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4年英国军队开进拉萨,对西藏发动了第二次战争,从而使涉藏问题更加复杂化。面对涉藏问题,上海等地的各类报刊给予了及时全面的报道。杨庶堪等一批开明人士,虽处于相对闭塞的重庆,却能创办《广益丛报》,并通过该报把上海等地的各类报刊关于涉藏问题的报道继续传播到以重庆为中心的许多城市。《广益丛报》揭露英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报道中国政府治理西藏的得失;介绍民间对涉藏问题的关注;记载驻藏官员对外国媒体介绍治藏"新政";强调主权的不可侵犯。一百多条共四万多字的报道是我们今天研究晚清涉藏问题的重要资料,亦可以作为批判"西藏独立"论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2.
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政治等原因,西藏一直是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的涉藏报道体现并影响着人们在涉藏问题上的认同。文章基于对《人民日报》、《联合早报》和《纽约时报》三家媒体近五年来涉藏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勾勒出不同语境下的媒体对涉藏问题认同的现状,并从如何巩固和拓展中华民族及西方国家对涉藏问题认同的角度,提出当下涉藏报道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3.
司法管辖,是研究清王朝涉藏刑事案件处理时,必须认真考察的问题。在青海藏区,由于生产方式、民族习惯、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涉藏案件的司法管辖权体现出许多民族地方的特点。同时,由于涉藏案件主要涉及藏族与其他民族间的冲突解决,也使得青海藏区司法管辖权分配更为独特。在清王朝对青海藏区的全面施治过程中,在"农牧分治"的总原则下,清王朝结合地方特点,不仅设置了专门的管辖机构,而且在分管区域内,又结合冲突主体、地域、原因等分别作出了制度上的安排。这有效保障了涉藏刑事案件的及时解决,也有利于王朝统治的巩固和藏区的秩序安定。  相似文献   

4.
《南京!南京!》和《硫磺岛家书》均采用了"他者"视角编织出人性神话。《南京!南京!》中的"他者"视角是国际化浪潮中电影的价值观与世界接轨的大胆尝试,而《硫磺岛家书》则是直接源自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人性观。这种普适性的人性视角忽略了具体历史文化环境中特殊的人性,规避了对沉重的历史真相的阐释,存在对日本文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十一五"时期南京都市圈建设对安徽融入长三角的历史贡献,阐述了合肥经济圈与南京都市圈的竞合关系,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南京都市圈建设对皖江城市带发展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与管理,强化基层行政机构的建设及基层行政制度的改革,将公务员制度逐渐引入基层行政机构。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对基层控制力的薄弱,对基层行政机构与政权缺乏有效的管理,因而南京国民政府在基层推行公务人员制度时不断进行调适,对其名称不断进行变更,以适应基层的需要。公务人员称谓在基层的变更,反映了民国时期国家政权下延渗透的历史规迹。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扎什伦布寺格西安钦呼图克图在内地倡办并参与启建时轮金刚法会,前往汉地佛教团体和寺院讲授格鲁派历史与显密经典,后经由汉地僧侣和居士弟子翻译刊行,传承影响至今;与太虚法师共同参与组建佛教同愿会,推进汉藏两地佛学交流研究与文化联系。安钦呼图克图先后两次往返西藏与内地之间商讨九世班禅返藏问题,转告中央政府的涉藏政策及西藏地方政府的意见立场,国民政府封授其“普静禅师”名号。安钦呼图克图以非官方身份弘法讲经沟通汉藏文化,为汉藏双方意见立场的直接表达奔走往返两地之间,成为民国时期中央与西藏地方政府共同依托的僧侣使者。  相似文献   

