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学是一门多学科、跨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以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研究为对象,以探讨人类历史文化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为目的,运用跨文化(Intercultural)之历史深度描述方法界定历史人类学,具有重要的实践理论意义。跨文化(Intercultural)是指文化的“内在性”、“涵化性”和“互动性”,即通过跨族群文化互动构建历史人类学理论,它与历史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根据历史民族志和历史人类学的学科特点,跨文化理论方法已经成为研究历史人类学的主要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2.
将社会视为一个“系统”与将社会视为一种实体的“物”这两种概念,虽对人类学的社会研究做出了相当的贡献,但也成为理论推展的主要障碍,成为人类学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类学家多是在“系统”这个概念上来寻求突破,80年代之后则开始设法摆脱“社会是一个物”这个概念,以获致理论的进展。大体说来,前者的努力并不成功,因为他们始终不能摆脱“社会”这个由Durkheim所创造出来的实体;而后者则重新检讨了“社会(society)”以及与之相对的“个人(individual)”这两个概念,从而为人类学的社会理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运用广泛的理论及实践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化,就是要在继承马克思人类学精华的基础上着眼于时代的大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学哲学的理论构建是一种立足于人类性而不是阶级性的人类学哲学,人类世界是人类一切社会存在的本源和发展的动因。因此,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理论的构建就是:从人类世界实践创生论出发理解人的社会存在和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运用广泛的理论及实践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化,就是要在继承马克思人类学精华的基础上着眼于时代的大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学哲学的理论构建是一种立足于人类性而不是阶级性的人类学哲学,人类世界是人类一切社会存在的本源和发展的动因。因此,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理论的构建就是:从人类世界实践创生论出发理解人的社会存在和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5.
粟敏 《科技信息》2010,(32):I0283-I0283
建筑初始产生是为了人类避风遮雨、驱虫避兽,而本质的是把人类与外界的自然空间分割开来,帮助人类抵御外界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场所。包裹这个活动空间的建筑外表皮成为内外空间的分割面及连接面,它发挥着类似于动物表皮的功能,使人们通过作用于建筑表皮来庇护自身以及达到适应外部自然环境的目的。无论是在发掘最早的原始人类的非洲,还是其它人类活动历史比较短的大洲,  相似文献   

6.
民歌在文化中国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侗歌民俗研究》对侗歌及人类歌谣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启示性。作者在书中提出了“歌谣人类学”理论,用人类学视角对歌唱活动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以唱为本”,以歌俗为主的研究主张。同时,作者还进行了有效的“多文本”写作,这对人类学田野写作颇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特殊而普遍的现象。信仰有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科学认知和广泛认同基础士的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课堂”、“进教材”易,“进头脑”难,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观是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陈汶 《海峡科学》2006,(2):38-40
物流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之中,人类社会出现商品交换时也就存在了物流活动,其分散在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全部过程。中国古代兵法上所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与物流的英文术语(logistics)“后勤学”相吻合。现代物流理论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社会的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方式的发展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对物流活动的研究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在我国物流概念的形成和物流研究的历史不是很长。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经济研究中很少见到“物流”一词。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空间,而且对其活动的空间具有独占性,不论是在地表上空还是在地表下面的活动空间,都要有适合于人类生存的空间,人类才能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因此,空间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生存条件,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必须拥有一定的空间,对空间享有稳定的权利,保证利用空间的安全和空间利用的秩序.所以物权立法中应该确立空间权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0.
笔者总结两年来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一点休会,提出在授课过程举例的五个“近体原则”:时间近体原则、空间近体原则、心理近体原则、专业近体原则和活动近体原则。  相似文献   

11.
今年年底,中国科学家自主提出的“双星计划”中的两颗探测卫星之一将要升空了。这是我国空间物理探测方面一项重要计划,它与欧空局的“星簇计划”紧密合作,将实现人类第一次对地球空间的六点立体探测。随着日地空间探测和研究的发展,人类将能够预报地球空间的“暴风雨”,无优地遨游太空了。  相似文献   

