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历史与人是分不开的。没有人,也就谈不到人类社会的历史。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说,一方面我们承认,历史的发展既是有规律可寻的“自然历史过程”;。另方面我们也承认,它又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因此,历史既是客观的自然过程,又是人们有目的活动的过程。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历史的人。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认识,历史是人史,史学是人学。  相似文献   

2.
1944年11月末,科索沃获得解放。从此,科索沃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而这片土地上的民族问题,塞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也就具有了新的性质。一时间,科索沃成了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和苏联之间争夺的要地,同时,苏联、英国和美国间外交政策和活动中也出现重要分歧。铁托和霍查:两个共产党人,两个“强人”在巴尔干地区,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相比是个大国。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的成立得到铁托的全力支持。二战期间,铁托在霍查的最高指挥部里派有自己的代表,参与各种军事决策。所以,实际上,铁托是把阿尔巴尼亚看成是自己的具有被保护性质的盟国。霍查虽然  相似文献   

3.
论培根关于知识的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根作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1],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把改造人类知识,实现科学的伟大复兴,建立一个能促进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新哲学,作为自己理论活动的目的。他不仅探索了错误知识产生的认识根源,以及科学知识形成的途径和方法,而且深刻地论述了科学知识所具有的价值与力量,成为近代英国经验主义的创立者。黑格尔说,培根作为经验哲学的首领,“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万古留名的。的确,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认识知识的巨大作用和价值的阶级是资产阶级,而第一个真正揭示了知识的真正意义的人却是弗…  相似文献   

4.
开经是广州回族一项重要的宗教仪式。在城市地域社区解体之后,开经活动扮演着凝聚家族成员,赋予个体文化认同符号,抗拒文化涵化的作用。在历史发展中,开经活动本身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是广州整个伊斯兰文化变迁的缩影,日后也将随着国内外移民的往来和参与,根据本地传统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5.
人类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地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用以满足人类需要的历史,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人们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受不同的财富观念的支配,人们按既定的文化生活方式来决定自己的经济活动。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的重视超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说我们在财富观上,更重视的是如何在社会各个阶级之间分配财富而不是如何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之间,或者说是对人们生财取利的经济行为的道德评价上,我们更注重精神财富,主张“以义制利”、“见利思义”、“富而好礼”,孜孜以求的是人们道德的充实、人格的伟大和情操的完美,并把经济政治化、经济道德化,给本来作为手段、作为财富形式的金钱本身披上道德的外衣。因此,受传统财富观的熏陶,中华民族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上受到抑制,但却涌现出不少道德的楷模。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说:我们要“致富思源”,这个“源”不仅是财富的源泉,而且包括那些对民族发展与富强产生积极作用和巨大推动力量的价值观、理念和思想。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财富的源泉、动力和形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亚澳学院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东亚地区大国关系”讨论会上,人们一致认为东亚处在历史过渡时期。苏联解体,美国力量相对衰弱,中国正在崛起,日本的作用扩大,东亚地区国际关系开始重组。今后几年,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主要取决于美、日、中三个大国的关系,东盟的作用也很重大。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在当代中国,至少有两个原因促使人们热切关注文化的发展与变革。一是对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日益清醒的认识:文化是人类的根本不同于生物进化的积累、传递和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进化机制,一个确凿的事实是人类的生物构造早已不再对生产活动、思维方式的变化和社会历史的进程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人的社会行为主要决定于文化进化即“积累起来的遗  相似文献   

8.
大卫·休谟(1711—1776)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休谟的“人性哲学”产生以后,在250多年的历史长流中,从不被人们理解到受到人们的批判,发展至今则深受一些人的推崇。究其原因,就是其本身的历史价值不断凸现,其内在的意蕴不断涌现。休谟的知识论哲学是其整个“人性哲学”的基础。本文对此作一初步论述,以求教于学林前辈与同仁。 休谟的知识论哲学主要是其知性学说,当然,从广义上而言,还应包括宗教学说,限于篇幅,后者在此不作阐述。  相似文献   

9.
乌鸦形象的背后是英国人几个世纪的心态变迁。乌鸦现在是伦敦塔的一景。在伦敦塔旅游手册的封面上写着:“900多年来,乌鸦这个伦敦塔独特的卫士,一直逡巡在它领地的上空,这些尊贵的居民,从查理二世时期起就受到皇家的保护。”对所有人来说,乌鸦同这座英国标志性建筑物本身一样古老,它们共同笼罩在历史和传说的神秘光环中。现  相似文献   

10.
(一) 审美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美的本质直接导源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族类本质,审美活动的发生学依据也只存在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因此我对于美和审美的本质的立论是以人为本体的。马克思说:“人是类的存在物”。“生活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自觉”是指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的这种类本质属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他所说的“自由”是指  相似文献   

