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是一种嗜盐菌,主要来源于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一般健康人副溶血性弧菌的感染率为0.3%,而接触鱼蟹类较多者感染率为2.5%,渔民的感染率为34.8%,肠道病病人感染率为31.6%。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秦皇岛主要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污染状况及其毒力特征,依据国家标准GB 4789.7—2013检测方法,并适当改进,分别在春、夏、秋、冬季节,对秦皇岛沿海主要鱼类、虾类、蟹类、贝类进行了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采用PCR方法对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了tdh,trh,tlh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秦皇岛沿海主要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相对较轻,其总检出率为10.07%。污染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污染品种夏季主要为鱼类和少量贝类,秋季主要为虾蟹类和贝类。4个采样点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秦皇岛的海港区,昌黎县,北戴河区,山海关区。检出的15株副溶血弧菌均携带tdh和tlh毒力基因,说明秦皇岛沿海主要海产品携带的副溶血性弧菌毒性较强,具有潜在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重庆市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血清型以及耐药性,为防治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溶血素基因,并结合药敏试验以及血清分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23份水产品样品中共分离出的35株副溶血性弧菌,其tdh和trh基因携带率分别为14.29%、2.86%,血清群主要为:O3群、O5群、O1群;14株临床分离株主要为O1群、O3群.两组不同来源的菌株均对头孢噻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敏感,对氨苄西林均有较强的耐药性.结论:重庆地区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基因携带率较低,但是血清型呈现多样性,且耐药性较严重,因此存在发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4.
陈梦  周翔 《科技咨询导报》2012,(11):232-232
为了快速识别副溶血型弧菌导致的食物中毒和食品污染,本文经过试验研究采用免疫荧光原理使用荧光二抗血清在荧光显微镜下识别副溶血型弧菌荧光菌球,以期达到快速筛查副溶血弧菌污染食品目的。本方法适用于海洋水产品和淡水水产品及加工的含盐其它食品。  相似文献   

5.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我国食源性疾病的首要致病因素,是海产品上市前的必检微生物.某种意义上讲,检测的增菌时间决定了海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和市场价值.为缩短增菌时间,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Vp培养条件和增菌培养基.单因素分析确定最适于Vp(ATCC 17802)生长的温度、氧浓度和培养方式分别为37℃、透气胶塞和摇床培养.以混合蛋白胨、牛肉膏、Na Cl为主要影响因素,利用Design-Expert 8.0软件的BoxBehnken设计进行增菌培养基优化,得到的二次回归方程具有很高的拟合性,优化的培养基配方为:酪蛋白胨6.75 g/L、胰蛋白胨3.25 g/L、牛肉膏4.76 g/L、Na Cl 36.75 g/L.利用优化培养基对模型进行验证,培养12 h的Vp菌体密度可达模型最大预测值的98.77%,说明获得的模型可以对ATCC17802的生长动态进行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基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关于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研究了从水产品批发市场到各零售点(主要为超市)杂色蛤中副溶血弧菌的动态变化情况,对因食用杂色蛤感染副溶血弧菌而引发疾病的风险进行预测,预测出每年、每人因消费生杂色蛤而导致由副溶血弧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的可能平均值被估计为1.65×10-8.同时对杂色蛤的另一种食用模式——烧烤,也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因其所导致的风险十分小,可以不作为评估的对象.最后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针对政府监管部门的管理以及商业运营者和消费者的建议,这些风险管理措施、控制程序和安全食用规范的实施,均可大大降低因食用杂色蛤而感染副溶血弧菌并引发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海水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方法,笔者采用碱性蛋白胨水、氯化钠多粘菌素B肉汤、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三种增菌培养基及其组合的增菌方法与用TCBS琼脂、弧菌显色培养基两种分离平板分别检验20份海水样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结果显示,采用碱性蛋白胨水+3%NaCl的碱性蛋白胨水增菌液进行二次增菌,能获得较高的检出率;使用弧菌显色培养基的分离符合率高于TCBS琼脂;增加增菌次数通常能提高分离符合率和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蛭弧菌指示和净化海水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厦门近岸海水海洋噬菌蛭弧菌的数量与海水中弧菌类的数量成正相关.灭菌海水中只加蛭弧菌,其数量出现负增长.若同时加入蛭弧菌和宿主菌鳗弧菌8927菌株,则蛭弧菌数增加、增加速率随宿主菌浓度增加而增加,并导致宿主菌数减少,此时宿主菌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减少,但减少速度缓慢,15d仅减少26%.  相似文献   

