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8年,周立波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说《山乡巨变》发表的当年,即有人对他的创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批评者毫不客气地指出:“《山乡巨变》在人物塑造——特别是新人物的塑造上是有缺陷的”,而且,“在小说中感觉不到那种农民从亲身体验中得出的‘除了社会主义,再无别的出路’的迫切要求”。不久,另一位批评者也表达了与此相似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12月2日至3日,记者来到资江边美丽的城市——益阳采访。益阳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故乡,上个世纪50年代,作家在家乡深入生活,以《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等名篇著作真实地记录了益阳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次短短的两天采访中,记者同样惊喜地发现,在对安全生产的认识、观念、监管上,益阳也正在发生着巨变!益阳市安监局局长邓水松告诉记者,益阳市属于洞庭湖区,交通非常便  相似文献   

3.
周立波说自己在创作《山乡巨变》时,着重考虑的是人物的创造,同时把农业合作化的整个过程编织在书里。这就决定了他的最好选择,即采用人乡干部邓秀梅的视角来结构全书,只有她才具有联系上下、掌握全面信息的可能。合作化运动可说是急风暴雨,中央和省委都抓得很紧。中央规定省委五天一汇报,省委要地委三天一报告,县里天天催区里,区里给每个乡下达了指标,人人紧张。  相似文献   

4.
在一本旨在总结新中国十年文学成就的书中,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得到了如下评价:“作者饱含着热情,对他故乡的一切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并保持一种新鲜感觉。在它里面,那迷人的南方景色、场会上的吵闹,少女们的嬉笑、情侣间的密语,乃至草屋里老家长的貌似威严的斥骂,都带有着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5.
文学批评家对<不能走那一条路>主题的阐释,深刻地影响了<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到<艳阳天>的写作.在整体的社会政治文化机制的规训下,作家们都力图把合作化运动中的矛盾冲突纳入两条路线斗争的叙事规范中,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也就在单一主题的表现中完成了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十七年时期赵树理和周立波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双重视野,探讨了它们各自的存在状态和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指出正是它们问的内在矛盾和分裂,使作家的创作陷入团境。  相似文献   

7.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两部长篇小说,都曾获得国际文学大奖,他们取得的成就是不朽的。两部作品同样是描写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但写法并不完全一样。丁玲的作品重在表现土地改革对农民带来的思想意识上的震撼与变化,剖析深刻而意蕴深厚;周立波的作品重在描写土地改革的伟大业绩,叙事简洁而气势恢弘。两部作品双峰并峙,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表现土地改革运动的不朽史诗。  相似文献   

8.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转眼间,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捧《辉煌六十年——江淮巨变》这本书,读到《百姓生活喜变迁》时,我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9.
《失去的金铃子》是一部“往事追忆型”的诗化小说,借抗战时期三峡小镇“三斗坪的故事”描写了一个女孩子的成长过程。小说充满了对淳朴的山乡大自然的无限眷念,蕴涵着透彻的人生感悟、深刻的人性描写,是作者于“绝望的寂寞”中对生活意义的追寻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十七年文学”的研究在“重写文学史”的语境中需要巨大的学术勇气,董之林在以《热风时节——当代中国“十七年”小说史论(1949~1966)》为代表的学术论著中,撬动了对“十七年文学”的一些凝固了的结构和定论。董之林通过对周立波、赵树理、李辈、路翎、王蒙、邓友梅等作家在“十七年”中的创作所作的透视性解读,真实地呈现了“十七年”创作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董之林在研究“十七年文学”时,把文学现象放在历史脉络中加以分析,她敏锐地注意到了1940年代到1950年代文学环境的转换,注意到了“十七年文学”中农村日常生活的突变和乡村生活经验的更新,并且她对“史诗”的含义进行了有益的辨析。  相似文献   

