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康德以"质"为入口,开始对美的分析,他把"无利害"作为审美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从而把这一愉悦与其它两种--由感官引起的快适和对完善性的追求所引起愉悦的善区别开来.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审美最终没有达到一种纯粹的审美,而是借助于一个美的理想,而这一理想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道德性,即理性的人在进行审美判断时是以自己内心的一种理想理念为模式的,康德把它称为"示范性".但这一理念又不是概念的范式,而是人的一种共通感.  相似文献   

2.
儒家与道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既对立而又互补,但二者的结合,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形成了既重思想内容又重艺术表现,既重道德教化又重情感愉悦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3.
从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出发考察艺术实践及其基本特征,艺术是审美实践发生学的经验历史追求及其自由的技术操作活动,它的核心是通过自由的技术经验操作,把人从物质的压抑下、从社会财富不合理的分配体制中、从逻辑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显现为自由而全面的在场发展态势,它的"物化"形态便是审美主体"直观"的文学艺术作品(文本)。由此,艺术实践的特征表现为相互环抱的两个层面:第一,在精神层面,它自觉"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审美理想与自由的技术经验操作的在场融合及其自由愉悦的审美价值效应;第二,在实践层面,它通过可操作、可复制的技术经验实践,使人与对象的感性实践联系由操作手段转化为在场目的、显现不可操作、不可复制的自由意蕴及其审美价值追求。在上述意义上,艺术评价的基础从形而上学层面真正转向自由的技术经验操作、转向审美经验情感图像化的符号形式。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的诗学在后期出现了明显的转向.从对"此在"的基础本体论的分析,转向对语言诗化本质(真理)的找寻;再转向对存在的理想状态--"诗意的栖居"的追求;最后转向到对神、神性等"非本真"存在的默认.海德格尔诗学对失踪已久的真理的孜孜找寻,以及对"人,诗意的栖居"之审美理想的执著追求,为我们当前诗学的发展,提供了些许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河上公章句>即<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它反对世俗的审美享乐,认为只有符合道德戒律的清静无为、以求长生的审美观念才是真实的、有用的审美思想.在其追求真美的思想体系里,"柔、和、静"是其核心审美范畴,"柔弱、中和、清静(安静)"是其基本审美范畴;在审美倾向上,它阐释了"抛弃世俗审美,寻求无美之美"的审美本体现,它提出"反对情欲的满足,寻求涵养性命"的情性观,它怀有"反对文饰,提倡质朴"的文质观;它以"长生"为审美理想境界,以"真人、圣人"为审美理想人物;其哲学基础即为道家之"道、一、精气神".  相似文献   

6.
基于康德对两种判断力的区分,文章分析了<判断力批判>中审美判断的合法性.分析认为:作为反思性判断的审美判断被规定为具有诸认识能力间功能自由的特点,而想像力的自由解放使得功能间的自由游戏成为可能;并且,想像力的形象综合具体地把这种自由游戏呈现为愉悦的情感,从而使审美判断成为可能.文章最后指出了康德审美判断的困难.  相似文献   

7.
新疆少数民族女诗人的诗歌表现出了"同中有异"的情感审美特征,即维吾尔族女诗人日渐理性的女性情思;哈萨克族女诗人在心灵牧场上深情吟唱;柯尔克孜族女诗人萨黛特表现出追寻"家园"的焦虑,品读她们可以带给欣赏者不同的情感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8.
文学艺术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总的来说是一种审美作用,这已是文学工作者的共识.千百年来,我们都习惯于把文学艺术当成美的梦乡.从美意象中贪婪地吮吸审美的愉悦.诚然,艺术是美的,但构成艺术的意象并不都是美的.丑意象能否产生艺术美,如何产生艺术美?美丑意象有何联系?笔者在这里试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谢灵 《奇闻怪事》2009,(8):141-142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焕发青春活力的群体,其"爱美之心"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但"爱美之心"不等于正确的审美理想与健康的审美趣味,后者是人建立的一种理性的自觉追求,需要通过艺术理论的学习和不断的审美实践,逐步掌握审美技能.真正成为懂美、善美的人.  相似文献   

