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8年清洁能源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进展,提出了液态阳光的概念,不依赖p-n结的光伏转化新原理被发现以及锂硫电池步入商业化应用等。本文评述了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锂电池及生物质能源等技术在2018年的重要突破,并展望了未来清洁能源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清洁能源开发研究在2019年继续保持火热的发展劲头,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小分子催化转化研究为实现清洁能源融合发展,能源系统零排放持续发力;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突破不断,燃料电池技术逐渐完善以及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引入锂电池领域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本文评述了小分子催化转化,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锂电池及生物质能等能源技术在2019年取得的一些进展,并对目前清洁能源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3.
2020年清洁能源技术持续发力,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电催化转化CO2等小分子加速实现\"碳中和\",串联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突破29.15%,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功率突破2.58 W?cm-2,以及高镍正极材料衰减机理的提出等.评述了电催化转化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二次电池及生物质能源技术在2020年取得的... 相似文献
4.
2001年7月1日美国Evonyx公司总裁Faris博士及其台湾合作伙伴李正明先生访问了天津,就双方在开发实用型金属燃料电池技术和产品方面进行了充分讨论,并签署了在津组建中美金属燃料电池研发中心的意向书.科委主任陈超英代表中方在意向书上签了字.杨副市长出席了签字仪式,并在签字前接见了美方人员.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2020年环境材料领域研究热点,评述了塑料降解、机动车/工业烟气催化净化、二氧化碳转化、光伏、储能、节能和增材制造等与环境材料相关的技术在2020年取得的进展,展望了环境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2022年,为应对全球新冠疫情和其他各种严重疾病,病毒疫苗开发和基因治疗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于粮食作物种植和人类基因组学的研究也有了振奋人心的发现。选取了Omicron变异株、猴痘、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EBV可能导致多发性硬化症、猪器官移植到人体、猪心停跳后恢复全身多器官功能、持续生产的多年生水稻、小麦条锈病分子机制、提高玉米蛋白含量和氮利用率、基因编辑技术和疗法、人类基因组无间隙序列、古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8.
回顾了2022年天文学领域重要科学研究进展和重要科技事件,在科学研究进展方面,2022年对黑洞的探索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产生了第一批可观的成果;美国航天局(NASA)的小行星撞击试验取得了巨大成功;来自中国天眼(FAST)和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研究成果依旧保持高水平产出;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土壤分析带来连连惊喜;在全新的空间观测设备方面,2022年成功发射了多台空间观测仪器,实现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光学领域在2022年的重大进展,盘点了光电子学、光物理、光物质相互作用、光学材料与结构、光学设计和仪器仪表、光学信息采集和处理、光子学交叉领域、光源与强场激光、生物学和医疗光学、视觉色彩等光学技术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探讨了其在未来可能会对人类生存及生活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能源载体——氢能作为一种典型的新能源形式,具有无污染、热值高、重量轻、资源丰富等优势,被视为21世纪最有希望为人类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清洁能源。从政策制定、产业发展、基础研究以及国际合作等4个方面,综述了中国氢能产业在2019年所取得的进步,分析了面临的问题,总结了经验教训,对未来氢能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燃料电池的研究和发展历史、燃料电池的分类,概述了各种燃料电池的性能、指标和发电原理,对国内外燃料电池研究和开发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定性和定量地对生物质成型燃料进行清洁生产评价,以平模和环模为成型设备的生物质一体化成型燃料生产系统为例,分析了生物质成型燃料工艺选择合理性、参数控制的有效性、生产稳定性、设备自动化程度、设备布置的合理性、公用工程节能要求等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指标,新鲜水耗系数、能耗系数、物耗系数、清洁能源消耗系数、资源有毒有害系数等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合格率、产品寿命、有害产品系数等产品指标.结果表明:生物质成型燃料符合国家政策、工艺选择合理,从源头上杜绝了污染物的产生,消除了末端治理的压力;同时该系统生产稳定、自动化程度高、设备布置合理、能耗低;生产系统的新鲜水耗系数几乎为零,物耗系数小、能耗系数小、清洁能源消耗系数小、资源有毒有害系数极低;同时,生物质成型燃料是一种合格、耐烧和十分清洁的产品. 相似文献
13.
A new guanidinium-based ionic liquid (IL) was investigated as a novel electrolyte for a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y. The
viscosity, conductivity, lithium redox behavior, and charge-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ies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 IL electrolyte with 0.3 mol kg−1 lithium bis(trifluoromethanesulfonyl)imide (LiTFSI) salt. Li/LiFePO4 cells incorporating the IL electrolyte without additives showed good cycle properties at a charge-discharge current rate
of 0.1 C, and exhibited good rate capabilities in the presence of a mass fraction of 10% vinylene carbonate or gamma-butyrolactone. 相似文献
14.
Wu Chien-Suen Lin Fan-Yen Chu Peter P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5):694-696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are characterized by long range ordering of the nano-dimensioned quantum dot units. They have been found to deliver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electric, optical, magnetic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from that of the bulk. The differences are mainly due to the increases of surface charge with large fraction of grain boundaries, and the periodical potential field created by the ordered nano-domains. Specifically, the issues considered in “nano ionics” are the degree of interaction, the charge distribution on the interfaces where they become obvious in ionic properties and thermodynamics such as mobility of charge carriers. Major efforts in this direction are focused on: 相似文献
15.
16.
LED是21世纪令人瞩目的光源,具有广阔的照明前景.对LED的发展做了简单的介绍,说明了LED作为照明光源可行性.探讨了利用锂电池与LED结合作为家居照明的不间断电光源,解决目前由于停电带来的传统电光源无法工作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就目前现有的电动汽车电池能源模块无法满足车辆实际性能需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电动车用电池能源模块,该模块是由锂离子电池与锌空气燃料电池进行配合组成的.首先分析了全球各个汽车企业就目前车用能源日趋紧张问题所提出的不同解决方案,指出了电动汽车发展前景乐观;其次,分析了应用于纯电动汽车的电池能源模块存在的瓶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电动车用电池能源模块的构想;然后,对该动力电池能源模块的优势进行分析,指出了该模块未来应用于电动汽车上的可行性;最后,就下一步开发该模块所要做的具体工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