8.
《虫草》作为一部由本土草根从主位视点创作的,以自己家庭和社区为表现对象的村民纪录片,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涉藏题材媒体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内部视角的自我呈现、原生态纪实的视听语言、生活化的叙事结构和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村民纪录片在创作视角和题材上,形成了对媒体涉藏纪录片的有益补充,开拓了我国涉藏影像对外传播的新思路,应作为一种新的纪录影像形态得到正名和关注;同时,应加强藏区民间纪录片的培育和打造,实现涉藏信息的真实、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9.
阿底峡在西藏传法历史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历史学角度,把迎请阿底峡来藏的经过、阿底峡来藏后著书立说、厘清藏传佛教修习次第、以其著名的"道次第"理论影响藏传佛教各教派等的脉络置于当时复杂的社会历史中进行考察,分析了阿底峡来藏传法的社会背景,从不同角度评述和分析了阿底峡在西藏开展的弘法活动及其对藏传佛教产生的影响,并对作为历史人物的阿底峡及其独特理论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10.
青藏铁路通车促进了西藏与内地的交流,带动了青藏铁路沿线甘肃、青海与西藏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样的客观条件为费孝通先生"两南兴藏"设想的实施带来了新机遇。文章详细陈述了费孝通先生关于"两南兴藏"设想的论述,进一步界定了"两南兴藏"的内涵和外延,指出实施"两南兴藏"的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并就此设想的实施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涉藏问题上,我国往往停留于被动地辩解,陷入西方的话语陷阱,涉藏问题国际话语权明显呈现"西强我弱"格局。话语权的核心是服人心问题,是心理认同问题。建构我国涉藏问题话语权应从战略上进行总体谋划,紧紧围绕"认同"来做文章。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军攻陷国民政府首都南京,随后实施了长达数月的抢劫、强奸和屠杀,制造了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日本这一惨绝人寰的血腥罪行一经在南京的美国传教士和记者向世界各地报道,立即激起美国人民强烈的反日情绪。但当冷战开始后,南京大屠杀却神秘地从美国国民的视野中消失了,并且一直消失了几十年。今天的美国人重温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再次感受心灵的震撼。  相似文献   

13.
周盈 《科技信息》2011,(12):I0371-I0372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最早的甲骨文字记录开始,中国的藏书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即使以孔子所说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起算,也已经三千多年。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出现和壮大,倡导思想和言论自由,讲学之风盛行,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大发展、学术大繁荣的时期,图书收藏由官府著述、垄断藏书发展到官府与知识分子俱藏的局面,出现了最早的私人藏书家。  相似文献   

14.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的东部、东南沿海地区相继沦陷,继而南京陷落,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出海口被日本人实行战略封锁,国民政府的经济陷入极度困难之中。此时,邦达昌家族与康藏人民策划并开辟了印度经西藏直通川、滇等地,完全依靠骡马运输的陆路国际交通线,与盟军开辟的"驼峰"航空运输线并驾齐驱,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章从文化批评与经济思想史视角,总结评价近代邦达昌家族为首的康藏人民以商抗日对中国民族关系"命运共同体"价值体系的历史构建。  相似文献   

15.
以美国为首的大量国际非政府组织在涉藏问题上,与"藏独势力"合谋,使之成为国际舆论持续关注点,扰乱了国际视听,并对中国国际形象造成相当的负面影响。制定针对在美涉藏非政府组织的因应之策的一个必要前提是认识这些组织得以生存、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非政府组织的一般时代背景、宗教哲学基础、政治文化土壤、行政规制、藏传佛教的群众基础及媒体因素等。  相似文献   

16.
“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是中央提出的关于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理论成果。从哲学的角度看,它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西藏发展领域的具体运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政治、发展与共享三个维度辩证关系的科学把握。从历史逻辑来看,它是中国共产党从上述三个维度处理民族问题与涉藏问题的延续与发展。在实践中,需要从理念、机制、措施等三个层面加以落实。  相似文献   

17.
"藏、借、阅、查、咨、习"一体化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服务模式。论述了"藏、借、阅、查、咨、习"一体化模式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指出了该模式目前需要完善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藏文白话报》作为蒙藏事务局主办的三种白话报之一,宣扬“五族共和”理念;以多种形式发布国家的大政方针及中央政府的对藏政策;关注涉藏机构的变革,及时传达涉藏信息。研究《藏文白话报》与中国西藏的关系,可以更全面、更透彻地了解民国时期西藏社会的变迁,也可为批驳“西藏独立”论提供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重新认识中国无线电广播事业发展的历史起源问题,尤其是廓清在国统区由国民政府主导的中央无线电广播事业的起源。方法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的基本方法,将其置于无线电广播发展的大背景下予以全面的历史考察。结果1929年12月创刊于南京的《广播无线电台年刊》,为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无线电广播专业期刊,并最早传播了中国早期无线电广播传播技术装备的引进、世界各地无线电广播节目表、世界无线电频率分配、中国早期无线电广播电台呼号、收音技术等。结论由国民政府主导的无线电广播装备技术的引进创造了覆盖南达南洋群岛、北及西伯利亚、西逾帕米尔至阿富汗一带,东越太平洋以抵夏威夷群岛的广大范围,达到了20世纪初期中国乃至亚洲无线电广播技术引进、传播与发展的高峰。  相似文献   

20.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社会发展轨迹,以雪域高原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和以宗教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在涉藏报道中占有突出位置.基于媒体自身的特性及不同文化间在认知视角、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涉藏生态报道在国内外媒体中呈现出“三重跨文化传播”的特征.文章在话语分析的基础上厘清“他者化”,并指出树立“三重跨文化传播”观对于涉藏生态报道“去他者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