10.
新的语言习惯冲击着传统语言.对网络语言一概拒斥,绝非明智态度.与传统语文教材相比,用网络语言写成的作品的审美性并不强,无法使人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审美享受,更是不能提升人生意趣.  相似文献   

11.
如果将艺术生产看作由作家、作品、读者共同组成的动态的生产过程 ,那么 ,以往的理论研究忽视了媒介对艺术生产的影响。事实上 ,由杂志、报纸、出版社等组成的媒介的审美取向、经济标准不仅决定了哪些作品应该和值得介绍给读者 ,它们的作用甚至延伸到了创作过程 ,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产生了某种微弱而明确的影响。现代出版业发展以来 ,一些新的审美标准的确立、文学流派的出现都与媒介间接的推介催生作用有关。另一方面 ,媒介在有意识地引导、培养读者的欣赏趣味方面 ,也更加自觉。  相似文献   

12.
“骚雅”、“清空”、“意趣”是张炎对词的主要审美理想,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骚雅”是张炎对词审美最核心、最基本的要求,“清空”是“骚雅”最佳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笔法,也是一种境界。“意趣”是继“骚雅”、“清空”后更高的艺术追求,是“骚雅”、“清空”的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3.
<青春>独特的历史价值在于,从影片中一方面可以看到"文革"话语的延续,另一方面又能发现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和美学风尚的暗自滋长.它是两个时代、两种观念、两种政治与美学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叠加与博弈的产物,是一座连接历史裂缝的浮桥.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的电影创作是如何一步一步摆脱"文革"禁锢,逐渐孕育、塑造了"新时期"电影美学新的品格的.  相似文献   

14.
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心理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即审美期待、审美展开和审美弥散。而审美心理特点包括直觉性、个体性、情感性、自养性和创造性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庄子人生哲学的特质和品位是独特的,它不是现实功利的人生现,也不是彼岸救赎的人生观,而是艺术化的人生观,也可谓之为审美的人生观或人生的艺术化。庄子的艺术化人生观在历史和逻辑的生成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步骤:对儒家道德体系的怀疑和批判——庄子艺术化人生观的奠基;对生死、是非等“成心”的破除一庄子艺术化人生观的初步形成;由“心斋”、“坐忘”而达“逍遥游”——庄子艺术化人生观的完成。艺术化人生观是庄子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对此作深入的体味、阐释和展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运用实证的、美学的方法,从叙事艺术和文化价值等方面,对冯小刚的新片《天下无贼》的艺术美学价值作了分析和探讨,并联系冯小刚的全部创作,总结、肯定了作品的成就,也指出了作品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谢晋电影创作的泛亚意义,可以"家国"模式、文化"原乡"与离散叙事为切入点加以讨论.<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芙蓉镇>为代表的家国一体化叙事源自中国电影的传统审美经验,丰富了亚洲同类型电影的美学形态.<最后的贵族>开启了导演的创作转型,在疏离政治宏大叙事的同时,尝试拓展个体经验之外的影像表述.论文以泛亚电影语境中的离散书写为背景,通过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的比较阅读,分析<最后的贵族>与亚洲电影"离散"叙事的类型对接,由此凸显谢晋电影的泛亚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的到来,使得艺术发展进入多元、开放的状态。学生美术学习的过程、行为与结果就成为当今美术评价的新课题。通过对美术评价现状的分析,认为开放的美术评价是左右学生今后学习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艺术院校应为学生提供艺术活动的有利环境,并开展正确的艺术批评与批判。  相似文献   

19.
修辞学是一门探讨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和方法的科学,逻辑学是研究思维本质、形式和规律的科学,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特征和规律的科学。三者虽属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彼此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修辞学为主线,以美学理论为基础,以逻辑学为武器,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用美学理念解读修辞学,可以探究修辞在逻辑、关学中的实用价值,提高修辞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育与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将更有效地帮助他们获得数学美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通过深挖数学美的各种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