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桐城派在有清一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被誉为文坛正宗,影响长达二、三百年之久,但到后期已呈衰退之势,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文学自身变革的需求.正是在这一独特的历史语境下,曾国藩通过对桐城派的改造和革新,使其再度走向"中兴",并影响了清朝末期半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2.
晚清政坛,湘军集团式微,淮军集团崛起。作为绵延了两百多年的文学流派,后期桐城派与淮军集团由于地缘上的独特关联,更因曾国藩与李鸿章之间的师友渊源,产生了交集与结合,这种结合主要是通过淮军政治领袖李鸿章得以实现。通过考察后期桐城派与李鸿章之交往,探究后期桐城派对淮军政治、文化之贡献,厘清淮军政治对后期桐城派发展与承传之影响,从而为全面研究桐城派以及晚清重臣李鸿章提供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3.
后期桐城派通常等同于湘乡派,而曾国藩之后,淮军文化取代湘军文化成为桐城派的最重要依附性力量。通过辨析吴汝纶与李鸿章的交往关系,梳理吴汝纶的李鸿章历史形象初次塑造,更能看清桐城派的政治观念。李鸿章是晚清现代化运动的开拓者,是淮军政治集团的领袖,在其三十年励精图治而遭遇甲午之败与庚子之乱后,李鸿章从"能臣"跌入"罪人"。桐城派后期宗师吴汝纶不遗余力为李鸿章辩诬,通过编辑出版李鸿章文稿、撰写李鸿章传记树立李鸿章的改革家形象。后期桐城派古文对淮系政治的文化建构与历史书写逻辑,是考察晚清民国直至新文化运动时期桐城派古文发展转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明清八大家之一的曾国藩作为桐城派的中兴大将,在诗文作家论上提出"读书多,积理富"的观点,要求作家博览群书,善于借鉴历代作品的精华;认为作家必须具备放眼天下的宽广胸襟,培养"闲适之趣";作家还要有自己的个性,具有"倔强不驯之气"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援引“经济”入“义理、考据、辞章”之中,使桐城派所恪守的道统有了现实的内容。曾国藩又不废“藻丽”之语,相反,他很重视文学语言的优美流丽。为医治语言的枯涩,他提倡从辞赋中汲取养料,骈散并用。  相似文献   

6.
刘颖 《科技信息》2007,2(2):144
在19世纪中叶,文坛出现桐城派“中兴”的局面,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部分桐城派文人的不懈努力也是促成桐城“中兴”的因素之一,本文试从此处入手,着重分析兼备文学素养和政治地位两方面条件的曾国藩,在桐城“中兴”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之后的湘乡派与儒家道统、文统日渐疏远,以薛福成最为显著。薛福成的散文脱出桐城派的巢穴,以自由畅达的文字比较中西文明,论证除弊兴利的救国方略,启迪了晚清维新志士,推动了新文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董业明 《枣庄师专学报》2004,21(3):12-19,61
曾国藩立足于湖湘文化的"士大夫之学",具有坚忍不拔、卓厉敢死的坚毅品格和博观约取、实践检验、另辟蹊径的为学精神,其学习思想的核心价值是重实践,这和"为己"、"自得"之旨是一以贯之的,也是湖湘文化传统的最重要的特征.曾国藩的学习思想对于推进洋务运动、解决中西文化撞击,具有无庸置疑的积极作用.曾国藩的读书为学之道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9.
湘军首领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中兴名臣,他对延续清王朝的命脉.乃至对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所谓过犹不及.对曾国藩的评价也应该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准则,过度地拔高和过度地贬低其地位和作用都不是严肃的治学态度.当下学术界就有一种过度拔高曾国藩的地位和作用的倾向,<湘声报>2007年1月29日刊载的<人文双峰影响百年——对曾国藩现象的文化解读>一文,提出."近现代湖南能引领中国,这其中与曾氏不无关系.可以说,曾国藩影响了湖南,湖南影响了全国"、"曾国藩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现代文化的创造者"的评价就有过分拔高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介绍了刘大櫆的一生简历,然后着重论述了刘氏对于桐城派古文的贡献以及其较为进步的、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情况,最后阐述了刘氏在桐城派中的地位以及刘氏和桐城派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的智囊团 曾国藩出身农家,资质并非上佳,但几乎以一己之力平定太平天国,封侯拜相,位极人臣,成为“中兴第一名臣”,其后更是直接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等领域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对其更是推崇备至,  相似文献   

12.
作为北宋时期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欧阳修对中国文化贡献巨大,对后世影响至深。从古文创作的理论和散文作品的特点来看,他对清代桐城派尤其是其创始人方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关于"文"与"道"的关系、关于古文的艺术标准以及"清真雅正"的散文特点等方面使中国散文的优秀传统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桐城派在五四时期,并非抱残守缺,而是有自己的声音。五四学人面对桐城派心情复杂,一方面基本都受其滋养,另一方面又接受现代学术的熏陶,两者相互交融,呈现出现代学术对桐城派不同的态度。影响他们态度的原因,可归纳为两条:一是时代思潮,二是师承渊源。从五四学人对桐城派的态度,既可窥见桐城派在现代学术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样貌,也可发现现代学术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在担任礼部侍郎期间,开办了一个专讲理学的讲堂。京城中不管满族权贵还是汉族官员,都慕名前去听课,其中就有李鸿章。曾国藩很是欣赏他,常对人说:"此人将来必成大器,是栋梁之才。"但时任翰林院庶吉士的李鸿章运气实在不怎么样,每次向皇帝呈的奏折都被晾在一边,弄得他心里很是郁闷。听说曾国藩要带  相似文献   

15.
在曾国藩的家训思想中,家庭伦理教育思想居于重要的地位.孝悌乃家和之方,勤俭乃兴家之本,谦敬乃交接之要,知足乃自保之术这四个万面是曾国藩家训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它对于社会主义家庭伦理道德的教育有其独到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李兆洛看乾嘉时期的"骈散合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骈散合一"理论是清代骈、散之争的产物,在乾、嘉文坛中颇具影响.而在众多"骈散合一"论者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李兆洛.正是他,明确提出了"骈散合一"的理论,并对它作了阐述.本文试图从李兆洛入手,探讨清代骈文派、桐城派、阳湖派的"骈散合一"理论及与李兆洛理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对该理论兴起的原因及影响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7.
桐城派不仅以其文风闻名天下,受“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以吴汝纶为代表的一批晚期桐城派作家还积极投身于教育,倡导并施行“学行”与“德行”并重的思想,培养了众多德才兼备的成功人士。其“德行”观对当今的学校德育仍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针对新课改中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缺失的两种现象,本文分析了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目标、内容和方法上提出了渗透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发生了猛烈碰撞。作为大清王朝坚贞不二的儒臣,曾国藩能抛弃“天朝上国”盲目虚骄之情,从理学家藩篱中冲出来,放眼世界,在维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接纳近代西方先进文化,徐图自强,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起于桑陌,一生事功,学问名噪天下。虽拜相封侯,官至一品,但也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子之道:读书之道;修身之道,勤俭之道;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桐城派晚期作家陈澹然所著的《权制》和《寤言》等,立足原始史料,从行政区划改革、外交布局调整、人才培养、建立近代化军队四个方面介绍了陈氏的军政主张,分析了陈氏这些变法主张所产生的背景,论述了其主张的独到之处和积极影响,即开拓了时人眼界、丰富了桐城派学术内涵等;同时,也揭示了其主张的局限性,认为陈澹然的军政主张无法适用于近代战争,并不能有效抵御列强入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