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内蒙古地区部分玉米种质资源籽粒的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及与农艺性状的结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与单株产量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生育期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②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含量与粗脂肪含量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③玉米籽粒中的总淀粉含量与单株产量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粗蛋白含量存在着显著负相关关系;④通过一定的育种途径可以将高蛋白高产、高蛋白矮杆,高蛋白高油、高油高产、高淀粉高产与矮杆早熟等性状结合。 相似文献
2.
用2个籼型裟光温敏核不育系和7个粳型广亲和品种为材料,按NCⅡ设计配制杂交组合,获得亲本、F1及F2代的籽粒群体,对8个主要品质性状和6个农艺性状进行测定,按混合线性模型的分析方法对品质性状与农艺之间的遗传方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籼粳亚种间杂交组合中,稻为理化品质性状与植株农艺性状之间遗传协方差大都不直接加性/母体加性协方差,外观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之间的遗传协方差则主要是直接加性/母体加性协方 相似文献
3.
籼粳杂交稻米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之间的遗传协方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2个籼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和7个粳型广亲和品种为材料,按NCⅡ设计配制杂交组合,获得亲本、F1及F2代的籽粒群体,对8个主要品质性状和6个农艺性状进行测定,按混合线性模型的分析方法对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之间的遗传协方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籼粳亚种间杂交组合中,稻米理化品质性状与植株农艺性状之间的遗传协方差大都为直接加性/母体加性协方差,外观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之间的遗传协方差则主要是直接加性/母体加性协方差和母体加性/母体加性协方差,细胞质效应协方差也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4.
用4种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及3种不同处理时间处理田两优4号种子进行多倍体诱导。结果表明:秋水仙素对杂交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及胚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有助于稻穗的伸长;植株高度升高;每穗实粒数与总粒数减少;千粒重增加,结实率下降。胚芽的长度随处理时间增加而变短;穗长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穗长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5.
大麦品质和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相结合的统计方法,逐级追溯影响大麦单株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麦胶含量、淀粉含量的性状,进而研究了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决定大麦GYP的主要性状是海株粒和千粒重,高产的关键是打破两者的负相关;②决定PC的主要性状是氨基酸总量,而对TAA影响最大的是谷氨酸;③大麦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双低油菜单株生产力——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H090等10个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单株生产力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年度内单株生产力与各艺性状的相关性各不相同。同一相关性年度间比较存在差异,但通过测验其相关程度一致;分析表明单株生产力与各主要农艺性状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通辽地区沙地水稻生产上常用的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单穴产量与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空粒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其它性状呈不显著负相关;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实粒数、千粒重对产量具有正向效应,而生育期、株高、分蘖数却对水稻的单穴产量具有负向效应。在沙地衬膜条件下,应选择穗长、生育期适中、千粒重大、分蘖数较少、实粒数多、株高适中的品种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INGER水稻种质主要农艺性状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INGER提供的“灌溉稻极早熟,早熟观察圃”种质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及通径分析,并对这些种质在育种中的利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山栏稻是海南特有的一类旱稻种质资源。利用相关分析和灰关联分析等方法对22个海南山栏稻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山栏稻群体的稻穗普遍较长,结实率、千粒重、出糙率、精米率、胶稠度和碱消值普遍较高,水分含量普遍较低,糯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干基)含量均未超过1.6%且胶稠度均为100;山栏稻群体有效穗数、总粒数、实粒数、垩白粒率、垩白度和透明度等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与主要品质性状有显著或极显著线性关系的农艺性状有株高、有效穗数、千粒重;穗长、千粒重、结实率与主要品质性状关联度较高,有效穗数与整精米率的关联度较高,株高与粒长(长宽比)、胶稠度、出糙率、整精米率的关联度较高。研究结果可为海南山栏稻优良品系选育和水稻不同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籼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代余军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
用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对舢粳亚种间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被测性状之间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其中,株高与实粒数、结实率,穗长与总粒数、实粒数,总粒数与实粒数和结实率,以及实粒数与结实率之间具有显著的表型相关,总粒数与实粒数,实粒数与结实率,以及穗长与株高和结实率之间具有显著的遗传相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大多归因于显性效应,而粒重与穗长、总粒数和实粒数之间,以及总粒数与实粒数之间还具有极显著的加性相关 相似文献
11.