11.
咒的探秘     
“咒”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传承和使用“咒”的人往往被人们尊重或者惧怕,“咒”可以行善,也可为恶,它的双刃充满力量,这力量来自天赐。走进这个神秘的话题,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辅以人类学理论,着力解决关于“咒”的三大问题,即:什么是“咒”,“咒”的起源以及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咒”得以传承的原因。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探究,揭开“咒”神秘面纱的一角,观照“咒”在历史中的繁盛与现代背景下的式微。  相似文献   

12.
提起美国,人们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据说,如果你问美国人他们怎么看自己的国家,十个人就会有十种回答。这也不足为奇,因为美国终究太大,也太复杂。但自两极格局解体以来,美国一些人却千方百计要世人对美国抱有一种统一的认识,那就是“美国是世界的当然领袖”。而在行动上,美国却又常常同它的宣传不一致,闹得人们无所适从,不知怎么看美国好。  相似文献   

13.
人们参与某项活动本来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或责任,而这项活动受到奖励时,人们就会逐渐认为,自己参与这项活动必然得到奖励,一旦这种外加的奖励取消,人们对这种活动的兴趣便会下降,从而减少乃至停止参与这项活动,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过度理由效应”。过度理由效应的产生会使教师高尚自觉的行为降低为以获得奖励为目的,会让教师产生盲目服从的心理而阻碍创造精神的发挥,制约着教师健康积极兴趣的培养,制约着教师创造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去年底苏联的解体就象是高速旋转的苏联政治舞台上的最后一幕。活跃在其中的几位人物既是苏联历史最后一幕的主角,也是“独立国家联合体”这个新剧开幕的重要角色。透过他们在这些日子的活动,也就了解了苏联解体的概况。  相似文献   

15.
前英国首相丘吉尔死了。丘吉尔的一生是妄图扭轉历史发展規律的一生,但結果自己却在前进的历史車輪下默默地被人遺忘。丘吉尔毕生反对革命,但世界革命的浪潮却愈来愈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全球;丘吉尔一生維护資本主义制度,但資本主义制度却是愈来愈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丘吉尔是捍卫大英帝国的“孤臣孽子”,但他却眼看着帝国一步一步地解体而无能为力。这是丘吉尔的悲剧,也是一切倒行逆施、妄图阻擒历史的列草飞她前进的"英雄好汉"仍的悲剧。丘吉尔生于1874年,这时英国正是推多利亚女王杭治的年代,亦即所渠帝  相似文献   

16.
人类自己意识到自己是人之后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完全是由当时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几百年之前,当人类的祖先刚刚脱离动物界的时候,人们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千方百计地使自己和种族能够得以生存。人类为了活下去,必须尽最大努力去寻求人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产品,诸如衣、食、住以及其他与人的生存直接相关的东西。这时候的人,自然是不知道美为何物,当然也谈不上有什么审美意识,更不要说有什么美的创造活动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人的问题与历史的研究是不可分割的。人,就其本性而言是社会的人,他在与人们的交往中,在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中.获得自己存在的意义。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作为“他的”社会表现和个人表现的统一体.是一种由“历史所创造”和“自己创造历史”的活动者。人既接受现成的生活方式及已有的社会意识形态.叉改造着这种生活方式.提出新的思想.从而“创造”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 本期刊出的此篇“他山之石:百年之后话真知”,是两位资深科学工作者的悉心汇智之作。文章反映了他们对人类与大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一种长期关注和长期思考。“战天斗地”、“人定胜天”是人们多年来引为自豪的两句口号。但历史的经验表明,人类有时会情不自禁地过分欣赏、过分自信于自己已取得的技术能力,却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轻视、忽视了大自然时空造化的力量和规律。而历史的教训则一再告诫我们,人们不可将“天”视为“敌”而总欲去“战而胜之”。人类似更应视“天”为“友”,首先要善待它、尊重它,要与它顺应磨合、与它和谐相…  相似文献   

19.
人类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地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用以满足人类需要的历史,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人们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受不同的财富观念的支配,人们按既定的文化生活方式来决定自己的经济活动。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的重视超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说我们在财富观上。更重视的是如何在社会各个阶级之间分配财富而不是如何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之间,或者说是对人们生财取利的经济行为的道德评价上,我们更注重精神财富,主张“以义制利”、“见利思义”、“富而好礼”,孜孜以求的是人们道德的充实、人格的伟大和情探的完美,并把经济政治化、经济道德化,给本来作为手段、作为财富形式的金钱本身披上道德的外衣。因此,受传统财富观的熏陶,中华民族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上受到抑制,但却涌现出不少道德的楷模。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说:我们要“致富思源”,这个“源”不仅是财富的源泉,而且包括那些对民族发展与富强产生积极作用和巨大推动力量的价值观、理念和思想。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财富的源泉、动力和形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要与时俱进,构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财富观。  相似文献   

20.
当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已在大家心中达成广泛的共识,并日益深入人心,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中,科学技术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这种科学技术作用社会的物质功能有目共睹,早在200年以前,英国培根就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至理名言,100年以前马克思也英明指出:科学技术是“一种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八卷第575页),已表明19世纪之前的人们已清楚认识到这一点。但在创造灿烂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们容易忽视或轻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