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建筑行业发展也将面临较大的变革.随着建筑业信息化及装配式建筑相关行业政策的出台,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已达到中期发展阶段,装配式建筑在管理过程中由于质量检验标准不规范、各参与方的协同管理水平较低、"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理念尚未形成、新型智慧信息化综合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  相似文献   

2.
叶航 《河南科技》2022,(7):146-149
精益建造在国内逐渐受到重视,这一理念在越来越多的工程实践中得到应用.但是,最后计划者技术作为精益建造理念实现的最重要的工具却在国内极少被关注.针对这一问题,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识别提取了14个应用障碍因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了因素间的层级关系.结果显示,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和企业缺乏使用LPS的内在动力是阻碍LPS...  相似文献   

3.
在开展装配式建造管理质量控制工作的过程中,要想最大限度的保证质量,BIM思想和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本文首先对装配式建造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研究,其次研究了在相关工作的开展过程中BIM思想和激光扫描技术应用的现实价值,最后从装配式建造管理工作的开展与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两个角度出发分别研究了BIM思想和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策略。在此基础上,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BIM和激光扫描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不断发展,其质量问题也备受关注.本研究经过查阅文献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了11个影响装配式建筑质量的关键因素,基于解释结构模型(ISM),对影响装配式质量关键要素之间关系进行分析,构建质量结构模型并进行层级分析,进而对装配式建筑质量提出针对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预制构件运输、储存情况和施工规范程度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将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结合,提高装配式叠合板设计精度、构件生产效率及施工质量,实现项目智能化、精细化管理,为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方法法】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应用BIM技术对装配式叠合板拆分布置、钢筋深化、孔洞预留、构件节点连接等阶段进行深化设计。【结果】结果表明,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叠合板的深化设计能有效解决施工中混凝土浇捣质量及安装难题,使构件设计更精确,提高施工效率,节约成本。【结论】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能有效解决深化设计中的难题,确保各环节的效率与质量,促进装配式建筑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对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在建筑工程中受到广泛应用,但因装配式建筑存在一定问题,且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给建筑业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现就建筑信息模型及全生命周期管理进行阐述,对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总结建筑信息模型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加强对绿色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掌控,减少风险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的影响,降低安全事故率,有必要对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进行研究。【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识别绿色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熵权法与灰色关联度法对各个施工安全风险指标进行组合赋权。【结果】得到重要度前三的影响因素:人员技术熟练度、施工吊装成本和预制构件的质量和强度。【结论】应着重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施工吊装工具与吊装方案的选定及装配式构件质量监督和管理三方面进行风险管控,从而降低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安全风险,促进装配式建筑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对精益生产思想核心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小型制造业实施精益生产的重点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我国中小型制造业如何搞好精益生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证探索精益生产、融资能力和企业价值间的关系,即研究实施精益生产能否提高企业价值,以及融资能力是否中介精益生产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以2011—2015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倾向值评分匹配法和倍差法相结合的方法来控制样本的选择性偏误和减少内生性。研究发现企业实施精益生产能够带来企业价值的显著提升,且融资能力显著中介了精益生产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装配式建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为了提高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应用效果,先进的科技如VR和BIM等也得到有效应用,从而实现了对建筑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有效控制,提高了项目管理效果,提高了工程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利于提高施工建设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装配式建筑项目质量管理由于缺乏经验,严重影响其质量、成本和工期管理水平等问题,本研究以识别影响因素和厘清因素之间关系为突破口,探索提升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的新思路。