该文对2001-2010年四川省审定的杂交水稻中籼迟熟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多元分析.结果表明:结实率是极为活跃和重要的因素;其次是稻瘟病病级;之后是全生育期、株高、穗数、粒数和粒质量.因此,四川省杂交水稻中籼迟熟品种的高产育种方向应是在保持现有全生育期的状态下,适当降低株高,在主攻结实率的同时,协调好穗数和粒质量,强化抗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区试籼型杂交稻稻米品质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晓雯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3):77-82
按照农业行业标准NY/T593-2002,对2003-2005年福建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282份籼型杂交稻新品种的11项稻米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3年3种稻作类型杂交稻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粒长、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差异较小,而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透明度的差异较大,相应性状的变异系数表现趋势较为一致.以5项评价指标的优质达标率综合评定的优质达标率仅为2.78%~16.12%,尤以早籼杂交稻表现最差.中籼和晚籼杂交稻优质达标率年度间提高较快,2005年比2003年分别提高了34.33%和15.57%.根据福建省稻米品质现状,我省稻米品质改良应以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提高整精米率,兼顾其它品质指标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于1992年实现棉花三系配套以后,即开始强优势组织的选配,比较和筛选工作,1999年已初步育成了几个较好的杂种材料,强优势杂种Co.7-1和Co2-1分别比对照品种新陆早7号增产47.2%和31.9%,且纤维品质优于对照;特别是Co.2-1具有更粉 纤维品质,比强度为22.0cvN.tex^-1,大大优于对照品种(19.5cN.tex^-1),其次为Co.p-1和Co.2-1,其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23.5%和23.0%,超标差均达5%显著水平,更为可贵的是二者均具有十分优良的纤维品质,2.5%跨长分别为29.53mm和29.33mm,比强度分别达22.47cN.tex^-1和22.97cN.tex^-1,应进一步研究其优良性状的稳定性,为推广应用这些优良杂种做好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4.
优质稻穗部性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育成的桂花香品系及目前广东优质稻生产中3个当家品种的主要穗部性状与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表明,优质稻单株有效穗数与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实粒数与冠层3片功能叶的叶宽、灌浆期叶面积指数(LAI)等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株高与千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每穗实粒数和单株有效穗数呈负相关。试验结果说明,在一定株高范围内,适当增加冠层3片功能叶的叶宽、减小这3片功能叶的张角,同时增加叶面积指数、茎秆直径是优质稻株型改良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5.
优质稻株的农艺性状与稻米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测定桂花香等4个优质稻品种的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农艺性状中的穗枝梗数和穗总粒数、穗实粒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成穗率与穗长之间,穗复枝数与穗总数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有效穗数与茎宽之间,千粒重与穗复枝数、穗实粒数均呈显著负相关。稻米品质中的糙米率与精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精米率与整精米率、蛋白质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碱消值与直链淀粉含量之间,垩白率与糙米率、蛋白质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精米率与垩白率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农艺性状与稻米品质之间不呈显著相关。单株生产力对蛋白质含量的直接影响是负值,而生产力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是正值,直接影响比间接影响大。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冀东地区夏玉米农艺性状对籽粒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22个夏玉米品种的籽粒产量与9个性状的关联度。结果表明:行粒数、单位面积穗数、株高、出籽率与夏玉米产量关联度最大,说明这些性状对产量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本生态区夏玉米生产中,提高果穗的行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同时选择株高适宜、出籽率较高的品种是提高夏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连作晚稻田中的秋籼,对连晚直播粳稻的产量影响很大。含籼1%减产2.5%,但未选显著标点;含籼5%减产17.0%;含籼10%减产22.1%;含籼超过15%减产32.6%以上,均达到极显著标点。所以,连晚直播稻的含籼率临界值为1%。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和每穗实粒锐减。 相似文献
18.
以水稻温敏核不育系HD9802S配组的HD9802S/湘早92和HD9802S/荆楚15的F1和F2代为材料,对这两个杂交早籼稻组合F2群体的花粉育性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F2群体中可育株数和不育株数经卡平方测验符合3:1的理论比例,初步确定温敏核不育系HD9802S的雄性不育性由一对主效隐性核基因控制;同时根据F2群体花粉育性表现出连续分布的特征,推测其雄性不育性还受其他微效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分析调查新育成的优质水稻桂花香品系及目前广东优质稻生产中3个当家品种的主要农艺性。调查表明,桂花香品系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株高在90-100范围内,适当增加分蘖能力、减小冠层3片功能叶的张角和增加叶面积指数(LAI),是优质稻株型改良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