11.
《嘉莉妹妹》传人中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中国读者对这部小说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并且出现了中国版的“嘉莉妹妹”——《我要富贵》,两者之间有相通之处。本文在分析两部小说情节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比较《嘉莉妹妹》与《我要富贵》的异同,揭示两者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2.
孙犁以"荷花淀"和"山地回忆"等系列抗战题材小说获得崇高的文学荣誉,本文主要讨论孙犁20世纪40-50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铁木前传》、《秋千》、《村歌》等反映建国前后中国农民土改运动、合作化运动的农村小说是作者真诚思考、真实体验的结果,跟作者的审美理想、人道情怀相关。作品在抒情写意的青春画面中渗漏了迟疑、含混、暧昧的意绪,呈现出丰富的审美蕴涵,与同时期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推崇的政治化、模式化、概念化的小说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13.
朱丹 《长沙大学学报》2013,27(3):108-110
十七年农村现实题材短篇小说有效地弥补了长篇小说无法以农村人物为第一主角写入文本的缺憾。赵树理、李准、周立波等作家们不约而同地开始利用有限的篇幅、精悍的语言与细致的描写,力求在所谓“政治运动”的背景中,找到容许自我稍作喘息的曲径:把与自己长期相处的人物与生活鲜活地表现出来,把农村特有的最自然最本真的东西用速写的形式反映出来,重点突出,凸显浓厚的人情味。  相似文献   

14.
我觉得有必要首先对“鲁迅中断小说创作”这一命题作一点说明。严格地说来,鲁迅在有生之年并未完全中断小说创作,直到逝世前一年(1935年),他还写下了四个短篇小说:《采蔽》、《理水》、《出关》、《起死》。本文之所以还沿用这个不严密的命题,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第一,鲁迅在创作了他一生中的绝大多数小说后在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一段不短的停滞期,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为了更直观地看出这一点,我们不妨列出鲁迅一生写下的共34篇小说的大致写作时间(上面已提及的四篇不资):1912年,作文言小说《怀旧》;1918年4月——1922…  相似文献   

15.
“情种画廓”是古代小说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画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巨变,人们的爱情观念也在发生着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进步的变化。《西厢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连成》,作为古代描写爱情的学伤口链条中间的三个小小的环节,或多或少地体现着中国封建社会爱情观念,道德发展的轨迹,织成一道“情种”未必都懂情的“情种画廓”。  相似文献   

16.
哈代的小说中充满了宿命论思想,这一点在他的名著《苔丝》中描述苔丝的命运时尤为突出。本文试图通过弗洛伊德的作家与白日梦的理论——即小说中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作家自己“精神生活的冲突”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从而说明,由于哈代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们的生活的巨大变化的不理解,又找不到科学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社会巨变给社会和人们的各个方面带来变化,从而把这些现象归结于宿命的安排,并在小说中通过女主人公苔丝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历史的风雨孕育了文学的奇葩。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是一部对历史进行深切的反思,对极左路线破坏下的中国农村生活进行深刻描绘的作品,是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在艺术上的新突破、新收获,它被誉为“当代农村的社会风俗画”,荣获一九八二年茅盾文学奖。《芙蓉镇购写作手法新颖独特,其中之一是自始至终贯穿着灿若星辰的议论,使小说形成了一种思辨性和哲理性的色彩。据笔者粗略统计,作品中整段文字为议论的有32处;短小精悍、夹叙夹议的则更多。这种现象在小说创作中是比较突出的。本文试就《芙蓉镇》的议论特色作一粗浅的探讨。带刺的…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东传是白话文学运动的重要源头,基于传教的现实需要,19世纪早期,传教士们将《圣经》译为中文,并创办报刊杂志,撰写传道小说。由此,白话文《圣经》的翻译与传播以及传道小说的撰写可以视为后来白话文学运动的先声。这一系列的话语实践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诞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公羊串门》、《状元羊》、《好大一对羊》是当代三篇有代表性的以“羊”为题材的小说,三篇小说直面中国农村的现实.提出了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应有的方式方法和诚心。  相似文献   

20.
《壹周立波秀》自2010年播出至今,取得很高收视率和强劲舆论影响。周立波运用自己强大的自身魅力、新颖的节目形式和时新的节目内容,支撑起"海派清口"的一处炫丽舞台,使之成为我国电视节目中首位取得巨大成功的单口脱口秀节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