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新闻·视点     
由国际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近日在京召开的“嫦娥工程”第一次工作会议暨大总体协调会议首次明确,“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及其运载火箭将于2006年10月完成全部研制工作,力争2006年12月发射升空,目前工程五大系统的研制工作已全面展开。今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工程立项后,经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根据设计要求.月球探测卫星重量为2350公斤,有效载荷总重量130公斤,在轨运行寿命为一年。我国绕月探测工程将完成以下四大科学目标: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三、探测月壤特性:四.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2.
科技短讯     
我国今年启动探月工程“嫦娥奔月”千年梦想将成现实。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最近透露,中国航天下一个目标是月球探测。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实施。第一期工程,通过发射月球探测卫星.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探测地月空间的环境。第二期工程,发射月球探测器登陆月球。第三期工程.实现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相似文献   

3.
科技短讯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孙来燕最近透露,中国已经启动月球探测计划。这个计划分“绕、落、回”三个发展阶段,都属于不载人探测活动。目前实施的第一期工程(“嫦娥一号”绕月工程)的目标是在2007年以前发射一颗围绕月球飞行的卫星,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  相似文献   

4.
2007年,是中国奏响遥远的登月计划的序曲的一年。在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将实施绕月探测,这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步;届时,中国航天领域的深空探测也将在这里实现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月球及深空探测技术发展迅速. 2020年12月17日,随着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1731克月壤返抵地球,历经16年我国圆满完成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也开启了后续深空探测的新篇章. 2021年2月24日,我国首个行星际探测器"天问一号"进入火星停泊轨道,经过近3个月的环绕探测后,于5月15日成功软着陆,在火星探测史上首次一步实现"绕、落、巡".  相似文献   

6.
我绕月探测工程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中国科学院最近总结并发表了我国第一个月球轨道探测器——“嫦娥”1号两项优于国际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后续月球探测工程奠定坚实基础.并对国际月球探测做出重大贡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等对“嫦娥”1号取得的初步科研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汇总,分析了CCD图像数据的特点、获取方法和数据质量,系统探讨了图像数据的处理方法和流程,对图像镶嵌拼接方法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科技知识动漫》2008,(1):20-24
仰望夜空,星光点点,惟月为大,从东方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的九天揽月,人类从来没有停息对茫茫苍穹中那轮皎皎玉盘的追求,而今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工程的启动,必将在全世界掀起一股“中国航天热”,激发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月球探测不仅是航天工业上的科学技术工程,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经济工程和振奋民族精神的文化工程,为了满足广大青少年读者对探月知识的渴求,引导公众崇尚科学、探索太空、热爱祖国,特推出这期月球科普专题。  相似文献   

8.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26(6):491-491
2006年6月7日,中共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党组作出关于表彰毛二可院士及其领导的科技团队的决定,对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和显著成绩的毛二可院士及其领导的科技团队进行表彰,并授予该团队“国防科技工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国防科工委党组号召,国防科技战线全体职工  相似文献   

9.
随着1994年的“克莱门汀”号和1998年的“月球勘探者”号月球探测器的发射成功和取得的新的科学发现,在21世纪初,世界各国相继宣布以月球和火星探测为中心的深空探测计划,掀起自阿波罗计划之后的第二次月球探测高潮。中国在卫星应用和载人航天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适时开展月球探测,填补了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空白。绕月探测工程的实施经历了长达10年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综合论证,于2004年初开始正式启动。2007年初,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1号的各项设施已经全部准备就绪,待命出厂,择机发射,以确保首发必成。嫦娥1号绕月探测卫星的科学目标包括绘制月球立体地图、探测月表物质成分、探测月壤厚度和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4项科学任务。  相似文献   

10.
《少儿科技》2008,(3):35-35
此书立足于配合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实施,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使更多的人关心、了解和支持月球探测工程。书中简要介绍了备受瞩目的我国绕月探测工程的立项和研制过程,  相似文献   

11.
太空资讯     
“嫦娥”敲定今年探月中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创者、登月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最近表示,中国首个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今年春出厂,并且随时可以发射升空。中国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个阶段。有关部门亦争取在2010年前和2020前实现“落”和“回”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飞向月球     
《科技知识动漫》2008,(1):25-26
我国探月计划3个阶段 2004年-2007年为“绕”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发射“嫦娥一号”探测卫星,对月球进行为期1年的全球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探测;  相似文献   

13.
人类对月球的探测显示了人类的智慧和能力,也带动了人类社会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中国以“绕”、“落”、“回”为标志的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性工程,既是国力强大的体现,也是中国航天能力的表征。  相似文献   

14.
10月24日18时0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绕月探测作为探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新一轮月球探测的热潮,吸引了美国、日本、欧洲、中国、印度等航天大国的广泛积极的参与.这次探月热潮中,几乎所有的卫星任务都把重点放在了测月学方向.一方面通过对月球地形、重力以及关联内部结构的探测研究来揭示月球的演化历程,另一方面为进一步的月面着陆探测和建立月球基地开展准备工作.以绕、落、回三部曲为主线的中国月球探测简洁而完美地诠释了人类月球探测的这一路线规划.“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器工程在成功实现了华夏千年奔月梦想的同时,也以测月学为基本目标,为人类探月的远景设想奠基铺路.  相似文献   

16.
对人类已经开展的深空探测活动进行了回顾,简介了近期已开展和未来5年内将要开展的深空探测任务,以及未来主要航天国家的深空探测规划,提出了未来我国开展深空探测应掌握和突破的关键技术;介绍了我国深空探测的现状,对绕月探测工程和嫦娥1号进行了简介,重点介绍了探月工程二、三期的思路和二期工程的立项论证情况和初步总体方案,同时简要叙述了正在论证中的中俄联合火星探测、夸父计划、硬X射线天文望远镜和空间太阳望远镜等项目的概况;给出了对我国未来深空探测发展方向的思考和展望。[关键词] 深空探测;行星际探测;多目标多任务;中国探月工程  相似文献   

17.
(新闻时段:2013-1-1至2013-1-10;★为新闻关注度,☆为★/2)中国首次探月科研成果丰富[关注指数:★★★★★]14日,由科技部支持的国家"863"计划"绕月探测工程科学数据应用与研究"重点项目通过验收。中国科学家近2年利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嫦娥"一号卫星,在绕月探测工程科学数据应用与深化研究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在有关成果数据库(2000~2006年)的基础上,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分析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科研创新能力,结论认为:我国科技工业科研创新能力在最近这几年是逐年提高,进步显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距离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还有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科技》2009,8(9):F0002-F0002
2008年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与成都市科协联合举办院士报告会。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航天专家欧阳自远院士出席报告会,并做了“空间探测进展与‘嫦娥工程’”报告。报告会由成都市科协常务副主席陈嘉泰主持。  相似文献   

20.
月球探测的进展与我国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简述月球探测的历程与趋势的基础上,强调当代月球探测的总体目标为:(1)研究月球与地月系的起源和演化,特别是月球大气层与磁场的消失,矿物与岩石的分布和形成环境、月壤和内部层圈结构的形成以及月球演化的历程;(2)探测月球的资源、能源和特殊环境的开发利用及对人类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我国不载人月球探测划分为绕、落及回三个阶段。为了全球性、整体性重新认识月球,绕月卫星探测的科学目标为获取全月面三维影像,探测14种有用元素的全球分布与丰度,探测月壤厚度并估算^3He资源量以及太阳活动对空间环境的影响。“落”为月球探测器软着陆就位探测和月球车巡视探测,建立月基光学、低频射电和极紫外天文观测平台。“回”为月球探测器软着陆就位探测和取样返回地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