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分析鉴定樟叶鹅掌柴叶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其质量控制及其挥发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樟叶鹅掌柴叶中提取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鉴定其中的化学成分,并用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峰面积相对百分比。【结果】樟叶鹅掌柴叶挥发油得油率大约为0.1%,共鉴定出45个化合物,它们的峰面积占挥发油总成分峰面积的97.5%。樟叶鹅掌柴叶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蒈烯、莰烯、蒎烯、石竹稀等萜烯和倍半萜类化合物。【结论】研究结果为樟叶鹅掌柴叶合理使用、开发新的精油品种提供研究基础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刺槐花样品微波辅助提取所得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从延安地区刺槐花挥发油中分离出57种组分,鉴定出42种化合物,占色谱峰流出峰总面积的82.01%;鉴定出其中的成分有醇、烯烃、烷烃、醛、酯、酮等十多种化合物,其中烷烃类化合物占色谱峰流出面积的17.40%,烯烃类化合物占色谱峰流出面积的6.74%,醇类化合物占色谱峰流出面积的15.87%,酯类化合物占色谱峰流出面积的12.35%。  相似文献   

3.
广西产香茅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广西产香茅草[Cymbopogon citratus(DC.)Stapf]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GC—MS—D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鉴定,确认了其中的39种成分,占挥发油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90%以上。广西产香茅油主要化学成分为月桂烯、橙花醛和柠檬醛。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苏木挥发油化学成分,为其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苏木挥发油,采用GC-MS法鉴定挥发油化学成分.结果:检出38个色谱峰,鉴定出16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42.01%.其中(Z,Z)-9,12-十八碳二烯酸(10.5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5.02%),(E,E)-2,4-癸二烯醛(4.36%),邻苯二甲酸异壬酯(3.01%),桉油烯醇(2.27%),1,2,3,4-四氢化-5-甲基-1-3-异丙氧基萘(2.08%)是主要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27.27%.结论:苏木挥发油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贵州产山蜡梅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贵州产山蜡梅不同部位(器官)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异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山蜡梅根、茎、叶、果皮的挥发油,并用GC-MS联用仪鉴定各化合物,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含量.结果从山蜡梅根、叶、茎和果皮中共分离鉴定了76个化合物,其中共有化合物8个,分别占各器官挥发油总量的43.08%,7.87%,57.55%,66.72%.根中挥发油以桉树脑、4-萜品烯、芳樟丙酸为主;叶中挥发油以榄香脑和β-桉叶油醇为主;茎中挥发油以龙脑、α-杜松醇、桉树脑为主;而果皮中挥发油则以石竹烯氧化物和葎草烯氧化物为主.贵州产山蜡梅果皮和茎的挥发油成分组成基本一致,但与根、叶中挥发油组成存在差异.本研究为山蜡梅挥发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暗紫贝母超临界CO2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暗紫贝母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结合NIST谱库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峰面积归一法对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GC-MS分析显示,从暗紫贝母挥发油中共分离得到39个组分,并鉴定其中32种成分,包括酯类化合物(26%)、醇类化合物(21%)、烷烃类化合物(20%),相对百分含量较高的有1-二十三醇(3.61%),七氟丁酸三十四烷基酯(3..59%)和反式-(2,3-二苯基环丙基)甲基苯基亚砜(3.24%)等.[结论]本研究完善了暗紫贝母挥发油的成分及其相关含量,为暗紫贝母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江苏野生艾叶挥发油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常压水蒸气蒸馏法从江苏野生菊科植物艾叶中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结果:共分离出76个峰,其中鉴定了68个成分,占挥发油色谱峰面积的89.72%,主要成分为苦艾醇(25.87%)、桉树脑(20.37%)、1R-α-蒎烯(3.39%)、蓝桉醇(2.73%)、3,3,6-三甲基-1,5-庚二烯-4-醇(2.34%)、石竹烯(2.03%)、莰醇(1.43%)等,另外甲酸异冰片酯(1.34%)、匙叶桉油烯醇(0.72%)、塞瑟尔烯(0.56%)、萘嵌戊烷(0.54%)、檀紫三烯(0.53%)等首次在艾叶中检测到。  相似文献   

8.
黔产栀子花挥发油化学成分SPME-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黔产栀子花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对栀子花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共鉴定出32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1.74%.结论栀子花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是芳樟醇(27.73%),戊烯酸叶醇酯(24.38%),惕格酸己酯(11.42%),α-法尼烯(5.20%)等.  相似文献   

