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河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冬燕 《科技信息》2007,(35):300-300,299
淮河流域屡遭污染,如何有效开展水污染防治,保障流域水的安全,确保两岸人民身体健康,是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在概述淮河流域水污染状况、分析污染原因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淮河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频繁的水旱灾害和严重的水污染是治理淮河的两大难题,入洪泽湖口以上的淮河干流区尤其突出。通过分析近年来淮河干流区的水质情况,对淮河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从总体上看,淮河流域的水污染仍十分严重,防污治污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3.
贾寿良 《科技信息》2014,(12):132-133
淮河水系河流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足,制约了淮河流域的水运发展。本文通过对淮河港口现状、投资模式及制约因素的分析,结合淮南港实际,探讨适合淮河水系内河港口建设的投资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淮河流域水污染更加严重的原因,提出消除水污染的建议。方法用环境经济学的外部性和产权理论进行分析。结果淮河流域水污染产生和更加严重的原因是淮河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广泛的外部性和产权不明晰。结论建立统一的淮河流域水资源环境管理机构是防止淮河流域水污染更加严重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当代淮河流域没有形成独立的城镇体系,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历史造成的,因为自古至今淮河流域城镇发育就不完善.但研究发现:淮河流域城镇演变可分为两个阶段:公元12世纪以前,淮河水系完整,城镇发育完善,中心城市地位突出,城镇密集区空间从流域西北部向流域北部再向流域东南部逐渐转移;公元12世纪以后,黄河夺淮,淮河水系紊乱,城镇发育缓慢,中心城市缺失.  相似文献   

6.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经济洼地,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战略规划旨在提升淮河流域整体竞争力.综合分析发现淮河流域在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区域文化和政府合作意愿4个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产业联动发展的条件;采用相似系数指标对区域范围内13个核心城市进行产业同构与互补分析,以及区位熵的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专门化分析,结果显示淮河生态经济走廊13个核心城市存在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但内部也存在一定差异,具备一定产业联动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淮河流域是我国历来重要的经济文化发展重要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淮河在水患灾害还没有彻底整治的情况下,又出现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发展。近年来,通过治理淮河水质有所好转,但是水污染依然形势依然严峻,通过对淮河水质现状的分析,提出旨在改善淮河水环境污染现状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从淮河流域水质发展状况出发,采用模糊聚类法,利用环境、社会、经济的相关指标,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进行分类,指出:对沿淮第二产业发展的管理控制是当前淮河治污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城镇体系与江河流域形成了较好的对应关系,但淮河流域是一个例外——淮河流域从古到今似乎从未形成完整的城镇体系.一个解释是,由于黄河与淮河水系的相互作用,破坏了淮河流域城镇体系发育的自然条件(天灾论点).作者通过历史资料分析,提出另外一种解释:对于农业社会而言,城镇体系的发展需要漫长的时间,但由于极权政治导致的体制固有缺陷,中国历史演化很难维持百年以上的和平.淮河流域之所以没有发育成完整的城镇体系,主要原因是战争的破坏作用(人祸论点),而不是黄河泛淮.淮河水系是中国南北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分界线,在政治地理和军事地理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历史上各种政治势力的南征北伐常常扫荡淮河流域,城镇体系在此地无法平稳地发育成型.  相似文献   

10.
基于历史文献记载,对1200年以来淮河流域的干旱灾害进行了统计与分析,重构并分析了淮河流域干旱灾害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旱灾易发地由1200年至1948年的东部与南部地区转变成,1949年至2014年的中部与北部地区;(2)1200年至1948年除淮河下游地区旱灾易发等级较低外,其他地区易发等级较高,而1949年至2014年淮河流域整体干旱易发等级较小.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了淮河临淮岗水利枢纽工程在防洪调度及综合利用方面的潜在价值,依据淮河流域的控制调度原则,制定了不同控泄流量下的各闸最佳控泄实施方案,达到科学调度、合理控泄的防洪目标;针对淮河临淮岗水利枢纽工程在生活与工业用水、农业灌溉以及航运等方面发挥其潜在调度功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初步的综合利用建议方案。研究成果为淮河流域的防控大洪水提供技术支撑,也为挖掘水利枢纽潜在功能指明了工作方向,并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淮河流域参考蒸散发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淮河流域26个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法计算流域的参考蒸散发量,结合参考蒸散发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分析以及气象因子在1960—2008年的变化,定量评估气象因子变化对蒸散发的贡献程度,进而分析流域近50 a来参考蒸散发量的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绝大部分地区的年参考蒸散发总量呈下降趋势,淮河以北地区的下降趋势比淮河以南地区更为显著.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量的减少和风速的降低,淮河以南地区受相对湿度变化的影响,下降幅度小.  相似文献   

