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底流体的流动也称为渗流,它包括气体和液体在海底的流动,这就包括热的热水渗流和冷的碳化氢渗流,而碳化氢可能是生热或微生物的源头,已经发现,这样的流体从海底渗流到海洋的海上环境和世界的各大洋——从海岸到深海的海沟。由于海底流体的流动是从海底的沉积物流动到海水,流动的范围较大,因此,所涉及的研究学科也较广泛,包括地质学、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和海洋学。本书论述海底流体流动的特点和过程,并指出这种流动对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和我们星球的开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社会地质学引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社会地质学引论OutlineofSociogeology¥//赵鹏大(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430074)方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O74)人类与地球相互作用问题是一个古老且持续存在的课题。从自然科学角度看,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流体非线性声学参量B/A的体积模量表述,主意服B/A是流体体积模量的函数,研究了理想气体,硬球液体B/A的性质,得到硬球体系液体的B/A表达式。为用热力学,分子热力学方法计算流体的B/A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周鼎武,陕西丹凤人,生于1948年12月。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并留校任教。曾任地质系副主任。现任地质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岩石学报》编辑委员会编委。他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的教学与研究,先后讲授过地质力学、构造地质学、板块构造学、变质构造解体、显微构造学等课程。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从事前采武纪地质和造山带地质研究。他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完成了国家重点项目“河北许昌富铁矿会战区基础地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华北地块南部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北秦岭前家武纪构…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26(3):245-245
李仲均先生,1922年11月12日出生,河北省乐亭县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史研究室(现地质大学地质学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2005年6月5日因病去世,享年84岁。  相似文献   

6.
以UNIX操作系统和OSF/Motif图形界面系统为环境,在图形工作站上开发出了储层岩石物理分析系统。综合利用测井、地质、生产测试等资料,以测井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地质统计学和油藏物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经地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得到三维空间的储层岩石物理数据体,进而对这些数据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王扬  刘文周  密文天 《科技信息》2012,(3):72-73,80
流体包裹体保存了地质环境中大量地质与地球化学信息,因此它是我们探索、了解相关地质过程的密码。包裹体研究对解释成岩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从而建立成岩、成矿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得地质学从定性描述转变为定量计算成为了可能。本文简介了包襄体分类方法和研究方面的基本假设,探析了包裹体研究的基本方法、流程及数据分析、以及包裹体在地质学上的大量应用.并用图解进行举例解释,最后指出了包裹体较新的研究方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科学世界》2011,(4):11-11
硫是地球上6种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并且在许多地质学和生物学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法国和德国组成的研究团队经实验室测量发现,硫以一种新的形式——S离子出现在地质流体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探讨非线性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在地质学方面的应用,着重介绍了地质现象非线性行为中的混沌行为、分形理论、自姐织行为及耗哉结构理论,阚述了非线性科学的发展给地质灾害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崭新的思堆方法和理念特会为地质学研究和预报找到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0.
以UNIX操作系统和OSP/Motif图形界面系统为环境,在图形工作站上开发出了储层岩石物理分析系统(RPS1.0,1994).综合利用测井、地质、生产测试等资料,以测井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地质统计学和油藏物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得到三维空间的储层岩石物理数据体,进而对这些数据进行评价。总结出储层岩石物理模型,为提高勘探成功率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供依据,并为同类储层岩石物理的研究提供对比标准和研究指南。该系统已在胜利、江苏、辽河等多个油田投入使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地质学教授王俊发河北无极人,生于1924年10月。1952年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晋升为教授。曾任地质系副主任、矿床教研室主任、系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室主任、陕西省地质学合理事、地质矿产部矿床学课程指导委员会...  相似文献   

12.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工程地质学发展的新阶段,它囊括并发展了工程地质学的所有问题。本文简要论述了其由来,并对我国工程地质的特征存存在问题作了叙述。最后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环境工程地质学就是要求我们以环境,地质和工程三者合一的思维来分析和实施每一项工程,即“合理适度开发,人地协调共处”。  相似文献   