9.
用气相色谱(GC)-质谱(MS)-计算机分析技术对红千层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红千层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鉴定,采用GC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相对含量。挥发油平均得油率为0.2%;分离出60多个组分;鉴定了其中的40多种成分,其中1,8-桉叶素占53.46%、松油醇-4占2.66%、α-蒎烯占12.07%、α-松油醇占12.72%、γ-松油烯占1.39%、香叶醇占1.18%等;占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90%以上。结果表明:红千层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为蒎烯、桉叶素、松油醇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猪肚木叶中的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分离出27个峰,鉴定出26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8.85%.猪肚木叶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36.08%)、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13.82%)、正十六碳酸(8.32%)、(Z,Z,Z)-9,12,15-十八碳三烯-1-醇(9.61%)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红树白骨壤(Avicennia mavina)果实中芳香酯类化合物。【方法】采用柱色谱、凝胶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从白骨壤果实中分离芳香酯类单体化合物,运用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白骨壤果实中分离获得7个芳香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甲基(4-氯-4[N-羟氨基]苯基)醋酸酯(1)、4-(2-羟基乙氧基)苯甲酸甲酯(2)、邻苯二甲酸二异丙酯(3)、咖啡酸甲酯(4)、原儿茶酸甲酯(5)、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结论】化合物1~7均是首次从该种海洋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电子鼻技术区分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与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的原藻及其制品。【方法】应用18个金属氧化型气体传感器并通过风味雷达图和主成分分析法对2种紫菜的挥发性风味进行轮廓性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分析原藻及其制品均显示条斑紫菜和坛紫菜的气味轮廓与敏感物质类型存在差异;相比紫菜原藻,各制品间的气味轮廓较为一致。【结论】电子鼻技术可以区分条斑紫菜与坛紫菜挥发性风味,原藻及其制品均有明显差异。加工过程使得产品挥发性风味趋于统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鱼油价格的快速上涨,使得寻找能够替代鱼油的脂肪源日趋紧迫。【方法】采用直接转酯化进行气相色谱鉴定的方法测定鱼油、多种常见植物油和两种微藻的脂肪酸组成,以37种脂肪酸标准品作为参照,比较分析3类脂肪源的异同。【结果】鱼油的脂肪酸组成与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sp.)和裂壶藻(Schizochytriumsp.)相似,但植物油与鱼油相比缺乏EPA和DHA等n?3高不饱和脂肪酸。在满足必需脂肪酸需求的前提下,提出两种替代鱼油的策略:1使用38.0%亚麻籽油配合27.7%微绿球藻藻油和34.3%裂壶藻藻油替代鱼油的策略获得与鱼油一致的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比率,能够较好地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可作为替代鱼油的首选策略;2使用38.0%大豆油配合27.7%微绿球藻藻油和34.3%裂壶藻藻油替代鱼油的策略则获得与鱼油大体相同的主要脂肪酸类别,价格较亚麻籽油组低廉,可作为备选策略。【结论】使用高EPA和DHA含量的微藻藻油配合植物油替代鱼油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平树根部的脂溶性化学成分,为其药用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对脂溶性成分进行分离,甲酯化后再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分离出30个组分,确认了其中的21个成分。【结论】分离得到的脂溶性成分主要为脂肪酸类化合物,所有成分均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鉴定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道地药材白芨块茎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揭示其药理作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二氯甲烷为萃取剂提取白芨块茎中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鉴定分析白芨块茎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从白芨块茎中共鉴定到 34种主要化学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组分有3-甲基丁醛、乙酸、3-甲基-1-丁醇、4-氨基-3-甲基苯酚和乙偶姻等。该研究将为后续进一步开发利用白芨的食疗保健功效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对《中国药典》中四个品种来源的陈皮挥发油GC-MS数据分析比较,鉴别其不同种源。方法对80批次不同品种和不同产地的陈皮样品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利用其共有成分峰面积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共有特征峰进行鉴别区分。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将广东新会茶枝柑样品与其它地区样品大致分为两类。结论本方法可用于新会陈皮和其它不同品种来源陈皮的鉴别。  相似文献   

17.
周荷盈  张霞  高银清  何燕 《广西科学》2015,22(6):631-636
【目的】为探讨灰毛豆属植物Tephrosia purpurea化学成分中的查尔酮类化合物,对其枝、叶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及结构解析。【方法】采用乙醇提取、溶剂萃取、柱层析分离方法得到多种灰毛豆属T.purpurea化学成分,并用波谱分析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结果】从灰毛豆属T.purpurea中共分离鉴定出11个查尔酮类化合物,分别为elatadihydrochalcone(1),spinochalcone A(2),3′,5′-diisopentenyl-2′,4′-dihydroxychalcone(3),candidachalcone(4),O-methylpongamol(5),(+)-tephrosone(6),spinochalcone C(7),epoxyobovatachalcone(8),tunicatachalcone(9),crassichalone(10),(S)-elatadihydrochalcone(11)。【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查尔酮,且均属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形态上区分红树蚬(Polymesoda erosa)和歪红树蚬(Polymesoda expansa)。【方法】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分析方法,采用14项生物学形态性状指标比较广西廉州湾草头村红树林的红树蚬与歪红树蚬的差异。【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个比例性状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12个比例性状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30.70%,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17.76%,第3主成分贡献率为10.11%,第4主成分贡献率为7.80%,累计贡献率为66.37%。逐步判别分析建立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81.7%~89.0%,p2为81.7%~87.5%,综合判别率为86.0%。【结论】壳高、壳宽、韧带长、韧带宽等性状决定红树蚬和歪红树蚬两个种间的形态差异,判别方程可以有效将上述种群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ucalyptus grandis对广金钱草Desmodium styracifolium(Osb.)Merr.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探索尾巨桉-广金钱草复合经营模式的可行性。【方法】在试验田中,以不同类型和重量的尾巨桉落叶铺盖在土壤上并种植广金钱草,同时另在尾巨桉人工林中直接套种广金钱草,待药材成熟后统计其产量,并利用HPLC指纹图谱法及含量测定法检测其化学成分变化。【结果】广金钱草在尾巨桉林下种植时,产量稍有下降,但药材指纹图谱与正常种植无显著差异。【结论】广金钱草可以套种在尾巨桉人工林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