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连高新园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大连“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势构建了由5个模块和15个指标组成的高新园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借助于AHP分析法和模糊隶属函数等效学方法对目前的大连高新园区的技术刨新能力进行定量的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大连高新园区的综合创新能力得分为71.76,从隶属度的阶段划分上看处于创新发展的中期阶段,也是实现特色园区与和谐园区目标创建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模型,结合高新区特点,构建了由4个主层次和12个次级指标构成的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我国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从技术创新能力形成过程的角度评价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由三大模块,五大要素,21个基础指标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对模糊数学方法进行了改进,把理论上的[0,1]范围扩展为[40,100]的范围,使数据的无量纲处理过程更简化,结果更容易使大家接受。此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广泛运用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技术创新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科技园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其强弱是衡量一个区域技术创新实力的重要尺度。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学者对科技园区区域技术创新及其能力评价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今后我国技术创新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为我们研究区域技术创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呈现的3个主要特点: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日趋丰富,比较重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环境的关系,开始关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时间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认为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构建新的评价模型,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取数据挖掘方法(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定量评价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特别分析广东省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结论如下:2011年广东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排名第4,其中投入能力排名第4,产出能力排名第5,支持环境排名第1.  相似文献   

7.
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各地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主要战略力量,是引领区域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提升高新区内集群创新质量水平,从经济效益、知识产出、人员素质、创新结构四个维度构建国家高新区产业集群创新质量评价体系,以全国156个高新区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高技术产业集群对国家高新区创新质量的影响.结果 显示,影响国家高新区产业集群创新质量的两个关键因子是集群网络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国家高新区整体创新质量水平有待提高,区域间差异过大,且在不同影响因子上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最后根据分析结论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基于技术创新的理论和我国企业的现状 ,建立了一套实用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并综合地应用了三种评价方法 ,对石家庄市的 5个企业进行了实例研究 ,得到相对客观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针对现有统计制度与数据 ,构造了一套实用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并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多层次的分解评价模型。最后以河北省 5个城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 ,得出了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以技术创新能力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影响为基础,通过调研,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和方法及评价指标的意义.以一家科技型企业上市公司为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例分析.实践证明,该指标体系提出的创新产出能力、创新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等5大具体指标和20个具体因子能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创新能力不足的环节,并加以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立了科学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并利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河北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水平不高,且各地差别较大,企业还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将直接影响到河北省今后经济长期竞争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科学管理研究》2013,(6):57-59
结合风电产业的基本情况,将风电产业划分为风电设备制造、风电场建设、风电场运行、风电并网与消纳四个部分,并根据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与方法,对每个部分从资源投入、产出水平和实现能力这三个方面建立指标,构建了我国风力发电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详细阐述了每一个指标的具体含义。这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对全面、科学的评价我国风电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丹 《科技信息》2007,(16):3-4
本文对科技创新能力问题进行探讨,评价了可操作性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建立了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的原型框架,并结合典型企业进行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重在对不同地区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主体、创新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构建包含21项指标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中国大陆30个省级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提取了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支持3个因子。东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最强,中部和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省级地区之间技术创新能力差异显著。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结合技术创新中的风险类别,从企业内部、外部以及项目本身的技术难度角度出发,把技术风险、企业能力风险、市场风险作为主要的风险考察因子,并把这些因子进一步细分,设置了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AHP法对各层次指标赋权,建立模糊评判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科学评价,定量的衡量企业关于某个项目的技术创新风险大小,作为企业技术创新决策和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的依据。最后给出算例分析。  相似文献   

16.
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建设和积累,国家高新区目前已经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资源的集聚,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是区外的两倍,吸引了近400万人就业,其中大中专以上学历的高素质人才占1/3以上。目前高新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了全国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的1/5,企业技术来源80%是国内自主创新的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一种战略产业,是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以面向市场为前提,并以网络获取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为手段,研发或引进新产品、新工艺,进而将其转化为商品并获取较大的经济增长的能力.作为<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对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展开体系架构的研究,是为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工作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8.
产业技术创新协同对于技术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协同视角,提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由产业自身创新能力和产业创新内外部协同两大方面因素构成,由此构建了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框架。以此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设计了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大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特点,提出了对大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这一方法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根据大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步,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降维,得到保留主要信息的综合指标(主成分)及其权重;第三步,利用理想解法对大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进行评价。还对江苏省数家大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评价。  相似文献   

20.
技术创新能力是先进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面对全球化的竞争,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如何去面对的关键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成熟度。因此,识别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建立其成熟度评价模型对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对技术创新能力要素构成以及评价模型进行详细分析,在综合国内外各种关于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并划分了技术创新能力的5个层级,不同层级之间代表不同的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