9.
为了今后养殖病害的防治,了解病原微生物在养殖过程中对头足类动物产生的影响,选择在海水养殖中发病频率较高的弧菌,包括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研究它们对短蛸的毒力水平。通过将稀释菌液直接注射短蛸腕部的方式,观察感染后短蛸的致死率、半致死时间,以及各菌对短蛸肝脏、鳃、鳃心、白体等器官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鳗弧菌和副溶血弧菌均对短蛸有较强的致病性,分别在60、48 h时达到半致死,且发病的短蛸活性减退,虚弱无力,腹部肿大,解剖可见部分内脏肿胀明显,如肝脏;通过对病变组织和健康组织的石蜡切片和HE染色,以及超显微结构的观察,发现患病短蛸的肝脏、鳃、鳃心和白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组织、细胞结构上的破坏。以上结果表明这两种弧菌对短蛸均具有明显的致病性,副溶血弧菌更强一些,合适条件下将会成为短蛸规模化养殖的重要威胁之一。  相似文献   

10.
华南地区海水养殖鱼类主要弧菌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广东、广西等华南地区的主要海水养殖系统的斜带石斑鱼、红鳍笛鲷、褐点石斑鱼和珍珠龙胆(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等多种海水鱼类的弧菌病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从病鱼体内共分离获得弧菌63株,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其中4株为强毒株,17株为弱毒株,42株为无毒株.经鉴定,哈维氏弧菌有43株(19株毒力株)、溶藻弧菌7株(1株毒力株)、副溶血弧菌5株、轮虫弧菌2株(1株毒力株)、需钠弧菌1株、无法确定的弧菌属其他细菌5株.  相似文献   

11.
采用紫外线和二氧化氮的协同杀菌作用对冻虾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控制,微生物学检验表明,紫外线和二氧化氯的协同作用比单独的紫外线和二氧化氯杀菌效果好,在协作作用中,消毒剂是主体,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起主导作用,紫外线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哈维氏弧菌和溶藻弧菌对大黄鱼6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和溶藻弧菌(Vibrio anguilarum)分别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进行病原接种实验,24 h后测定肝、脾、鳃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溶菌酶(Lysozyme,LSZ)和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活性.结果表明:弧菌入侵24 h后,与吞噬作用相关的水解酶ACP、AKP变化不显著,肝脏溶菌酶LSZ活性降低,出现典型病症,可能是由于应激反应引起非特异性免疫机能下降所致;抗氧化酶CAT、SOD变化显著,对清除代谢产生的活性氧有重要作用;6种酶中,LSZ、CAT、SOD和PO对病原反应敏感,适合作为2种弧菌入侵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南海珠江口区域水生病原弧菌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南海珠江口之深圳、珠海海域和广州城区等五个不同区域的9个水样中,利用弧菌属选择性培养基TCBS获得9类特征菌落表型的分离株.选取高频率出现的4类典型菌落的代表菌株(G,Y1,Y2,T)鉴定,革兰氏染色为G-,磷钨酸负染色透射电镜观察菌体细胞成短棒状或弯曲弧状,可见单极生鞭毛.综合特征生化鉴定结果确定橙黄色菌株Y2为霍乱弧菌,绿色菌株G为嗜盐性副溶血弧菌.血清学类群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来自于不同水域样本的菌株之间存在特征血清型的显著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敌草隆、石油烃对舟山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调查分析了2011-2013年舟山主岛西部近岸海水中敌草隆的含量,同时调查分析了2011年至2012年间该海域中表层海水中石油烃的含量.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海水中敌草隆检出浓度范围为<3~52.1 ng/L,平均浓度为<11.1 ng/L.表层海水中石油烃检出浓度范围为0.019.~0.244 mg/L,平均含量为0.066 mg/L,未超海水水质四类标准,符合海洋功能区划要求.连续3年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中敌草隆的含量呈现缓缓上升趋势,对调查海域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有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厦门近岸表层海水中铜,铅和锌的存在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差示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研究厦门沿岸表层海水中洞,铜和锌的化学存在形态。新鲜海水试样和酸化贮存海水试样(pH2)分别以金属离子溶液滴定,达到平衡后用DPASV法测定电活性金属浓度,基于1:1配合物形成模型,估算出海水中可溶的痕量金属各种存在形态的比例。结果表明,海水中这些金属的总浓度分别为Cu:1.1×10^-7mol.1^-1;Pb:6.0×10^-8mol.1^-1;Zn:7.4×10^-7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探讨了Pb2+和Cd2+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实验选用副溶血弧菌ATCC17802标准株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和微孔板分光光度法,确定副溶血弧菌形成生物被膜的最佳培养温度和时间,然后分析不同浓度的Pb2+和Cd2+对该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37℃培养条件下副溶血弧菌ATCC17802生长...  相似文献   

