讨了民间庙会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优势和作用等相关问题,并提出如何利用民间庙会对民俗体育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民俗语汇即反映民俗事物的词语。如,"年夜饭""腊八粥""相门户"等。前人对民俗语汇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其性质、源流以及生成等概念化的研究,很少有人从文化内涵、传承方式的方面来研究,本文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民俗语汇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体,从东北民俗文化传承的角度着重调查研究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共建两岸"共同家园"角度切入,对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创新进行研究.分析了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创新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创新的基础,即同根同源血缘宗亲、闽台客家民俗体育项目的相通性、共同家园对闽台客家民俗体育发展的诉求;并从理念、产品、渠道和模式四个角度提出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创新的途径,旨在传承与发展闽台客家民俗体育的同时,进一步推进闽台经贸、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1.
为摸清闽台民俗体育资源家底,有利于后续开发其综合价值需要,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考证等方法,考察闽台地区民俗体育文化资源项目。研究发现:闽台民俗体育资源可分为健步体能、竞速体能、杂耍表演、操舞表演、游戏竞赛、武术健身、投掷娱乐、棋艺娱乐八类;闽台民俗体育资源空间分布呈现闽南比闽北集中,闽东沿海相比闽西内陆较沿海岸线线分布,台湾集中于全岛沿海环状分布;闽台民俗体育资源既具有小区域性、频繁化、多元化共性特点又具有传承层差异、组织度差异的异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分析法对洛川蹩鼓的变迁及传承进行研究。认为:洛川蹩鼓的起源与先民们对鼓的多符号神通崇拜和鼓在历史军事中的工具理性功能密不可分;洛川蹩鼓由起初的军事、祭祀、娱神和祈祷等神圣化角色扮演向娱人、表演、到教育、健身等世俗化变迁的过程中,呈现出了越来越宽泛的适应性功能;洛川蹩鼓传承载体主要依附于陕北秧歌、社火、庙会、转九曲等陕北民俗节庆仪式;洛川蹩鼓在传承中存在角色神圣与世俗化断裂、象征战争的武鼓与表演化的文鼓断裂;这种断裂一般以机构符号记忆和传统乡土社会的仪式而得以弥补;寄生于陕北秧歌和传统乡土社会民俗仪式是洛川蹩鼓生存与传承的文化基石。  相似文献   

13.
太湖流域的渔民创造了具有浓郁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界定了渔家民俗体育的涵义,分析了太湖流域渔家民俗体育的表现形态、传承危机以及传承策略。研究结论:太湖流域渔家民俗体育的表现形态分为娱乐类、祭祀类、军事类以及竞赛类等几种;当前太湖流域渔家民俗体育面临生态环境遭受影响、传承人数量骤减、发展势头受到遏制等危机;当前需要打造渔家民俗体育生态文化保护区、构建渔家民俗体育传承人培育体系以及促进渔家民俗体育项目的产业转向,从而有利于太湖流域渔家民俗体育的现代传承。  相似文献   

14.
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及影响,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了发展与传承.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对民俗活动中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研究,以民俗活动花鼓灯为研究对象,探析民俗活动中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并为民俗活动和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支...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人类学的视角对民族民间体育传承研究的维度进行探索,指出我国民族民间体育传承研究应该存在二个维度:第一,发展研究,在"现代成长与传统发明"的动力驱动下研究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发展问题,多视角地研究其保护与开发.第二,民俗研究,在"多点民族志"的田野调查中,反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下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6.
正板凳龙是一种舞龙活动,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板凳龙民俗在福建大田县、永安青水畲族乡、福清市(高山镇、三山镇、沙浦镇)、尤溪梅仙镇和浙江金华婺城区金东区、东阳市、浦江县、东阳市等地都有存在,其中尤以福建大田县板凳龙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探讨了徽州戏曲中的体育元素;研究显示:徽州戏曲在其形成、发展与完善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体育元素。体育元素作为徽州戏曲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它形成了徽戏独特的舞台艺术特色,表现了徽戏独特的剧情要求,发展与完善了徽州戏曲。徽戏中包含典型的体育元素有:角色行当中的体育元素,武打技巧表演中的体育元素,歌舞伎艺中的体育元素。  相似文献   

18.
以民俗体育中"字门拳"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文献资料、社会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江西字门拳的起源、技术特点等进行分析,并对江西字门拳的传承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以引起人们对民俗体育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注,为其他地区民俗体育的保护及民俗体育文化环境的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人类学的仪式理论与民俗体育文化进行分析,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俗体育就是一种仪式活动。因此,我们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应该大力依靠仪式活动。在民俗体育传承过程中,认清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正确对待民俗体育文化;在具体实践中,不能以简单、强制的法令形式让民俗体育退却;可将民俗体育文化的象征意义建构为城市精神,为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20.
采用访谈法、实地调查等方法,对皖江城市带小城镇民俗体育的存在现状和发展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加大小城镇政府服务民俗体育发展的力度,努力提高本地区居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充分利用本区域人力资源来挖掘和革新民俗体育,将小城镇居民的全民健身与区域民俗体育有机结合,提升民俗体育在皖江城市带小城镇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促进小城镇两个文明的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