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铁凝是一个有很强道德感的作家。本文从道德的角度考察了铁凝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历程,从文本言说方式、生命道德化和对时代思潮的迎拒,表现出铁凝文学创作中道德与文学性的纠缠,及其在长篇小说中的最终突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现实和历史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道德法律化的合理性。文章最后指出道德法律化本身有一个限度问题 ,且它与法律的道德化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实践道德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的致良知哲学思想,良知是其本体论-道德论的基础,致良知则是主体的道德实践过程,其精神实质是一种自律性很强的主体能动的实践道德观。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在于,要以社会主义道德为依据,将道德思想、道德规范融入到社会生活的的具体内容中去,实现社会生产实践的道德化、有序化。  相似文献   

4.
2008年11月百度的"竞价门"事件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于泛道德化的思考。泛道德化随着公民社会的建立,本应入土为安。然而,当下中国泛道德化的幽灵却随处可见。道德本身需要制度建设的支撑,离开制度约束的道德很有可能成为泛道德主义的附庸,甚至成为伪道德。本文通过对百度"竞价门"事件的梳理解析,试图寻找泛道德化对制度建设的影响,从而阐述去泛道德化对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社会的道德堕落导致了官场道德堕落,从而导致了官场的腐败。要根治官场腐败,必须从权力操作的法治化和权力意识的道德化开始。官场政治道德话语的规范化有赖于社会道德话语的形成,道德规范是权力操作的高级范式。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法治化,而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法治经济.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要求必须加强法制建设,而传统政治文化中道德化法治理念的缺失,要求我们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塑造和强化民众对法治的道德化意识,以形成一种以道德为支点的、自发的社会整体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7.
道德和法律的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的法律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的道德化两个方面展开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价值分析,道德和法律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构和发展的不可分割的整体,道德和法律的契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现代法治社会中,道德是法律产生、存在和作用于社会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律在本质上应体现和反映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所以社会主义法治应该是道德化的法治,即在价值理念和法律制度上应体现现代法治和广大人民的整体要求。  相似文献   

9.
法律道德化是现代法制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法治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法治并不是万能的,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历史继承性上,它都必须和道德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它对经济的促进、保障和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网络社会步入智能化发展阶段,智能技术道德化、智能算法的道德规制、智能技术相关者的道德失范治理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话题。传统的道德和伦理关系面临三重新挑战:智能化技术对传统伦理主体地位和道德权威的冲击;分配正义、算法歧视等新的道德问题;干扰人机共存趋势下伦理道德规范的建立。为此,要加强人工智能规范的顶层设计,确保智能算法“合乎伦理设计”,建设“人机融合”的伦理规范,推进网络社会的智能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低碳生活是当代人类生活方式的理性变革,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内容、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的养成提供了思想先导和内在驱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的培育可以通过低碳生活意识的确立、低碳生活伦理的培育、低碳生活规范的建立、低碳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低碳生活文化的营造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以道德知识灌输为主的规范德育.当代学校德育从远离生命的规范德育向生命本体回归.其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引导个体生命获得意义,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增进师生生命之间自由平等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均须以人为本,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离开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就缺少坚实的基础,难以取得实效;离开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就没有了方向,难以求其完美。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心理教育更伦理化,同时实现道德教育的方法论创新。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世界是以人为主体的世界,是一个被人性化了的世界。生活世界的哲学观本质上就是对人的关注和重视。针对目前高校德育实施没有突出主体性、远离“生活世界”、德育过程不够人性化等问题,借鉴和吸收科学的生活世界观,实现德育价值、德育内容、德育手段等方面的转变,以便进一步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入学新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变化,再加上中学和大学在学生教育培养上的脱节,如何搞好衡接、过渡,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一个新课题。近两年的大学城工作实践说明:衔接是一年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关键阶段,改进一年级的德育工作是搞好衔接的重要环节。从一年级德育工作在针对性、过渡性、主导性和综合性等四个方面存在的不适应问题入手,提出要针对一年级学生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作出“四个坚持”:即,一是要确立一年级德育工作德育工作的四个目标;二是要坚持抓好一年级德育工作的四个阶段;三是要坚持抓好一年级德育工作的四个原则;四是要坚持抓好一年级德育工作的四个机制,充分发挥德育 工作的巨大潜能,增强全员德育意识,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双向积极性,构建起系统化、科学化和综合化的德育工作新格局,才能使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益性真正落到实处,推进衔接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科学发展观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给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规范了发展的方向.同时,德育工作的健康且富有成效的开展,又需要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以树立新的思路,确保德育工作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个凸显的问题已经不是某个国家特有的,而是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国外思想道德教育对我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具有巨大启示,如批判吸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借鉴国外渗透式和全方位德育模式的实践经验,建立开放性思想教育模式,突出德育生活化等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作为一种伦理制度,一直支配着传统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并起着化民成德的作用。有"礼之始"之称的冠礼在古代中国地位非常重要,它在帮助个体顺利跨越人生的不同阶段的同时又引导其进入礼的社会语境。冠礼是以仪式为载体的"成德之教",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礼仪活动来启发和教育个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冠礼具体仪节所蕴涵的道德精神,今天依然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9.
地理和环境素质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交际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包括知识素质、品德素质和行为素质。高校开展地理环境素质教育课程,是全球地理环境问题出现的现实使然,是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保证。并就如何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立地理环境素质课程,建立一个良好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计划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深入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探究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校德育工作机制成为我国高校当前面对的最紧迫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