17.
用ClaI/EcoRI双切酶切带有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极鞭毛蛋白FlaI基因的质粒p MD18-FlaI,回收目的基因片段,插和到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IRESneo同样经ClaI/EcoRI切开的窗口中,成功地将FlaI克隆到pIRESneo中,获得有意义的重组质粒pIREneo-FlaI,构建的pIREneo-FlaI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将为海水经济鱼类的副溶血弧菌DNA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中草药对大菱鲆源副溶血弧菌的抑杀效果,选择鱼腥草、黄芪和甘草等38种中草药,采用牛津杯打孔法和改良二倍稀释法测定了中草药对大菱鲆源副溶血弧菌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对黄连、五倍子、秦皮、诃子、石榴皮、黄芩等6种中草药高度敏感,其抑菌范围为20~27 mm,其中以五倍子的抑菌作用最强,抑菌直径为27 mm;对青蒿、苏木、淫羊藿、乌梅、丁香、赤芍、地榆、栀子、地锦草、连翘、女贞子、黄柏、虎杖、白头翁、川棘子等15种中草药敏感,其抑菌圈直径为11~19 mm;对其他中草药不敏感。同时,采用改良微量二倍稀释法以及涂布法测定了具有抑菌作用的上述21种中草药对副溶血弧菌的MIC和MBC,结果表明:秦皮、诃子、石榴皮、黄连、五倍子、黄芩的抑菌和杀菌能力最强,其MIC和MBC分别为1.56 g/L和3.13 g/L;其次为淫羊藿、丁香、地榆、栀子、连翘、地锦草、苏木、赤芍、乌梅和青蒿,其MIC和MBC分别为3.13 g/L和6.25 g/L;白头翁的抑菌和杀菌效果最差,其MIC和MBC分别为25.00 g/L和50.00 g/L。  相似文献   

19.
海水中铁的几种形态对海生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实验室一次性培养,研究不同形态的铁:Fe^3 ,FE^2 ,Fe^3 -EDTA,Fe^2 -EDTA以及胶体水合氧化铁在不同条件下对海生小球藻(Chorella vulgaris)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铁对小球藻生长影响的主要生物活性形式是有机络合态铁和胶体水合氧化铁,光诱导还原态Fe^2 也很重要。它们都积极促进了藻类的生长繁殖,其中EDTA与铁离子结合的动力学过程并不明显影响藻类吸收铁。小球藻相对生长率的提高和叶绿素A(Chl.a)的增加取决于铁的总量及其转变为可利用状态的速率和藻类的有效吸收。在不同的培养体系中,常量营养盐N,P与Fe的缺乏对藻类生长起着交互限制作用,其中缺P比缺N更能减小EDTA络合铁对小球藻生长繁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沿海岛屿的淡水资源及几种可行的海水淡化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延洲 《应用科技》1995,(3):61-64,F003
文中介绍了中国沿海岛屿的淡水资源状况;针对海岛的地理、能源条件,分析和评价了多级蒸发(MED)、多级闪蒸(MSF)、压汽蒸镏(VC)、电渗析(ED)、反渗透(RO)以及其它混合形式的海水淡化方案的特点与应用的可行性.从而为开展海岛海水淡化科研、产品开发和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