13.
淮河上中游年径流变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淮河干流上游、中游4个水文站1951-2010年径流资料,采用累积距平、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对淮河径流年际变化的趋势性及突变型进行研究;采用小波分析法对淮河径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讨论淮河流域不同时间尺度下的丰、枯交替变化周期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径流量年纪丰枯变化剧烈,年径流序列在1956年均出现突变,1956-1961年、1975-1979年、1991-1995年处于下降趋势,2001-2008年处于上升趋势;在第1主周期27年尺度上,年径流量共经历了3个丰、枯水期变换,平均变换周期为17年左右.  相似文献   

14.
王晓春 《科技咨询导报》2014,(11):108-108,110
淮河流域人口密集,物产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和能源基地,在全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淮河大水后,为扩大淮河治理建设项目的融资渠道、加快淮河低洼地排涝治理建设,水利部规划计划司与国家发改委农经司、水利部国科司、淮河水利委员会、世界银行专家及官员、以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水利厅共同商定,计划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展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8大河流(长江、珠江、淮河、黄河、海河、辽河、松花江、雅鲁藏布江)中,淮河具有特殊性,表现在:自然属性方面,水系不完整,至今没有独立入海口;经济属性方面,淮河流域是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的"凹陷地带",流域没有形成独立城市群;文化属性方面,淮河没有形成独立的地域文化体系,北部属于黄  相似文献   

16.
解决水污染和缺水问题是淮河治理的关键。新的战略是:建立淮河流域区(省);改建防护林为漏水池防护林;全局优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相似文献   

17.
淮河流域典型闸坝断面的生态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分析淮河流域的闸、坝等水利设施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多种生物指数法对淮河流域典型闸坝断面的生态系统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多数水库处在生态稳定的健康状态;64%的所调查评价的河流生态系统处在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淮河干流水生态与水环境优劣的突变点在临淮岗,临淮岗以上的河段污染较轻;临淮岗以下河段污染较重。建议统筹考虑流域闸坝间水量联合调度与水污染源控制的共同作用,以使淮河流域水生态尽快得到恢复改善。  相似文献   

18.
以淮河安徽流域为研究对象,论述淮河安徽流域水环境现状和水污染主要原因,分析各行政区域在合作治理跨界水污染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跨界水污染治理的研究成果,从5个方面提出淮河安徽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的建议:完善立法、严格执法,推进淮河流域水权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跨界联合督察管理机制,完善水污染合作治理的激励机制以及引入市场机制来解决跨界水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9.
淮河上游雨量充沛且集中,暴涨暴落;中游河道比降小,行洪能力不足,支流众多且与干流相互干扰大,两侧行蓄洪区使用则比较频繁.因此,淮河水情复杂,洪水预报的难度很大;同时,由于中游的行洪能力低.行蓄洪区的调度使用也非常重要.洪水预报和调度对淮河流域,尤其是津浦铁路、两淮煤矿以及蚌埠等工业城市的安全至关重要,所以建立淮河流域的洪水预报调度系统乃至防决策支持系统或专家系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50年来淮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半个世纪以来淮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1954-2004年淮河流域降水量与流量均呈下降趋势,而1995-2004年呈上升趋势;2)淮河流域水质自1980年代开始急剧下降,而从1995年开始有好转趋势,淮河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水污染依然严重;3)受降水季节性变化的影响,水质也呈季节性的变化,但年际降水的变化对水质的影响不大.淮河流域水质的变化主要受控于人类活动的变化,近年来水质改善不是十分明显的原因是由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的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以及污染治理措施落实的不到位.走生态发展之路是淮河流域污染治理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