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战国之际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出现广诸了百家,他们对于宇宙万物提出种种解释,对社会变化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尤其对人性问题的讨论更为激烈,而荀子与韩非都提出厂性恶论的学术观点。本义就二者的异同作一比较.儒家的圣人孟子,曾提出人性“本善”,这一性善说是仁政的基础。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发展起来就成为“仁”、“义”、“礼”、“智”四德。“恻隐之心”是“四端”之首,“仁”是‘四德”之首。几十年后;荀子即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生下来…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官德思想在《孟子》一书中得以集中体现.通过回归《孟子》文本,分析孟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可以将其官德思想总括为仁、义、礼、智四德.仁德是孟子官德思想的核心,外化为政治领域和政治实践,就是孟子终生矻矻以求的理想政治——仁政.义、礼、智是孟子官德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践行仁政的重要保障.以孟子的官德思想为依托,立...  相似文献   

3.
孟子所讲的“性善“之“性“,不仅仅只停留在生物学意义上,而且具有逻辑和道德的深远意义.孟子的“性善论“虽然认为人之生而固有四种善良的心,并承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作用,但强调的仍然是主观思想意识对人性的决定作用.所以孟子“性善论“构建了一个自律的伦理学体系,性善的实现是人后天自我修养的完善.孟子从“源头上“说“性“,展示善良的人性原型,主要阐述人的理性、自满性、理想性,检讨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这对于反思当代中国人性之善恶与人性之沉沦的实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韩愈对孟子的推崇是明显的,除了著名的“道统论”以外,韩愈还对孟子的“禽兽”、“仁义”、“道德”进行了重要的证明和展开,它对于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孟子思想是十分有帮助的。孟子通过“禽兽说”指出了人必须具有道德意识,而其道德的实际内容却是家庭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5.
纵观《孟子》,洋洋洒洒,十万余言,除了其主体仁政——内圣外王思想之外,孟子的“时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甚至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时变”思想,是孟子进行游说、讲学、辩论等活动的主要方法,是孟子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6.
坚毅 《菏泽师专学报》2004,26(1):10-13,9
《孟子》是一部记述孟子言行的书,由孟子与弟子万章等人共同编纂。该书记述了孟子关于政治、哲学、道德修养和文艺批评方法等方面的言论,其中有许多言行是“三”的运用,当然其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取“中”而体现着的“三”;求“正”而意味着的“三”;确定实在的“三”;“三”的倍数;三层次;三要点;等。所有这些运用都对我们有所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并不是说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道德体制都很完备的善良的人,而是说在其本性里已经有了从善的因素,这表现为"四端",但是后天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人产生行恶的行为,这些都是"不能尽其才"的结果,所以孟子更加注重后天对人的培养,要在后天逐步修养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否则"人则无几于禽兽"。孟子把这个过程总结为"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在其性善说思想的基础之上又衍生出他王道的仁政思想。  相似文献   

8.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义礼智”四德整体的提出者是孟子,“礼义廉耻”四维德目的提出者是管子。郭店楚竹书《五行》试图建构一种将仁、义、礼、智、圣内化为人们的品德信念的道德体验模式。将“仁谊礼知信”称作“五常之道”,最早出现在汉朝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之中。“仁义礼智信”作为整体德目由官方确定在董仲舒去世183年后的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的会议上。之后,“仁义礼智信”整体德目经历了从周敦颐的“诚,五常之本”说到二程的“五常全体四支”说以及朱熹的“五常之性”说。今天,以“仁义礼智信”为内容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融入和谐社会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学大师孟子,以其卓越的才识,绝妙的辩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尤其是他的辩论技巧,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孟子在与论敌的论辩中,总能够得心应“口”,是个常胜将军。其中缘由,除了孟子作为儒学大师的博学多才,凛然正气外,高明的辩论技巧是关键。他的辩论,明为顺“水”,实则推“舟”,巧设机关,先纵后擒。何谓“水”?何为“舟”?“水”,乃对方的观点或认识;“舟”,乃自己的见解、主张。借对方的论证趋势,将舟推向自己的论证目标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顺水”之“顺”易,“推舟”之“推”难。而孟子总能在有意…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一直被历朝历代尤其是现代学者的普遍关注和广泛研究.其内涵也被诠释者不断地改写、填充,并对其进行了现代转换。本文拟回归到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的历史文化语境,从孟子的阅读视野中寻求其内涵及其接受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1.
《孟子》中的“之”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法单位:1.能够独立运有的词;2.用于人名的结构单位。“之”记录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实词“之”包括名词和动词;虚词“之”包括连词,代词和助词,其中以助词的用法较为复杂,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作为构成语素的音节,语素,名词和助词,不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着重于对《孟子》中“之”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试图展示出《孟子》中“之”的语法体系及其语法功能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从士的使命,士的修养,士的出处辞受三方面探讨孟子对“士”的规范。孟子认为,士的使命在于其弘道,士的为已重在诚,士的出处,要自觉地相当:不仅要保持自身的尊严,而且要不忘自己的弘道职责。而这三方面,正是孟子自己人生的价值追求,也是对后世“士之为士”的最高规定。  相似文献   

