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唐书《杜甫传》都给予了杜甫相当高的评价。比较而言,《新唐书·杜甫传》对材料取舍更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倾向性,评价也较为客观全面,对杜甫也更加推素,从中能看出《旧唐书》重文、《新唐书》重质的不同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2.
杜甫《盐井》诗中所提到的两个唐代井盐价格从盐生产难度大、肃宗至德年间物价腾涨等方面考虑,是可信的。杜甫一些关乎时政时事的诗作中所用数字多与史实相符的现象也可视为旁证。  相似文献   

3.
;杜甫之于马,好比屈原之于香兰,郭沫若之于凤凰.马是杜甫情感志向的寄托,马是与杜甫息息相关的一部分,马是杜甫生命的图腾.可以这么说杜甫一生的坎坷、悲辛,在他的咏马之作中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同时,杜甫的咏马诗也有其自己的艺术特色,正如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所称:"少陵马诗,首首不同,各有寄托,各出议论,各见精彩.合读之,分渎之,可悟作诗变化之法."  相似文献   

4.
杜甫,一向给人以老成持重、忧国忧民形象,但一个诗人不可能只有老成持重、忧国忧民的一面,冲动的、怯弱的、柔情的更具有人情味的杜甫时常隐没于他的诗文之中,需要去寻找和发现。对月夜的分析,可以尽可能的还原一个真实的杜甫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5.
《秋兴八首》是杜甫人生低谷期而作。杜甫在现实生活中的坎坷遭遇,使他获得崇高的体验,并转化为内驱力,通过艺术创作加以抒发。深浓秋意映衬、交融了杜甫荒凉凄寂的心理境遇;飞鸟意象是他渴求突围的心理写照;杜甫在超越心理困境之后,召回了盛年的欢娱和盛世的春天。  相似文献   

6.
学完了杜甫的《绝句》后,我便准备布置本节课的作业。“同学们,这首诗你们学得都很好,今天的作业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功利意识与审美意识的角度入手,结合杜甫的生活道路、政治理想、忧患情怀及其艺术追求、审美理想,围绕《春夜喜雨》展开个案分析,认为此诗很好地体现了杜甫功利意识与审美意识的和谐统一,并进一步认为这种方法也有助于其他作品的分析鉴赏。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诗人,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句来赞誉"诗仙"李白的诗作。这位诗人就是被人们尊为"诗界圣人"的杜甫,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徒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才,可以敌国,杜甫的诗名,在该研究者的心目中,"与天际齐高,与大地一样辽阔,与春常驻,与金石并寿,可与日月并分光辉"。《登高》是该研究者读过的杜诗中最喜欢的一首,该文就该诗所传达的诗人情感的变化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功利意识与审美意识的角度入手,结合杜甫的生活道路、政治理想、忧患情怀及其艺术追求、审美理想,围绕《春夜喜雨》展开个案分析,认为此诗很好地体现了杜甫功利意识与审美意识的和谐统一,并进一步认为这种方法也有助于其他作品的分析鉴赏。  相似文献   

10.
《洗兵马》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关于杜甫《洗兵马》诗系年有多种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即乾元元年(758)春说和乾元二年(759)春说。地理、官职、典故等因素是解决此诗系年问题的关键。梳理文本,比较各种说法之偏颇得失,可以判断乾元元年春说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11.
《沽酒与何人》每一篇文章由唐诗名句做标题,行文处亦都用唐诗作佐证。由此,一下子穿越了时空,拉近了距离,仿佛李白、杜甫、自居易等与我们一起,对酒当歌,纵论家事、国事、天下事。  相似文献   

12.
杜甫《缚鸡行》一诗历来备受关注。孙民先生《杜甫〈缚鸡行〉新识》(《文史知识》2010年第8期)一文称,该诗表达了杜甫遵守道家自然之道,维护既存生态链的主题。孙民先生的观点值得商榷。杜甫恰恰是通过对小奴缚鸡一件事的议论,表达了对既存的弱肉强食之现状的批判与反思,是其积极入世、关怀民生之儒家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关于杜诗《石壕吏》中“石壕”的地点历来有“陕县说”、“宜禄说”、“宜保说”三种不同说法,文章通过对杜甫行踪、诗中内证、史书外证三个方面详加考据,认为“陕县说”比较确切,依据考据结果,杜诗三吏的顺序应重新排列。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首吟泰山之诗,是杜甫现存中最早的一首。此诗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青年时代腾凌绝顶的进取精神,洋溢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正值中华腾飞,改革发展之际,重读《望岳》,颇受启迪。  相似文献   

15.
许世荣先生《杜诗〈黄草〉系年考》将杜甫《黄草》诗系于代宗永泰元年(765),并认定此诗非夔州诗而是作于涪洲.针对许文,本文从三个方面辨析了其论之误.从地理学的角度,说明涪洲之"赤甲戌"并非夔州之"赤甲山";从史料角度,说明《黄草》诗应作于大历元年秋杜甫客居夔州时,而不可能作于永泰元年五月杜甫途径涪洲时;从文学创作角度,说明诗人把不同时空人事捏和在一起的合理性.由此得出了杜甫《黄草》诗确实是大历元年秋作于夔州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清代前期钱谦益的《钱注杜诗》和浦起龙的《读杜心解》运用传统阐释观念对杜诗进行阐释。前者力图考辨史实,批驳旧注,后者力图阐发杜甫的"蔼然忠厚之本心";前者侧重"知人论世",后者侧重"以意逆志"。两者各有特色而又互补,共同丰富和发展了杜诗学。  相似文献   

17.
王辉斌教授的《唐代诗人探赜》(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是其计划中的“唐代诗人研究四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三部曲”分别为:《孟浩然研究》、《李白求是录》、《杜甫研究丛稿》。其间,他还出版了与“三部曲”关系密切的《唐代诗人婚姻研究》。这四部著作与《唐代诗人探赜》一道,共同构成了王辉斌先生唐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框架。《唐代诗人探赜》一书的体系性很强。从内容上来看,本书与前“三部曲”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前“三部曲”主要是对盛唐三位大诗人孟浩然、李白、杜甫的研究考索,而《唐代诗人探赜》则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对整个唐…  相似文献   

18.
杜甫《哀王孙》是一首反映安史之乱中唐皇室悲惨遭遇的诗篇。诗中流露出很明显地“忠君”思想,导致古今论者对此诗评价悬殊。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诗中“忠君”思想的表层,就会发现杜甫在此诗中流露出的思想其实仍是他一贯的爱国爱民思想的流露。本诗“指陈时事,反思致用”的特质于我们认识那个特定时代有着不可忽视的“诗史”价值。今天的我们有必要对此诗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9.
论诗绝句是中国古代文论诗歌或阐述文艺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论诗绝句创自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戏为六绝句》。本文对之逐一进行了阐释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杜甫的诗作向来以"沉郁顿挫"为主要风格特点,但在《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组诗中却呈现出与之有所区别的率性纵情、洒脱开怀的另一面。组诗以何将军山林为中心,举凡园林景致、风土人情、宾主之乐,莫不一一道来,前后映衬,构思巧妙,别具风情,是杜甫众多诗作中的一抹亮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