13.
蒋婷 《科技信息》2006,(10):244
作为我国二三十年代最著名的地质科学家之一,丁文江对地质科学有着自己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本文旨在通过对丁文江在地质学方面贡献的研究来对其地质学思想进行分析。他的这些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在我国地质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地质学,即古地质学--30年学习、科研生涯之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对其研究的思维特点及方法,认为地质学的实质就是古地质学。此思想的形成,贯穿了迄今笔在西北大学学习、教学和科研的整个过程。(古)地质学研究虽与其他学科相似,也是由果溯因,但所依据的证据主要来自对已发生现象的搜寻和发现。这些现象发生和证据形成的过程,既不可能直接观察,也无法再造和重复实验;恢复古地质面貌和再现其发生过程,难度大、探索性强,迄今尚无现成的模式,也缺乏系统的方法。其研究结论常有多解性,需综合合论证、多次反复,始有正果。中国大陆活动性强,沉积盆地后期改造强烈。古地质研究和盆地原始面貌恢复,对中国改造盆地油气成藏机理及分布规律研究的深化和提高勘探成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人生代地质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将第四纪地质学改名乃人生代地质学的缘由,讨论了它所包括的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由于人类的诞生是第四纪最显著的标志,而且人类活动已是一种可与一定的自然地质作用相比拟的重要地质营力,所以第四纪地质学应该更名为名实相符的人生代地质学.  相似文献   

16.
注CO2油气藏流体体系油/水和油/气界面张力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高压界面张力装置测定了某油田在油藏温度下,原油中不同CO2注入量时油藏流体/地层水的界面张力,并考察了压力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原油中CO2注入量的增加,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不断减小。相同CO2注入量时,随着压力升高,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增大;当CO2摩尔分数达到0.650时,测得的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随压力的升高已变化很小,同时,从测得的PVT关系中也已很难分辨出泡点压力,体系接近一次接触混相的状态。当CO2摩尔分数为0.578时,油藏流体/CO2界面张力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研究表明,对某油井采用注CO2降低油藏流体/地层水、油藏流体/CO2间的界面张力的方法是可行的,注CO2方法在降低界面张力的同时,还增加了地层压力,对提高油井的采收率有利。  相似文献   

17.
美国地理学家葛德石(1896-1963年)不仅以研究中国地理著名,而且与民国时期的中国地质学也有极深的渊源,主要包括葛氏自身的地学训练、沪江大学地质地理系的创建与人才培养、在中国的地质考察与研究,以及与中国地质学者的交往等方面.这也能为我们认识民国地质学提供一种域外视角.  相似文献   

18.
文章考虑了梯度的界面纳米层以及近邻复合颗粒的相互作用,采用了复合镜象法来研究纳米流体的热传导率加强作用,数据结果表明当颗粒半径小于5nm时,梯度壳层对热传导率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此外,我们的理论对于CuO/H2O(EG)、Al2O3/H2O和Cu/EG纳米流体的热传导率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9.
本文站在青年地质工作者的角度,针对部分青年地质工作者在地质学文献查阅与研究创新方面的薄弱状况,从地质学文献查找、文献阅读与文献记录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并结合实际,探讨了通过查阅地质文献作创新研究的方法。本文的目的在于提升青年地质工作者的地质文献查阅能力,期望引起广大地质工作者重视培养文献查阅能力。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后,地质学这门19世纪新兴的科学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甲午战争后,近代地质学教科书成为地质学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本文以商务印书馆《最新中学教科书·地质学》(1905年)为例,考察晚清英美地质学教科书的引进情况。通过与赖康忒(Joseph Le Conte,1823~1901年)原著《地质学概要》(A Compend of Geology)初版、修订版的对比研究,指出中文本翻译底本为1898年修订版。分析中文本对原著的增删,探讨其语言特点与译者对术语的处理方式。在分析该书以及同时代其他教科书的同时,尝试梳理地质学在晚清传播的过程,进而探讨地质学传入与晚清时代背景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