【方法】首先,应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识别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影响因素;其次,构建影响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的DPSIR模型;最后,利用TOPSIS法测算影响因素相互贴进度。【结果】按照重要程度对影响因素排序,相互贴近度结果为:压力>状态>驱动力>影响>响应。【结论】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妥善处理各参与方间的合同关系、提高人员质量管理意识、认真选取机械材料设备等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以来,安阳市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快与国家知名大专院校的联系,引进项目,开展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组织开展开放创新合作共赢北上专项行动。活动共收集技术需求49项,发布安阳市科技创新政策文件7个,安阳市河南远大可持续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建筑标准设计院有限公司合作的"国家级装配式钢结构示范基地"项目现场签约。项目签约后,该公司与中国国家建筑标准院合作研发《装配式钢结构2.0》建筑技术已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切实降低建筑碳排放,满足“双碳”发展背景下建筑业的发展要求。【方法】通过对一种新型装配式混凝土夹芯拱形屋盖进行分析,探讨该结构的空间构形特点,研究空间曲面夹芯拱形板的力学性能、热工性能及装配施工技术。【结果】研究表明,装配式混凝土夹芯拱形屋盖力学性能好、承载能力高,夹芯保温层能够有效改善热工性能,屋盖单元的预制生产、装配施工方便。【结论】根据建筑结构设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混凝土夹芯拱形屋盖的关键装配施工技术,并提出了优化策略和建议。本研究可为我国寒冷采暖地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以系统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理论为基础,从我国建筑企业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中小建筑企业综合施工能力.并从财务状况、施工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企业信誉和发展能力5个方面构建了中小建筑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此综合指标体系为基础,构建了中小建筑企业模糊综合评价管理模型.为我国建筑企业尤其是中小建筑企业综合评价管理提供了系统化方法,并为业主单位及建筑企业相关单位对于施工企业综合能力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装配式建筑造价居高不下的现状,为了降低土建工程中PC构件的成本,研究了预制构件种类、组合方案、工期等因素对装配式造价的影响.以主体结构中不同预制构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预制构件比例、成本增量、工日比等经济指标,结合工程实例对装配式建筑进行了优化造价分析.结果表明,双叶叠合墙构件成本造价最低,可大大降低装配式造价的成本增量,而叠合板的成本造价最高,应当避免;采用多个预制构件且优先增大竖向构件的预制比例的组合方案可满足提高装配率和有效控制造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承包商的视角出发,探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成本风险因素。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技术,其在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和相对较少的经验积累,装配式建筑项目可能面临一些成本风险。通过对装配式建筑施工成本风险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可为承包商提供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成本风险。【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承包商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面临的成本风险因素,通过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法,评估不同因素对成本风险的影响程度,并为承包商提供参考和建议。【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设备使用成本风险、工程管理成本风险、物流成本风险是影响装配式建筑施工成本风险的主要因素。【结论】本研究对于承包商降低成本风险、提高施工项目成功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装配式建筑就是在工厂进行建筑构件的预制,在施工现场进行装配的建筑。装配式建筑的优点是施工周期短、人工成本低、建筑质量高,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装配式建筑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从当前高职学生学习现状入手,分析了现阶段高职院校建筑识图与CAD课程的开设现状,并重新科学定位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从课程内容的整合、分层次教学、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形式、考试模式以及行业规范、行业人才需求等几个方面,探索了高职院校建筑识图与CAD课程的改革内容和改革方向,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在建造房屋中使用钢结构的国家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末的英国,一百年后法国工程师埃菲尔建造了著名的铁塔,渐渐地人们也开始尝试建造钢结构的独户住宅.早期的钢结构仅是部分构件、配件用铸铁、熟铁制成,到了19世纪80年代结构型钢的出现加快了钢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发展,使钢结构建筑在20世纪60年代实现了其第二次理论和实践的飞跃与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制造企业进行“智改数转”时需要以流程优化为前提的背景下,针对电气设备交货周期过长的情况,设计了一种系统的精益改善分析方法。【方法】首先,对全生产周期内不同阶段的耗时因素进行建模;其次,基于多色集合理论提出了一种影响因素权重矩阵与影响力评估方法,以找出关键影响因素;最后,结合企业现状和改善目标确定精益改善路径并实施。【结果】利用此方法对N公司旗下T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精益改善,使其交货周期从19~25 d缩短为16~20 d,满足了T产品在3周内完成交货的精益改善目标。【结论】该精益改善实例印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实用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