13.
自汉、宋以来,人们对于孟子“以意逆志”理论的阐释,似乎形成了定式,即把“以意逆志”当作读者接受理论。本文则试图从文本入手,结合孟子另一项重要的批评方法——“知人论世”,对这一理论进行重新诠释,复原孟子理论的原意。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理论的长处与短处作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赵岐的《孟子章句》打破了两汉儒者繁琐、支离的注经模式,为当时的学界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学风。赵岐在章句学领域的突破得益于他对孟子的“以意逆志”法的运用。“以意逆志”是孟子借己意揣摩作者思想意图的解《诗》方法,“以意逆志”说的成立依据在于孟子的“本心”说。赵岐将经验意义上的“人情”视为“以意逆志”的基础,结果误读了此说。虽然如此,赵岐还是成功地按照他所理解的“以意逆志”法解读了《孟子》一书,并由此而改写了经学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5.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将对性善的论证诉诸人的情感体验。孟子论中的所谓“四端”之心,实即儒家传统性情观中的“情”。它被孟子理解为人性感物之后所自然萌生的最初的心理情感反应,它具有直确的、直觉的特征。孟子在儒家性情观伦理思想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最早尝试对情与欲加以二分。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人格思想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红霞 《咸宁学院学报》2007,27(4):77-79,91
孟子以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承袭孔子所开示的人格意识基础,以“仁义”道德观为出发点与自律标准,以“性善论”作为心理基础,明确了理想人格的层次与最高典范,确立了人格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在此基础上,孟子又进一步深化了人格理论的实践路线,既有明确的人格培养策略,又在与“利”、“势”、“奴性人格”的对抗中磨炼光辉人格,极大地突出了个体的人格价值,最终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人格思想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17.
孟子修身思想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强调从先天善端出发不断推扩,他立论的重点在于后天修养。孟子反复倡导人们要在主观上自凭"心"力,反身内求,提出了一系列影响至今的修身命题。要求人们不断提高境界,实现仁义满身,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相似文献   

18.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核心思想,提倡“仁政”,反对虐政:疾呼“保民而王”,以“仁义”安天下。孟子为了宣传他的主张,强化语言效果,巧妙地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段,使得他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透彻,气势充沛,锋芒逼人,富有雄辩力,充满鼓动性;因之也形成了他他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成就了他这位语言巨匠。孟子所用各种修辞手段,比喻要算是最突出的了。早在汉代,赵歧在《孟子注题辞》中就曾经说过“孟子长于譬喻”。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形成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孟子“仁政”思想体系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教育三个方面,贯穿着“民本”的主张,孟子将传统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最高限度。  相似文献   

20.
孟子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宋代以来,被尊奉为亚圣,其学说与孔子的思想被合称为“孔孟之道”。孟子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特别是其“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千百年来对华夏民族的心灵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本文以孟子的“人道”论为核心,阐述了孟子的人生哲学,并结合实际探讨了其对当今社会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