12.
艺术与经济     
张春雨 《科技信息》2009,(11):71-71,118
一方面是高雅的嗜好,一方面是财富的积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是艺术学与经济学的结合.在通过人的大脑对事物进行科学的推断和研究,从而提取价值的结晶;照以往惯用的理论和习惯的看法,最易将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艺术活动截然分离。因为艺术活动是以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为目的的;而经济活动则将满足人类的实用需要为出发点。就是说,艺术所从事的是满足于人类精神需要的“精神生产”:而经济活动则是为满足于人类物质需要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一定社会阶段里,经济与艺术的差别是显见的,也是现实的。但更深层的现实却是二者的一致性,我们要做的是在二者的分离和差别中寻求一种有机的统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揭示的.也是我们应当不断努力实践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第七届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认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成果较少”,面临着“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问题,面临着整体上的理论创新问题。基于这一考虑,我们着意推出的,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的理解范式,即人类学哲学范式(不同于西方已有的“哲学人类学”)。云南省在这一范武的研究上已有一定的基础:2008年,苗启明研究员的专题论文集《马克思人类学哲学构建管窥》出版。同年,以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许鲁洲教授为课题组负责人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马克思对人类学哲学的理论构建研究”获准立项,这对推动这一研究深入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里刊发的系列笔谈文章,都是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也许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新的研究道路。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使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都市全球化理论”认为: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中,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模式,使城市土地利用扩展呈现不同的空间特征.运用“大都市全球化理论”和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20世纪90年代的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特征进行了初步的量化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特征和形成机制与“大都市全球化理论”中的全球城(B)型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特征和形成机制相符.  相似文献   

15.
将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方法及成果自觉运用到艺术研究当中,便有了艺术人类学,2006年12月22-24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并举办了首届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的意义,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相关议题有“中国艺术人类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人类学与艺术学交叉学科的意义”、“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个案”,等等。  相似文献   

16.
紫晓 《科技潮》2001,(7):81-84
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海湾战争”、“波黑行动”、“沙漠之狐”和“盟军行动”等局部战争的硝烟,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那些由美国上演的以空间系统为主角的现代战争,我们至今仍记忆犹新。今天,人类刚刚进入21世纪,太空大战的威胁依然存在,空间技术的发展、空间系统的应用,必将推动战争军事理论的转变,使人类为之不寒而栗的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构建中,理论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哲学、80年代的教科书改革的哲学和90年代以来的后教科书哲学三个阶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凸显了以“矛盾”“实践”和“文明”为核心的“术语的革命”,每一种“术语的革命”都包含着新见解,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以“矛盾”“实践”和“文明”为核心术语的三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为构建“面向未来”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贡献了作为“原点”“理念”和“范式”的不同的和独特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8.
李映方、陈国庆教授主编的《多学科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已于2007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是在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背景下由西北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资助完成的。在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重要时期下,这本书的出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满足了社会的需求。该书共13章,分别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民族理论、宗教观、社会学、人类学、法学、历史学、文艺学、新闻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诸多马克思主义的学科视野出发,全面、深入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容,其学术上的突破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弥补了学术界目前以单一学科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不足。该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历史学、文艺学、新闻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全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乎囊括了学术界目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各个学科视角,弥补了学术界目前以单一学科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不足。多学科视角的理论研究,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国化的大厦,使原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从单调的平面成为活生生的空间立体...  相似文献   

19.
叶清 《厦门科技》2005,(5):24-27
2005年太平洋时间7月3日22时52分(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NASA)耗资3.3亿美元的“深度撞击”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以10.2公里/秒的速度向“坦普尔一号”彗星撞击(图1)。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这是人类第一次实际接触并探索彗星的空间活动。  相似文献   

20.
论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表达了对于“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人类学理论新格局的向往;简述60年代以来世界人类学的新发展与学者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反思;进而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起源与大半个世纪来的发展作了比较全面的历史观察;并分析了某些相关学科与视点。最后着重提出了争鸣、证明和正名,指出这三者是学科的生命,是中国人类学走向世界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